第94章 方山子传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③,闾里之侠皆宗之④。稍壮,折节读书⑤,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⑥,曰岐亭⑦。庵居蔬食⑧,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⑨,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⑩!”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方山子:即陈(zào造),字季常,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唐僖宗广明年间(公元880一公元881年)迁眉州(今四川眉山县)。其父希亮,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一公元1032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苏轼《岐亭》诗序曰:“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本文为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谪居黄州时为陈作的传。文章记陈少壮时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年“乃遁于光、黄间”,隐然有不平之意,耐人寻味。文中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几件异乎常人的小事加以描述,首段撮举生平,由少及壮到晚一顺写出,次则逆叙岐亭相遇,第三段“独念”二字再一转,追叙方山子少年志气,而不见与前重复,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结构奇巧,文势豪纵。②光、黄:二州名。光州,今河南潢川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③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的游侠,专趋人之急,济人之危。事迹见《史记·游侠列传》。④闾里之侠:指乡里的侠义之士。宗:崇拜。⑤折节:谓强自克制,改变平日志向。⑥遁:指避世隐居。⑦岐亭: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七十里。⑧庵(ān安):圆形草屋。庵居,即住草房。⑨方屋:屋,泛指复盖之物,如车盖等,这里指帽顶。方屋,即方形的帽顶。⑩岂:其。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帽子,上方下圆。唐宋时的隐士多喜欢戴这种形状的帽子。矍(jué决)然:举目惊视的样子。环堵萧然:环堵,四周的墙壁;萧然,空洞冷落的样子。环堵萧然,是说室内空无一有,冷冷静静。耸然:惊讶的样子。“前十有九年”二句:岐,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宋风翔府(治所在天兴,今陕西风翔县)境内。岐下,一作岐山。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苏轼任凤翔府签判,陈的父亲陈希亮为知府,因而与陈相识歧下。数至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正十九年。勋阀:功绩。阳狂垢污:阳狂,即佯狂,装疯;垢污,肮脏,不干净。傥(tǎng倘):或。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少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陕义之士都崇拜他。渐渐地到了壮年,便改变原来的志向发奋读书,想以此来立功扬名于当世,可到底没碰上好时机。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叫做岐亭的地方。住的是草房,吃的是粗菜淡饭,不与尘世往来。抛弃车马,毁掉往日穿戴的衣帽,步行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
有人看到他戴的帽子,方形的帽顶,高高耸立,说:“这就是古代方山冠的旧式样呢!”因此称他为方山子。
我贬谪到黄州,经过歧亭,恰好碰见他在那里。我说:“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为什么在这儿呢?”方山子也惊讶地望着我,问我为什么到这地方来了。我告诉他原因,他低头不答,又仰头大笑,招呼我住到他家。他家室内空空,贫寒得很,但他的妻子儿女、男奴女仆,却自安其乐,不以为然。我已感到非常奇怪。只念方山子年少时,酒醉后任性行事,又好使剑,使用钱财象挥洒粪土一样。前十九年,我在岐山,看见方山子带着两名随骑,挟着两把弓箭,游西山,一只鹊儿在前面飞起。让随骑追上前去射落它,没射着,方山子恼怒地拍马独自向前,一箭就射中了。因而与我在马上谈论起用兵和古今成败的事,自称是当今天下的豪士。离现在多少日子了,精明强干的神色,还表露在眉宇间,这难道象山中的隐士吗?然而,方山子世代有功勋,应当得到荫补的官职,假如他一心活动在官场,现在已经做了高官出了大名。他的家在洛阳,花园住宅高大华丽,与公侯家一个样。黄河以北的地方有田产,每年收得上千匹布帛的租子,也足够用来富贵享乐。可他统统抛弃不要,偏偏来到偏僻的山中,这难道说是没有法子才这样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奇异的人,往往装出疯狂龌龊的样子,就是不能见到,方山子或许见到过他们吧!