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鹤记
字体: 16 + -

27,补述 变异

    唐老斋是一个变异的蝶族。

    他曾经杀害过或间接害死过人。

    他的手上沾过亲人的鲜血。

    不知道这个唐老斋在哪里,我的感知已无法感应到唐老斋。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

    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

    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我的记性坏透了。

    说过的,我的脑容量只有阳间一个正常智力的人脑容量的十分之一。

    我并不是故意把事情说的很复杂,十分无序。

    我是一个以文名世的女人,排在第一的并不是美貌,可是,现在我说故事,只能说故事。

    效应着看吧,跟祖奶奶的祖奶奶有什么好计较的。

    哥哥的年华,是被我忽略的。

    后来,我补看了一些资料,我只能抄袭一些,不然,我真的的不知道哥哥是如何失踪在我的视线里的,也不知道他的下落。

    我是过于冷漠的。

    我对于家人的关心,的确是过于稀薄了。

    在我有限的人生里,我自私到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

    是的,我不能原谅自己。

    好吧。

    我的生活里,亲情是被我忽略的。

    后人看我的故事,从中吸取这点教训吧。

    以下的故事许多是抄袭。

    我并不认可。

    尽管我的叙述可能是真的,哥哥在宫中,看到我与零王污的一面,他的手下砍了皇上的头颅,但他从此人间蒸发了。

    当然,我认可他不是被朝廷的什么人下令腰斩了。

    当朝的皇上在宫中,作乐时被弄死了。

    谁来执行命令,要把刘雨锡送上断头台?

    难道我哥哥会束手就擒。

    所以,这不合逻辑。

    哥哥逃了出去。

    但不再是谢大将军的合伙人。

    另外,关于我的后续故事。

    更是错的离奇。

    有后人在小说里说,说我被芦陵王下令放逐回江洲。

    这怎么可能?

    在零王突然殁了,朝廷一时无主时,朝廷里出了一个能人,姓赵。

    这个人很特别,哦,其实他不是人类,也不是我们蝶族。

    其实我们蝶族是最弱的。

    这个人突然出现在宫中,所有人对他都一无所知。

    一个前朝的妃子突然带进宫的。

    既然是前朝皇的骨血,岂有不让母子进宫的理由。

    这个前朝妃子叫什么来着?

    嗯,奇怪的像不真实的虚幻。

    她就是那个巫女,救过我哥哥军中被毒蛇咬过的士兵。

    她带着这个叫赵鹤的王子进了宫。

    后来的结局,我已记不清。

    女巫的结局是什么,我也记不清。

    人生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有人说,一个朋友或一个人,但凡超过7年,从不与你联系,这个人,在你的世界里,就等于没有。

    女巫与她的儿子赵鹤沉没在我的记忆与视线里,像没有一样。

    我的哥哥也许记得,在他转世,身经百战,打出一个新国后,哥哥,对,他就是南宋,是宋齐梁陈的宋,我以为后人是有文化的,受教育多呀,我不解释才是对的吧?

    年纪太老了,话多。

    我的哥哥做了开国皇帝后,一直眷顾过赵鹤。

    赵鹤是鹤族,是一个强势的很的族类,他们代入人间的力量无与伦比。

    只是,他们过于优秀了。

    在谢锜大将军被问斩,我顶多隐居起来。

    一时朝中没有皇,新王还在蜀的封地。

    几个想夺权的先皇的兄弟斗的你死我活,到最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芦零王捡了一个王位。

    不过,他不喜欢这个新职位。

    所以,我暂时是安全的。

    只是在宫中没有了行动自由。

    话说我也没脸到处招摇。

    是的,我记起了,啊,我的记性坏透了。

    说过的,我的脑容量只有阳间一个正常智力的人,脑容量的十分之一。

    我并不是故意把事情说的很复杂,十分无序。

    我是一个以文名世的女人,排在第一的并不是美貌,可是,现在我说故事,只能说故事,一点文采也没有。

    没有办法。

    我记起了,后人的小说里,说我被芦王下令遣返,也可能是姓赵的挟天子发布命令,说我是罪臣之妾,现在又淫乐宫里,一刻不怠慢,驱逐出宫。

    我没有出宫。

    也没有那本传奇小说里说的,我跟两个宫中禁军的羁押官出城了,路途漫漫,我将在路上耗时两个月,去江洲养老。

    我没有那么落泊。

    我在宫中只是教习娘娘,没有官职,谈什么被发配。

    这真是无稽之谈。

    太会胡编了。

    是了,还说我回家途中,手刃了郦梅仪。

    原因是郦梅仪当年跟我抢谢大将军的宠幸。

    我的老天爷,我的娘。

    我真的哭笑不得。

    后人,写小说的人,难道没有见过男人吗?

    鹂梅仪美艳不可方物,她那么优雅美丽,她根本看不上谢大将军好吧?

