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失落的故园
回到老家,把老外婆和母亲高兴坏了。小文文更是楼上楼下地跑,她知道这才是她的家,传统意义上的家。老人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老家的小吃变着花样给她做,把小公主都宠得不象话了。姑姑还特意给她做了好几套漂亮的衣服。
祖宗和父亲的坟墓还在乡村老家,按照客家人的规矩,谁家添了丁,谁家在清明祭祖时就要大宴族人。今年是堂弟家添了个儿子。所以在老家的婶婶和嫂子们聚在祖屋里忙着理菜。黄健民让方慧雅留下来同婶婶嫂子们
家族的男丁带上锄头、镰刀、香烛、鞭炮、三牲祭品。锄头和镰刀是用来清理坟墓周边的野草的。香烛鞭炮是来增加仪式和神圣感的。三牲是亲人间阴阳两隔之后,一种关爱一种思念和寄托。
重的东西都由别人拿了,黄健民就让小文文提了香烛,自己牵了她的小手走在崇山峻岭间。来到了一个群峰叠翠,山环水绕的地方。这里是黄家祖茔所在之地,一群亲人开始清理起众多的坟墓来。黄健民教小文文认识哪一座祖坟是高祖,哪一座是曾祖,哪一座是爷爷......。总之,还是那句话,祖宗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客家人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的。
从早上一直忙到中午一点钟,十多个男人才清理好所有祖坟,并摆好祭品肃穆地祭拜起来。小丫头跟着忙完这些已是又累又饿,但是第一次祭祖的神圣感,让她坚强的忍着。
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华厦民族无论信什么宗教,其实最信的还是祖宗。
回去的路上,黄健民看着女儿实在是走不动了,忙疼爱地把她背了起来,小丫头一会儿就在爸爸的背上睡着了。
二点多钟才开饭,满桌都是儿时常吃的土菜,可谓香飘四溢。把女儿交给了方慧雅,黄健民就和爷辈叔辈的老人们共坐一桌。领头的是四阿公,黄健民敬着长辈们的酒,心中无限感慨,这爷爷辈的老人是越来越少了,今后要更加孝顺他们才好。
一顿饭吃到下午近四点才结束。饭后,黄健民独自一人在村里走了走。记得童年时偶尔回来过暑假,村子里忙着收稻子,生产的场面是那么的热闹。还有黄昏那袅袅的炊烟,还有荷锄而归的村民,还有悠然而归的鸡鸭,还有......。
可是现在村子里,很多的旧屋已经更加破败,有的甚至刚盖起来没有几年的新房子也空了。村民们年轻的都读书出去了或者是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不多的几户老人。他们要么是因为家园难舍要么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留在了村子里。大量的土地已经抛荒,八十年代以后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种地了。
刚才吃饭喝酒的时候,老人们聊起现在的年轻人和一些社会现象,心中非常的不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呆在村子里,而喜欢住在城里。现在的女孩子要是你家在县城没有一套房子,那是不会下嫁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在小县城里并没有就业机会,吃喝怎么办?只有到更远的沿海去打工,一年到头也在城里住不了几天,不但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更是让不太富裕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最后小夫妻因承受不了这种沉重的负担导致分手的。
流连在童年的小路上,看着一片荒凉的村桩,黄健民又开始杞人忧天了。他印象中,十多二十年前他看过一个国内顶级经济学家的关于中国农村的出路的构想。
构想提出了建立有序的乡村经济,把资源和人才留在农村,提高农村的建设力度,把人们留在乡村既稳固了社会基石,又避免了特大城市的出现,减轻了城市的负担,保留了华厦的民俗文化,延续了民族和文化的传承。
可是没过十年就出现了一批鼓吹农民进城的经济学家,甚至有一个女的经济学家更是赤裸裸地鼓吹房地产和*镇化可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于是为时漫长的造城运动开始了。
可是现在工业产品已过剩,那么多的工厂关闭。那么多的人拥到城里去,没有工作让他们吃什么喝什么?难道真的下岗、灵活就业、慢就业就是没有失业,过过嘴瘾就能解决问题?
毛太祖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是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还有谁会种地?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居然有一两代人不会种粮食,细思极恐,试问我们将来的粮食安全能靠谁?
