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字体: 16 + -

第19章 教你经营幸福(4)

    这就用得上相亲这个老办法了,由家人或朋友介绍,然后双方再见面,既节约了时间成本,又能事先有一定的了解,实在是省心省力的好办法。相亲这种形式有越来越火的趋势,据说,有好些公园里专门为大龄男女的爸爸妈妈们举办这种活动,老人们推荐自己的孩子,考查别人的孩子,认为条件合适了,就定个日子,让子女们见面相亲。不过别忙,相亲也要讲究方法呢。

    相亲已经成了现在都市青年解决单身问题的重要途径。家人或是朋友通过各种关系给自己介绍对象,省了时间和精力,不过相亲可就得自己亲自出马了。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该着我们表现的机会到了。把自己打扮得精精神神,漂漂亮亮,心里还是觉得有点慌乱,想找个朋友一起去壮壮胆,又担心会起到不好的作用,怎么办呢?

    相亲其实就是一个判断对方,推销自己的过程。相亲的时候带朋友一起去到底好不好,并不能简单的回答一句好或者不好,需要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进行一番经济学的分析呢?任何评价或判断,要么是在有现场比较对象的环境下做出的,要么是在没有现场比较对象的环境下做出的。行为经济学把这样的评价分别称为比较评价和单独评价。对于同样一个评价对象,人们进行比较评价和单独评价的结论往往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相去甚远。

    绝对优势只考虑表面的优势,但比较优势是考虑相对的优势。我们看一个例子:

    小丽、玉玉、佩佩的高中同学,三个人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很要好,毕业后虽然不在一块工作,还是经常联系。

    一天,小丽打电话给玉玉和佩佩要她们到她家来一趟,说是有要紧的事。玉玉和佩佩赶到小丽家才知道,小丽要她们两个陪着她去相亲。两个人也没犹豫就跟着去了。她们是这样想,好同学嘛,应该帮着去参谋参谋。但是当三个人从男方家回来后,介绍人告诉小丽,男孩相中了玉玉。当时把小丽气得大骂那男孩不是东西。后来也很后悔不该带着玉玉去相亲。小丽个子长得很高,身材也很苗条,人长得挺俊的,但就是皮肤不是很白。玉玉的个子身材都和小丽差不多,但是她的眼睛比小丽的眼睛大,皮肤比小丽的白皙。其实小丽的皮肤不是太黑,只不过玉玉的皮肤太白了,让小丽的脸显黑了。

    后来,小丽再去相亲的时候就学聪明了,她再也不带着玉玉去相亲了,但她会带着佩佩去。佩佩长得个子没有小丽高,人也比不上小丽漂亮,所以小丽再去相亲的时候,再也没出现那种尴尬的局面。

    相亲的主要目的是推销自己。在相亲的过程中带自己的闺中密友一同去,实际上就是带了一个现场比较对象。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很明显,小丽应该带佩佩去相亲,因为佩佩没有自己漂亮,一起去,可以把自己衬托得更漂亮,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比较优势。但不应该带玉玉一起去相亲,因为玉玉比自己更漂亮,一起去的话,玉玉会把小丽给比下去了,跟玉玉面前,小丽根本没有比较优势,男生也可能会选择玉玉而不选择小丽。

    在你漂亮,朋友不漂亮的情形下,你应该带朋友去,因为在比较评价的过程中,你的优势比单独评价时更突出;你不漂亮,朋友漂亮的情况下,就不能带朋友去,免得在朋友面前相形见拙。

    如果在自己和朋友都很漂亮,或是都不漂亮的,那又应该不应该带朋友一起去相亲呢?行为经济学家还是给出了建议:在两个人都漂亮的情况下,应该自己单独去相亲,在两个人都不漂亮的情况下,应该两人一起去。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们面对整体质量不相上下的两个选择,在单独评价和比较评价时会有不同的效果。

