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商人
字体: 16 + -

第七十四章 救济异族

    汉阳市场上的米由商人控制,盈利才是主要目的。近半年的缺米状态,使得米价一涨再涨,官府虽然做出了一些控制措施,可毕竟是市场,收效甚微。

    那些富户家里库存的数量更是惊人。这些米根本不参与市场,也是价格飙升的一大原因。官府希望这些富户能拿出米来救灾,而大难刚过,朝廷也拿不出银子。作为私人产物,那些富户不见兔子不撒鹰。

    第二天,朴玉林经过王德元的细心指导,专门找那些富户购米。

    一谈到米,朴玉林差点被赶出来。这种特殊情况下,米成了最敏感的话题。朴玉林在富户给予的压力下,根据王德元的意思,比对了各方面的厉害关系。

    事实上,这些富户已经感觉到自己被饥民和官府死死盯上,留着太多的米好比抱着定时炸弹。

    收成时间还遥遥无期,饥民将越来越多。等到突破农民的底线,饥民不可能安分守己的允许你少数人大吃大喝,到那时饥民将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涌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发生饥民暴乱,官府将采取强制措施无偿征收,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安定。一定程度上,一个人本身就属于国家,不要说区区米粮。

    经过朴玉林的劝导,富户思前想后,觉得很有道理。一想到盗贼虎视眈眈的眼神,饥民冲破家门抢粮,几个富户不寒而栗。官府若强行征粮,只能落个两手空空。留够两三年的口粮,其余变成银子,是最明智的选择。

    三家富户的库存,已经完全满足了王德元需要的量。可见富户家里的库存是惊人的。由于一次购买量大,富户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王德元。

    看见别的富户大量卖出自己的粮食,得到消息的几个富户一下急了,找到客栈硬要把米卖给王德元。银子是硬伤,富户只能怀着不安和郁闷离开了。

    客栈里,十几家朝鲜人参商难得的齐聚一堂。人人神色焦虑,态度虔诚。

    王德元提出用米兑换人参的做法后,不但没有遭到众人的反对,反而都很乐意。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米更具有吸引力。

    现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下聚集十几家商人,就王德元所带的银子,要吸收那么大的量完全不可能。怎么办?

    张秀才还是没有白来,出了个点子:“东家,按照他们报的量,根据一定比例收购。”

    “好主意,秀才就是秀才。”王德元做出吃惊模样表扬。

    王德元的做法很公正,所有商人没有一点怨言,只能表示遗憾。因为这是客观条件限制。

    “张秀才,你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王德元累了好几天,表面轻松,其实那是硬挺出来的。因为有多大收益就有多大付出。

    “东家您休息,我只写好单子,让他们直接去那些富户家里拿粮食。”人生最快乐的是莫过于比别人干的好,令张秀才最引以为荣的是做账和运算。

    货物数量虽大,省去运货环节,好办多了。张秀才一人完全能够胜任,不到两个时辰就搞定。核算的结果是人参成本每斤四十五两。

    “唉!”卢东家狠劲拍了一下脑门子,悔得肠子疼,说:“怎么不多带些银子呢!”

    “你不是来旅游的吗?”王德元反问。

    “这话可是你说的。”不上不足比下有余,卢东家还是很满意。

    其余几人哈哈一笑。

    “对了,东家,你留出这么多米干什么?”张秀才疑惑东家为什么故意剩余一些米出来,按他的想法完全可以再换成人参,带回去大赚一笔。

    “免费发给街上的乞丐吧!怪可怜的!”一想到食不果腹的农民,王德元面带愁容。

    其余人一听,面面相觑。这不是把白花花的银子往大街上扔吗?哪有嫌弃钱多的,看来还真有这样的傻子。

    “街上难民可怜啊?”王德元轻叹一口气,继续说:“咱们价格太低,会引起朝鲜商人的不满,哪怕是市场所致。对下一次交易不利。快去把那些米拉回来,散给街上的乞丐。后天就要回去,时间很紧张。”