正当黄健民望着空旷的田野发呆时,方慧雅和女儿正朝她走来。
“爸爸,你在看牛儿吃草吗?”女儿老远喊了起来。
“文文,爸爸在回忆着童年在这里的生活呢。”女儿的声音拉回了黄健民的遐想。
“快别再这里发感慨了,堂哥叫我们返回县城了。”方慧雅叫道。还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方慧雅回到老家很快就融入到了婶婶嫂子们的队伍中。
黄健民留恋地望了一眼西下的夕阳,别了,我的故园,只有明年清明再回来看你。黄健民知道随着回来扫墓的这些亲人返回城里,故园今夜又将重回冷落和荒凉。
在老家呆了三天,黄健民必须赶回西州,虽然自己没有得到提拔,但是原来那一大摊子事还在他的手中。离开了西州等于是离开了他赖以生存的根。他要靠它养老抚小,他要靠它拓展生存空间。再说了,方慧雅还要上班,文文还要上学。
可是现实又叫黄健民如何放得下?老外婆已经快九十岁了虽然身体好可以自理,但是母亲却是身体非常差,三天两头地生病,弄得八九十岁的老外婆还要照顾她。接到西州住了一段时间却又住不惯。家里保姆倒是请了好几次,但是都做不长,因为老人太计较太罗嗦。黄健民也是分身泛术,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可是不远游哪里有生活来源,老的老小的小,他拿什么养活她们。
看着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准备着他们出门的食品,黄健民怎么劝也劝不住,那是老人表达心中爱意的唯一方法,他小时候喜欢吃什么,只有家中老人最清楚也最在意。这一走又要将近一年才见到,小文文更是几年都难得见一面。老外婆把她出嫁时的金项链都戴在了小文文的脖子上,母亲也拿了几枚袁大头给文文。
黄健民决定无论花多高的代价也要找到一个和她们合得来的好保姆。可是一时间上哪去找呢,只有交待姐姐帮忙四处打听。
出门的那一刻,老人都站在了门口,看着黄健民上车,嘴里千叮咛万嘱咐。在她们眼里黄健民再大也是小孩,儿行千里母担忧。当车子驶出百来十米时黄健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苦竟嚎啕大哭起来。他心中万分惭疚,他恨自己为什么那么无能,不能在家里创立一番事业,可以不用背井离乡,可以在家里侍候老人。
方慧雅忙掏出纸巾帮黄健民擦着眼泪和鼻涕。送行的姐姐和姐夫也在一旁安慰着黄健民。
带着万分的遗憾和无奈黄健民踏上了开往西州的列车。西州,那是他黄健民的战场,他必须在那里战斗,在那里寻找让家人生活得更好的机会。为了家人,他必须以生命博杀,这样才是无憾的人生。
回到西州黄健民立马打起精神,把自己分管的工作重新理了一遍。并决定寻找新的突破口,为了家人生活得更美好,他不能后退,后退或许就是万丈深渊。失败意味着生活将立刻陷入困顿的生活。
黄健民上班的当天沈东来就知道了,于是就约黄健民下了班和他一起去那个农家乐吃饭,黄健民知道沈东来肯定是一肚子怨气。
走在那条熟悉的林荫小道上。果不其然沈东来向黄健民大倒苦水。
“你说潘生也是,任命杨水花为副总经理也就算了,还让她继续分管财务,我的工作必须向她汇报,你说她懂个球啊。现在好了,总部财务分公司财务原来都是她的人,我现在是一个人也指挥不动。这个财务总监简直就是个傀儡。”沈东来气愤地说道。
虽然潘牧洲并没有提拔自己让自己在公司里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但是也不至于拆潘牧洲的台。于是向浓东来建议道:“潘生提拔你肯定是为了工作做得更好。他肯定不知道杨水花在下面搞了这些小动作。你不如抓住杨水花的亲信炒掉她一个,这样可以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他们就不敢不听你的了。另外向潘生建议所有财务人员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必须在你手中,杨水花只能有知情权和指导权。我相信潘生这点权利还是会给你的,要不然他还提拔你干嘛,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干。”
受到黄健民的指点,沈东来一头雾水顿时云开见日。一高兴就不小心戳了黄健民的痛处。“潘生也真是的,为什么提拔的是杨水花而不是你?这么多年鞍前马后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
黄健民象针扎了一下一样痛彻心扉,淡淡地应了一句“或许是我能力不够吧!”