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③,闾里之侠皆宗之④。稍壮,折节读书⑤,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⑥,曰岐亭⑦。庵居蔬食⑧,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⑨,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⑩!”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方山子:即陈(zào造),字季常,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唐僖宗广明年间(公元880一公元881年)迁眉州(今四川眉山县)。其父希亮,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一公元1032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苏轼《岐亭》诗序曰:“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本文为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谪居黄州时为陈作的传。文章记陈少壮时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年“乃遁于光、黄间”,隐然有不平之意,耐人寻味。文中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几件异乎常人的小事加以描述,首段撮举生平,由少及壮到晚一顺写出,次则逆叙岐亭相遇,第三段“独念”二字再一转,追叙方山子少年志气,而不见与前重复,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结构奇巧,文势豪纵。②光、黄:二州名。光州,今河南潢川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③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的游侠,专趋人之急,济人之危。事迹见《史记·游侠列传》。④闾里之侠:指乡里的侠义之士。宗:崇拜。⑤折节:谓强自克制,改变平日志向。⑥遁:指避世隐居。⑦岐亭: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七十里。⑧庵(ān安):圆形草屋。庵居,即住草房。⑨方屋:屋,泛指复盖之物,如车盖等,这里指帽顶。方屋,即方形的帽顶。⑩岂:其。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帽子,上方下圆。唐宋时的隐士多喜欢戴这种形状的帽子。矍(jué决)然:举目惊视的样子。环堵萧然:环堵,四周的墙壁;萧然,空洞冷落的样子。环堵萧然,是说室内空无一有,冷冷静静。耸然:惊讶的样子。“前十有九年”二句:岐,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宋风翔府(治所在天兴,今陕西风翔县)境内。岐下,一作岐山。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苏轼任凤翔府签判,陈的父亲陈希亮为知府,因而与陈相识歧下。数至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正十九年。勋阀:功绩。阳狂垢污:阳狂,即佯狂,装疯;垢污,肮脏,不干净。傥(tǎng倘):或。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少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陕义之士都崇拜他。渐渐地到了壮年,便改变原来的志向发奋读书,想以此来立功扬名于当世,可到底没碰上好时机。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叫做岐亭的地方。住的是草房,吃的是粗菜淡饭,不与尘世往来。抛弃车马,毁掉往日穿戴的衣帽,步行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
有人看到他戴的帽子,方形的帽顶,高高耸立,说:“这就是古代方山冠的旧式样呢!”因此称他为方山子。
我贬谪到黄州,经过歧亭,恰好碰见他在那里。我说:“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为什么在这儿呢?”方山子也惊讶地望着我,问我为什么到这地方来了。我告诉他原因,他低头不答,又仰头大笑,招呼我住到他家。他家室内空空,贫寒得很,但他的妻子儿女、男奴女仆,却自安其乐,不以为然。我已感到非常奇怪。只念方山子年少时,酒醉后任性行事,又好使剑,使用钱财象挥洒粪土一样。前十九年,我在岐山,看见方山子带着两名随骑,挟着两把弓箭,游西山,一只鹊儿在前面飞起。让随骑追上前去射落它,没射着,方山子恼怒地拍马独自向前,一箭就射中了。因而与我在马上谈论起用兵和古今成败的事,自称是当今天下的豪士。离现在多少日子了,精明强干的神色,还表露在眉宇间,这难道象山中的隐士吗?然而,方山子世代有功勋,应当得到荫补的官职,假如他一心活动在官场,现在已经做了高官出了大名。他的家在洛阳,花园住宅高大华丽,与公侯家一个样。黄河以北的地方有田产,每年收得上千匹布帛的租子,也足够用来富贵享乐。可他统统抛弃不要,偏偏来到偏僻的山中,这难道说是没有法子才这样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奇异的人,往往装出疯狂龌龊的样子,就是不能见到,方山子或许见到过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