    深谋远虑!其余人一致认为,每件事都能做得出神入化。无形中王德元已经成了他们的领头羊。

    街上人来人往,店铺的生意到了青楼招揽客人的地步。方业明一路经过,没少听到哪些听不懂的语言向他打招呼。那张殷切的笑脸分明邀请自己进店的意思。异族人民的热情,徒增了方业明的郁闷。

    一早上的周旋,最终敲定为每匹十二两银子。方业明再不抱奇迹出现的幻想,终究还是下不了签订协议的笔,再一次提上灌了铅的双腿返回客栈。

    客栈对面的饭店里,翻译和朝鲜丝绸商人林德寿二人喝茶聊天,津津乐道的样子好像是遇见多年没见的亲人。

    “王德元这个商人厉害啊!”朴玉林感叹。

    “听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些佩服。”在商人里面,林德寿还算是信义商人,凭着自己的才能,把丝绸生意在朝鲜做的很大。

    二人稍停片刻,各自进入到思绪里。

    “翻译,这次还得麻烦你。”卢东家从饭店走到二人旁边。

    “卢东家别客气,有事请讲!”除了欠人情外,翻译对王德元一伙人由衷地尊敬。

    “王德元要发救济米,还得劳驾您帮忙翻译!”自豪的表情洋溢在卢东家脸上。

    一直四平八稳坐着的林德寿也被这样的消息震得跳了起来。外国商人要给朝鲜饥民发救济米,真是一剂晴天霹雳。林德寿也怀着惊愕跟出店外。

    客栈外,几马车大米前,准备领救济米的饥民扶老携幼,手里端着盆子,提着罐子,把对排到一里以外。队里的饥民难得的脸露笑容,叽哩哇啦的说着貌似感激的话语。庞大的阵势,把街上的行人牢牢地吸引过来,中国商人也没有例外。

    “赚了点钱就显摆,真是穷人富不得,富了了不得。”站在观众队伍里的冯东家憎恶地看着王德元一伙人。

    站在冯东家一起的部分中国商人点头认可,用咒骂的方式释放这次生意中的憋屈。还从来没有把一个商人憎恶到这个程度。事实上,经商多年,没有那个商人给他们这么刻骨铭心的印象。

    众人的视线里,翻译一下跳到桌上,大声用别扭的中国话说:“王德元等人,代表中国商人给朝鲜饥民发放救济米。我代表朝鲜饥民向中国商人致谢。”

    桌上的翻译说完后,向着大众深深的鞠了一躬。

    中国商人里面,冯东家等几人连忙转头故意避开翻译的鞠躬,心虚的不敢接受。他们憎恶王德元,而王德元赚来的包子他们也不屑接受。当然,并不是所有中国商人都是一个态度。

    接下来,翻译又用本族语言说了一连串后,让人震撼的事情发生了。

    所有排队的饥民先向翻译旁边的王德元等人深深的鞠了一躬。

    王德元等人慌忙还礼,这么大的阵势令他们有些不安,都责怪翻译搞的太夸张,让翻译做好他们与饥民之间的沟通才是他们的本意。貌似已经超出了翻译的职责。

    感激之情还没有结束,观众队伍里的中国商人收到了周围朝鲜人民的鞠躬致谢。中国商人惶恐地回礼,人群中的冯东家等人这次避无可避,尴尬的脸面通红,自知受不起这么大的礼,原因是他很不想看到王德元得了便宜还卖乖。

    队伍里的方业明看着如此宏大的场面,终于卸下对王德元的偏见,暗自赞叹: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中国商人的表现,令得一旁的朝鲜商人无地自容。人群中的朝鲜丝绸商人林德寿,轻叹一口气,摇了摇头,再无脸面呆下去,转身离去时向远处的王德元鞠了一躬。

    “每人两碗米,礼轻情意重。开始发放救济米了……”翻译最后一个字声音即高又长,一直穿透整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