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商人
字体: 16 + -

第四章 商辨出风头

    王家坪离沁州城有半天的路程,即便王德元和王康胜起了个大早,赶到辩论现场已经晌午了。大门被围的水泄不通,人们竖起耳朵听着,没有人大声说话,偶尔有人头对头窃窃私语,可见正是辩论**。他俩费了好大劲才挤到近前面。

    只见大厅中间一位老者,盘腿而坐,花白的头发,饱满的脸盘,红润而又有气度。前方摆一张齐胸的桌子,桌上的笔墨纸砚整齐有序。估计是这次辩论的主持。这位正是沁州城里最有名的博学大儒宋仁怀老先生。宋老先生博学多才,是儒家学派的继承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宽厚仁慈,方圆百里德高望重。大厅两侧各有三排桌子,辩论者分坐其间。有老有少,穿着不一。都是这一带有名的贤士和学子。此刻,他们有的挥笔疾书,有的瞑目苦思。这种氛围,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接下来,我们开始第三道辩题。”宋老先生发话了,声音浑厚,掷地有声。

    在人们的期待中,他宣布了第三道辩题:商的利与弊。

    此题一出,坐在桌后的儒生们个个摇头晃脑,有的甚至在叹息。不知是对商业的不屑,还是觉得这样的辩题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和情感。可由宋老先生出出来,就应该有它辩论的价值。

    一位留有胡须的老者发话了:“天下四行,士农工商。商居其末,商为私人之力,为国家之害也。商人及商业则极大地威胁着国家的伦理思想。因此,有百弊而无一利也!”

    此言一出,观众开始窃窃私语,声音越来越大。显然,是对这个观点的不认同。观众中绝大多数是经商之人,小到小贩大到商家老板。

    儒生们看到他们有异议,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既瞧不起商人,更坚持他们对商人的看法。观众的反应对他们不起任何影响。

    他们继续谈自己的看法:“商人出生卑微,有富无贵,地位低下……”

    “经商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增大的贫富差距。”

    “弃农经商,不务正业,崇尚奢靡,败坏社会风气。”

    “商人重利而忘义,唯利是图……”

    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竟然没有一个人去说经商有利。也许他们真不觉得经商有好的一面。

    此刻,观众开始骚动了。他们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有人甚至大声叫嚷着以示抗议。

    一串急促的锣声,压住了骚动。

    宋老先生说:“这是一场辩论,在场的每位都可以参与,有异议的请上前说话。”

    骚动一下停止了。商人大多知识水平低,读的书少,要说出经商的好处,确实不易。

    又有儒生说:“请上前说话呀!”

    语气中大有轻蔑之意。

    王德元虽跟随师父学习孟家思想,但他博览群书,对于孔孟思想中重农抑商的主张持反对意见。对于刚才儒生们的见解很是不满,他正值年轻,血气方刚,哪里还能忍受这种藐视。于是从人缝中挤了出来。

    观众们打量着他,他们很希望有人站出来替他们出头,可一看是一名其貌不扬的农村小伙,年纪又这么小,希望又变为绝望。儒生们一看,也料他吐不出多少墨水。甚至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想看他如何出丑。

    方若兰手中摇着扇子,一直游走在辩亭周围,好似游山玩水。当他看到出场的人竟是前天撞见两次的王德元时,她的脚步再也不能动了,手中的折扇也定在空中。心中暗叫,这傻小子想干什么?想逞能也要选对地方啊!毕竟以前对他的印象还不错,现在想挡住他已经来不及了,只能为他捏一把汗。难道他真的有过人的才学?看来没有这个可能。等他下不了台时,我看能不能帮他圆一下场子。

    王康胜没有阻挡,他很了解王德元,王德元不打无把握之仗。

    稀稀拉拉的响起了几片掌声,听来有些勉强,可还是有人寄希望于他。

    “首先,我向各位儒生们提几个问题。”

    王德元说话了:“请问各位,你们穿的衣服是你们自己做的吗?你们用的笔墨纸砚是不是你们自家生产的呢?”

    儒生们只是摇摇头,不知其意,但还是根据王德元提出的问题思考着。

    “我们小城,只能产一些农作物,比如棉和粮食。而我们用的大多数东西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这些东西的流通靠的就是商业。可见商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场的各位一听,都觉得语言朴素却不无道理。王若兰的担心消去了一半,看来王德元不至于会出丑。

    “汉代司马迁认识到了商业的重要,他在《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可见,士农工商得平衡发展,岂能顾此失彼。春秋时期的范蠡,也是大力支持商业发展,著有《陶朱公生意经》为证。

    ”

    方若兰全身心注视着王德元。《货值列传》不是她前天送给他的那本书吗?他真能读懂?而《陶朱公生意经》也是父亲经常看的一本书。

    一位儒生说道:“见利而忘义,此乃商人之品性,背坏了社会风气,沦陷了社会道德。”

    王德元答道:“此乃一叶障目之论,过于偏激。难道读书人中就没有见利忘义、鸡鸣狗盗之徒?殊不知商有大商与小商之别:于己有利而于人无利者,小商也;于己有利亦于人有利者,大商也;于人有利,于己无利者,非商也;损人之利以利己之利者,奸商也!岂能以奸商之举否定大商之道。”

    话音刚落,四面掌声雷动。儒生中也有人个鼓起掌来,宋老先生也点了点头,不知是对辩论效果的肯定还是对王德元观点的认同。

    王德元缓了缓继续说:“发展商业,货才能通南北,物才能尽其用,人才能尽其才。可见兴商乃利国利民之幸事也。”

    王德元的辩解有理有据,井井有条。从历史书籍考究到生活实际,都证实了商业的价值。

    儒生们无言以对,只能面面相觑。感觉败在一个无名小卒手中很冤枉,而这小卒却只有十六七岁。想翻盘却无能为力。失落之余还有几分佩服。

    王德元就像保家卫国凯旋归来的英雄,获得了众人的敬佩与尊重,没有一点恭维的成分。刚才对他轻视的人们心里更多了一份歉疚。最惊讶的要算方若兰了,她内心有些激动。她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文化基础不错。要说王德元瞎猫撞到死耗子有些不大可能,可他年纪轻轻,辩论却思路清晰,引用经典到位,可见博学多才。一个乡下农村少年,有如此的见识与思想,真是不可思议。她感到国家蕴藏的知识分子就像地下的矿物,也许很多,只是不能好好利用。她再一次重新认识了王德元。也给她上了一课。

    “小兄弟,谢谢你能给我们商人说句公道话。”一位四十来岁的商人站到王德元面前一本正经的说,此人正是聚源庄的大管家赵天铭。

    “我们商人一直被人看不起,这次小兄弟给咱长脸了。”

    ……

    方若兰很想过去和王德元打个招呼,可王德元的周围一下围满了人,有的抱拳道谢,有的夸奖赞赏。王德元第一次面对这种场面不知如何应付,忙抱拳躬腰说道:“胡乱说几句,谢谢大家的抬爱。谢谢,这就别过。”说完赶快溜之大吉。王德元面对困难不肯低头,对别人的热情却有些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