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书洛阳名园记后①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②,当秦、陇之襟喉③,而赵、魏之走集④,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⑤,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⑥,号千有余邸⑦。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⑧,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⑨,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⑩,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释〕①《洛阳名园记》,是李格非于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写成的,记北宋盛时洛阳的名园共十九处。本文是文章后面的一段总论,题目是选编者加的,有的选本题作《洛阳名园记论》,开头照原文用“论曰”二字领起。文中先指出从洛阳的盛和衰,可以看出天下的治和乱;继而论述从洛阳名园的兴和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和衰;最后说明洛阳名园的兴和废,是与天下的治和乱紧紧相关的,进而提醒士大夫们不要忘记天下的治乱,去一味追求名园的享受,否则,就会重蹈唐朝末年国家与名园俱毁的历史覆辙。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作者写作《洛阳名园记》的目的,作者写作本文及《洛阳名园记》时,北宋王朝的国势日趋危殆,文中正寄寓了作者对整个时局的深刻忧虑。二十多年后,洛阳果然陷于女真族统治者之手,接着北宋王朝便宣告覆亡了。本文逐层推理,逻辑力量强,文辞极精炼,又感慨情深。②挟:挟持。殽(yáo摇)、渑(miǎn免):殽,也作崤,指殽山,在今陕西潼关至河南新安县一带,渑,指渑池,在今河南渑池县。阻:险阻。③秦、陇:地名。秦,今陕西地带,为古秦国之地,故称;陇,在今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因陇山而得名。襟、喉:襟,衣的交领、这里喻指交通的要冲。④赵、魏:地名。赵,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部一带,为古赵国之地;魏,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南部一带,为古魏国之地。走集:原指边境上的堡垒,因往来都得经过这里,故称“走集”。这里指交通的枢纽处。⑤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公元627—公元649年)。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公元741年)。⑥馆、第:同义,房舍。东都:唐代建部长安,称洛阳为东都。⑦邸(dǐ抵):大官员的住宅称邸。⑧五季:季,代;五季,即五代,指唐以后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⑨榭(xiè谢):高台上的屋称榭。⑩方:正。忽:荒怠,犹乱。治忽,即治乱的意思。
〔译文〕洛阳处于天下的中央;挟持着殽山和渑池一带的险要地势,正堵秦、陇两地的入口,又是赵、魏的交通要冲,是历来天下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天下保持太平没有战事便罢,一旦发生战争,那么洛阳必定首先遭受兵祸。我因此说过:“洛阳的盛和衰,是天下治和乱的验证。”
唐朝贞观、开元年间,朝廷的高级官员和皇亲国戚,在洛阳建造住宅的,号称一千多家。等到唐朝政治发生变乱,他们纷纷逃难,流离失所,接着又遭受到五代战争的惨重兵祸,洛阳的池塘竹树,在兵车的践踏下,变成荒丘废墟;高大的亭阁楼台,被烟火焚烧,化成一堆堆尘烬,与唐朝一起灭亡了,没有一处完好地保存下来。我因此说过:“花草园林的兴和废,是洛阳盛和衰的验证。”
天下的治和乱,只要验证一下洛阳的盛和衰就知道了;洛阳的盛和衰,只要验证一下花草园林的兴和废就晓得了。那么,《名园记》的写作,我难道是白费笔墨,毫无意义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正受到朝廷的重用,却放纵个人的私念来处处为自己打算,忘却天下政治的治与乱,想退居园林,去享受闲居的乐趣,能行吗?唐朝的结局正是前车之鉴啊!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②,当秦、陇之襟喉③,而赵、魏之走集④,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⑤,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⑥,号千有余邸⑦。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⑧,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⑨,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⑩,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释〕①《洛阳名园记》,是李格非于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写成的,记北宋盛时洛阳的名园共十九处。本文是文章后面的一段总论,题目是选编者加的,有的选本题作《洛阳名园记论》,开头照原文用“论曰”二字领起。文中先指出从洛阳的盛和衰,可以看出天下的治和乱;继而论述从洛阳名园的兴和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和衰;最后说明洛阳名园的兴和废,是与天下的治和乱紧紧相关的,进而提醒士大夫们不要忘记天下的治乱,去一味追求名园的享受,否则,就会重蹈唐朝末年国家与名园俱毁的历史覆辙。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作者写作《洛阳名园记》的目的,作者写作本文及《洛阳名园记》时,北宋王朝的国势日趋危殆,文中正寄寓了作者对整个时局的深刻忧虑。二十多年后,洛阳果然陷于女真族统治者之手,接着北宋王朝便宣告覆亡了。本文逐层推理,逻辑力量强,文辞极精炼,又感慨情深。②挟:挟持。殽(yáo摇)、渑(miǎn免):殽,也作崤,指殽山,在今陕西潼关至河南新安县一带,渑,指渑池,在今河南渑池县。阻:险阻。③秦、陇:地名。秦,今陕西地带,为古秦国之地,故称;陇,在今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因陇山而得名。襟、喉:襟,衣的交领、这里喻指交通的要冲。④赵、魏:地名。赵,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部一带,为古赵国之地;魏,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南部一带,为古魏国之地。走集:原指边境上的堡垒,因往来都得经过这里,故称“走集”。这里指交通的枢纽处。⑤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公元627—公元649年)。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公元741年)。⑥馆、第:同义,房舍。东都:唐代建部长安,称洛阳为东都。⑦邸(dǐ抵):大官员的住宅称邸。⑧五季:季,代;五季,即五代,指唐以后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⑨榭(xiè谢):高台上的屋称榭。⑩方:正。忽:荒怠,犹乱。治忽,即治乱的意思。
〔译文〕洛阳处于天下的中央;挟持着殽山和渑池一带的险要地势,正堵秦、陇两地的入口,又是赵、魏的交通要冲,是历来天下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天下保持太平没有战事便罢,一旦发生战争,那么洛阳必定首先遭受兵祸。我因此说过:“洛阳的盛和衰,是天下治和乱的验证。”
唐朝贞观、开元年间,朝廷的高级官员和皇亲国戚,在洛阳建造住宅的,号称一千多家。等到唐朝政治发生变乱,他们纷纷逃难,流离失所,接着又遭受到五代战争的惨重兵祸,洛阳的池塘竹树,在兵车的践踏下,变成荒丘废墟;高大的亭阁楼台,被烟火焚烧,化成一堆堆尘烬,与唐朝一起灭亡了,没有一处完好地保存下来。我因此说过:“花草园林的兴和废,是洛阳盛和衰的验证。”
天下的治和乱,只要验证一下洛阳的盛和衰就知道了;洛阳的盛和衰,只要验证一下花草园林的兴和废就晓得了。那么,《名园记》的写作,我难道是白费笔墨,毫无意义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正受到朝廷的重用,却放纵个人的私念来处处为自己打算,忘却天下政治的治与乱,想退居园林,去享受闲居的乐趣,能行吗?唐朝的结局正是前车之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