“妈的,杨水花高中还没毕业呢!”沈东来还在打抱不平。
黄健民忙岔开话题,“走吧,吃饭去,等会我还有牌局。”
祖宗和父亲的坟墓还在乡村老家,按照客家人的规矩,谁家添了丁,谁家在清明祭祖时就要大宴族人。今年是堂弟家添了个儿子。所以在老家的婶婶和嫂子们聚在祖屋里忙着理菜。黄健民让方慧雅留下来同婶婶嫂子们
家族的男丁带上锄头、镰刀、香烛、鞭炮、三牲祭品。锄头和镰刀是用来清理坟墓周边的野草的。香烛鞭炮是来增加仪式和神圣感的。三牲是亲人间阴阳两隔之后,一种关爱一种思念和寄托。
重的东西都由别人拿了,黄健民就让小文文提了香烛,自己牵了她的小手走在崇山峻岭间。来到了一个群峰叠翠,山环水绕的地方。这里是黄家祖茔所在之地,一群亲人开始清理起众多的坟墓来。黄健民教小文文认识哪一座祖坟是高祖,哪一座是曾祖,哪一座是爷爷......。总之,还是那句话,祖宗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客家人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的。
从早上一直忙到中午一点钟,十多个男人才清理好所有祖坟,并摆好祭品肃穆地祭拜起来。小丫头跟着忙完这些已是又累又饿,但是第一次祭祖的神圣感,让她坚强的忍着。
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华厦民族无论信什么宗教,其实最信的还是祖宗。
回去的路上,黄健民看着女儿实在是走不动了,忙疼爱地把她背了起来,小丫头一会儿就在爸爸的背上睡着了。
二点多钟才开饭,满桌都是儿时常吃的土菜,可谓香飘四溢。把女儿交给了方慧雅,黄健民就和爷辈叔辈的老人们共坐一桌。领头的是四阿公,黄健民敬着长辈们的酒,心中无限感慨,这爷爷辈的老人是越来越少了,今后要更加孝顺他们才好。
一顿饭吃到下午近四点才结束。饭后,黄健民独自一人在村里走了走。记得童年时偶尔回来过暑假,村子里忙着收稻子,生产的场面是那么的热闹。还有黄昏那袅袅的炊烟,还有荷锄而归的村民,还有悠然而归的鸡鸭,还有......。
可是现在村子里,很多的旧屋已经更加破败,有的甚至刚盖起来没有几年的新房子也空了。村民们年轻的都读书出去了或者是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不多的几户老人。他们要么是因为家园难舍要么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留在了村子里。大量的土地已经抛荒,八十年代以后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种地了。
刚才吃饭喝酒的时候,老人们聊起现在的年轻人和一些社会现象,心中非常的不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呆在村子里,而喜欢住在城里。现在的女孩子要是你家在县城没有一套房子,那是不会下嫁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在小县城里并没有就业机会,吃喝怎么办?只有到更远的沿海去打工,一年到头也在城里住不了几天,不但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更是让不太富裕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最后小夫妻因承受不了这种沉重的负担导致分手的。
流连在童年的小路上,看着一片荒凉的村桩,黄健民又开始杞人忧天了。他印象中,十多二十年前他看过一个国内顶级经济学家的关于中国农村的出路的构想。
构想提出了建立有序的乡村经济,把资源和人才留在农村,提高农村的建设力度,把人们留在乡村既稳固了社会基石,又避免了特大城市的出现,减轻了城市的负担,保留了华厦的民俗文化,延续了民族和文化的传承。
可是没过十年就出现了一批鼓吹农民进城的经济学家,甚至有一个女的经济学家更是赤裸裸地鼓吹房地产和*镇化可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于是为时漫长的造城运动开始了。
可是现在工业产品已过剩,那么多的工厂关闭。那么多的人拥到城里去,没有工作让他们吃什么喝什么?难道真的下岗、灵活就业、慢就业就是没有失业,过过嘴瘾就能解决问题?
毛太祖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是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还有谁会种地?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居然有一两代人不会种粮食,细思极恐,试问我们将来的粮食安全能靠谁?