    我根本没有杀她的必要。

    我没有被遣返,所以根本没有在回乡途中手刃郦梅仪。

    我能时刻见到鬼,我也没有见过郦梅仪。

    是了,相比于我的喜欢攀高枝,郦梅仪是个金钱动物,她特别爱钱、珠宝。

    她不可能像我这样犹豫在权利、男人与爱情之间。

    她是一个果断的女人。

    我比不上她。

    当年,同在一个军营,我与她都是文艺兵,两个人也都被选入鼓桴队,是助阵杀敌的拉拉队成员,但她比我威风,也比我时髦,她有些看不起我。

    但,这也没关系。

    现在的女人就不妒忌,没毛病吗?

    女人是短视的麻烦的动物。

    我相信,有许多人是没办法才投胎做了人类的,一定有许多人,想着投胎做蝶类。

    思想是痛苦的渊薮。

    嘿嘿,瞧我这,一点点脑容量,还想谈深刻的思想。

    罢了,说说我哥哥的英雄故事吧。

    把他写成英雄,我会好受些。

    那一年秋天那个干旱啊。

    风吹黄沙,漫漫席卷。

    是,你说的以地,就是现在华北、北部、西部在春夏秋冬季,一年四季经常看到的沙尘暴。

    沙尘,是因为土地严重缺水,土地沙化,这是很可怕的。

    但我看人类好像并不着急。

    都忙着挣钱。

    挣那么多钱做什么,人很快都会死。

    也是,还有什么比人类更短视的动物。

    那一年,土地干渴。

    庄稼枯死。

    几次比较大的地方农民起义,在甬江流域,在珠江流域发起,暴动,起义,由于地主恶霸残酷掠夺剥削农民的耕地,加上南诏国犯境,战事连年不断。

    朝廷紧急搜刮军费,加上旱灾,贪官仍然加重税收。

    百姓纷纷逃亡。

    起义在所难免。

    巫医老妪的话还在耳边转着:天要变了,要变天了。

    我认为有巫医存在。

    哥哥带着襄兵逃亡北方,他的确在王母山遇过巫医。

    这一年的王母山却格外恩赐,风调雨顺,农业增产,瓜果遍地。

    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

    我的哥哥刘统帅聚襄兵数万,在王母山起义,会合兖州三千多农民起义军共同行动。

    车辚辚,马萧萧。

    当年秋天攻下了兖州。

    转战山东,江南一带。

    继尔向淮南作战。

    所向无敌。

    朝廷害怕了,因为这一带是小朝廷财富中心。

    一旦切断漕运,断绝江南贡赋,朝廷都成为死城。

    这个时候,朝廷派出重臣用封官加爵引诱,兖军首领动摇,起了投降之心。

    我的可哥刘统帅退无可退,在淮水盱县与兖军拼杀,兖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首领带领残部数次向朝廷求降。

    这么一点点兵力,朝廷反悔,派了兵力,几下就把兖军残部消灭得干干净净。

    刘雨锡的襄兵屯扎在淮南。

    兵强马壮,筑城防工事,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朝廷里的主战派,闹着要反攻襄军。

    哪知遭到老臣们一片呵斥。

    反个屁攻,数数朝廷的气数还有几何啊。

    再看看接任的王,未成年。

    芦王本来在他的封地,他根本无心为王。

    下一步怎么走,你们看看,怎么走?

    朝廷大臣明争暗斗。

    是了,从这时起我叫秋妃。

    我的确是在零王咽气前,得到了这么一个封号。

    秋妃娘娘。

    后来,经过运作,我当然有自己的小集团,洗白后的我,带着年龄尚幼的芦王,每日里早早吹灯睡觉。

    搂着讲故事。

    我记得我讲了华山畿里有一只精卫鸟儿。

    芦王喜欢听,老是盯着问:“后来呢?秋妃娘娘?”

    十多岁的王在故事里渐渐睡熟了。

    万籁俱寂,窗外月华如水。

    一会儿有一个轻微的脚步声,从窗外响起,停了一会儿,死一般的寂静。

    风吹墙角的那棵老枫杨,沙沙,沙沙沙。

    秋妃不开门。

    这天晚上秋妃睡的并不踏实。

    我的哥哥应该也是蝶族。

    但他投身军营,杀人如麻。

    他早已给自己的肉身换了性质。

    他不再是蝶族,不会因为蝶族的寿命短而死在50岁左右。

    说到这一点,我在翻开后人的史料时,意外看到一个我们的蝶族。

    他就是一个叫唐老斋的男子。

    可是,太奇怪了,他竟然活过了80岁。

    我有些不明白蝶族的后代怎么能够活过80岁,除非,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男人,坏事做尽,身体里注入了恶之花。

    唉,不知道与他同活在世上,天天打交道的人,知道不知道这一秘密。

    唐老斋是一个变异的蝶族。

    唐老斋是一个变异的蝶族。

    他曾经杀害过或间接害死过人。

    他的手上沾过亲人的鲜血。

    不知道这个唐老斋在哪里,我的感知已无法感应到唐老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