正当黄健民望着空旷的田野发呆时,方慧雅和女儿正朝她走来。
“爸爸,你在看牛儿吃草吗?”女儿老远喊了起来。
“文文,爸爸在回忆着童年在这里的生活呢。”女儿的声音拉回了黄健民的遐想。
“快别再这里发感慨了,堂哥叫我们返回县城了。”方慧雅叫道。还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方慧雅回到老家很快就融入到了婶婶嫂子们的队伍中。
黄健民留恋地望了一眼西下的夕阳,别了,我的故园,只有明年清明再回来看你。黄健民知道随着回来扫墓的这些亲人返回城里,故园今夜又将重回冷落和荒凉。
在老家呆了三天,黄健民必须赶回西州,虽然自己没有得到提拔,但是原来那一大摊子事还在他的手中。离开了西州等于是离开了他赖以生存的根。他要靠它养老抚小,他要靠它拓展生存空间。再说了,方慧雅还要上班,文文还要上学。
可是现实又叫黄健民如何放得下?老外婆已经快九十岁了虽然身体好可以自理,但是母亲却是身体非常差,三天两头地生病,弄得八九十岁的老外婆还要照顾她。接到西州住了一段时间却又住不惯。家里保姆倒是请了好几次,但是都做不长,因为老人太计较太罗嗦。黄健民也是分身泛术,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可是不远游哪里有生活来源,老的老小的小,他拿什么养活她们。
看着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准备着他们出门的食品,黄健民怎么劝也劝不住,那是老人表达心中爱意的唯一方法,他小时候喜欢吃什么,只有家中老人最清楚也最在意。这一走又要将近一年才见到,小文文更是几年都难得见一面。老外婆把她出嫁时的金项链都戴在了小文文的脖子上,母亲也拿了几枚袁大头给文文。
黄健民决定无论花多高的代价也要找到一个和她们合得来的好保姆。可是一时间上哪去找呢,只有交待姐姐帮忙四处打听。
出门的那一刻,老人都站在了门口,看着黄健民上车,嘴里千叮咛万嘱咐。在她们眼里黄健民再大也是小孩,儿行千里母担忧。当车子驶出百来十米时黄健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苦竟嚎啕大哭起来。他心中万分惭疚,他恨自己为什么那么无能,不能在家里创立一番事业,可以不用背井离乡,可以在家里侍候老人。
方慧雅忙掏出纸巾帮黄健民擦着眼泪和鼻涕。送行的姐姐和姐夫也在一旁安慰着黄健民。
带着万分的遗憾和无奈黄健民踏上了开往西州的列车。西州,那是他黄健民的战场,他必须在那里战斗,在那里寻找让家人生活得更好的机会。为了家人,他必须以生命博杀,这样才是无憾的人生。
回到西州黄健民立马打起精神,把自己分管的工作重新理了一遍。并决定寻找新的突破口,为了家人生活得更美好,他不能后退,后退或许就是万丈深渊。失败意味着生活将立刻陷入困顿的生活。
黄健民上班的当天沈东来就知道了,于是就约黄健民下了班和他一起去那个农家乐吃饭,黄健民知道沈东来肯定是一肚子怨气。
走在那条熟悉的林荫小道上。果不其然沈东来向黄健民大倒苦水。
“你说潘生也是,任命杨水花为副总经理也就算了,还让她继续分管财务,我的工作必须向她汇报,你说她懂个球啊。现在好了,总部财务分公司财务原来都是她的人,我现在是一个人也指挥不动。这个财务总监简直就是个傀儡。”沈东来气愤地说道。
虽然潘牧洲并没有提拔自己让自己在公司里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但是也不至于拆潘牧洲的台。于是向浓东来建议道:“潘生提拔你肯定是为了工作做得更好。他肯定不知道杨水花在下面搞了这些小动作。你不如抓住杨水花的亲信炒掉她一个,这样可以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他们就不敢不听你的了。另外向潘生建议所有财务人员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必须在你手中,杨水花只能有知情权和指导权。我相信潘生这点权利还是会给你的,要不然他还提拔你干嘛,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干。”
受到黄健民的指点,沈东来一头雾水顿时云开见日。一高兴就不小心戳了黄健民的痛处。“潘生也真是的,为什么提拔的是杨水花而不是你?这么多年鞍前马后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
黄健民象针扎了一下一样痛彻心扉,淡淡地应了一句“或许是我能力不够吧!”
“妈的,杨水花高中还没毕业呢!”沈东来还在打抱不平。
黄健民忙岔开话题,“走吧,吃饭去,等会我还有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