    如果自己和朋友都很漂亮,一个人去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见面时,小伙子只能对她现场单独评价,充其量只能把你和他平常见过的其他女孩子比较,这样一来,漂亮的你就比较有优势。而如果同样漂亮出众的朋友也同去的话,他做的就是比较评价,他就会把你们两个比来比去,没准就发现了你与朋友相比,还存在某些相对的不足。

    如果自己和朋友都不漂亮,两个人一起去,让对方在两个人之间使劲比较,从而能够看出你与朋友的相对优势,对你来说,起码是有机会可言的。

    当然,以上我们只提到了外貌特征这一个方面。虽然外表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但是在相亲的时候,对方除了看外表,也会看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谈吐是否幽默,举止是否得体,为人是否有内涵,等等。在相亲的过程中,外貌特征是容易评价的,属于容易评价特征;而一个人的内在修为、学识水平则属于难以评价的特征。谈婚论嫁的人,对对方的修为、学识等内在东西也是很看重的。如果你和朋友在易于评价特征和难评价特征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的话,那是不是应该带朋友一起去相亲则又另当别论。

    如果你在外貌上不如朋友,但在学问、气质、见识等难评价特征上要明显优于朋友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带上朋友一起去。这样,在与小伙子见面闲聊时,才能显示出你的才华和气质,虽然外貌上比朋友略输一筹,但也无关紧要了。但如果情况恰好相反,是你在学识、气质等难评价特征上比不上朋友,但在相貌、身材等易评价特征上胜过朋友的话,还是应该一个人去相亲。

    最后我们把相亲是否应该带朋友的几条原则总结一下:如果我比朋友强,应该带朋友一起去相亲;如果我比朋友弱,应该一个人去相亲;如果我和朋友都强,应该一个人去相亲价;如果我和朋友都弱,应该带朋友一起去相亲;如果在难评价特征上我强于朋友,但在易评价特征上不如朋友,则应该带朋友一起去相亲;如果在难评价特征上我不如朋友,但在易评价特征上强于朋友,则应该一个人去相亲。

    4.8春节了,小两口应该回谁家过年?--最优策略

    刚刚结婚的年轻人,就像处在蜜月期一样,总希望朝朝暮暮在一起,多有一些共同的生活的时间,做什么事情最好都能出双入对,比如一起看电影,一起上馆子,一起度过所有的节日,但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总会有许多差异,要是电影一个爱看战争片,一个爱看文艺片,吃饭一个爱吃川菜,一个爱吃鲁菜,过年都想回自己的老家。那可怎么办呢?

    如果迁就对方,自己会觉得不痛快,如果各行各事,分开单独行动,这又是两个人都不愿意的,说不定还为因为短暂的分离而倍感孤独,因思念对方而伤心。一起也不好,分开也不好,这种情况,到底怎样处理,才是我们的最优策略呢?

    感情好的小两口,总是难舍难分,不过生活中也有许多让他们产生矛盾的地方,比如过年了,中国人都讲究一个团圆,所以小两口都希望能回自己的老家和父母团聚,和自己的父母一起过年,如果两个人的老家不在同一个地方,那矛盾就出现了。结婚之前,一个人来去无牵挂,春节回家那也是不用考虑的问题,但结婚之后,小两口就不得不面临着“春节的选择”了。

    小冬与小琴是一对恩爱中的夫妻,他们就面临“回谁家过春节”的选择。二人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平素都对父母非常孝顺。小冬希望回吉林老家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过春节,而小琴则希望回福建老家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过春节。

    去年他们就因为意见不合,谁也不愿意妥协对方,跟着到对方老家去过年,最后只有各回各家,小冬自己回了吉林,小琴自己回了福建。不过象去年那样,没有爱人陪伴在身边,自己一个人单独回老家过年的经历一点也没有让他们高兴,对对方的思念,让他们的春节过得很不开心。

    所以今年他们再也不想分开了,不过去谁家过年呢?

    我们从用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这个家庭问题,或许能有许多启示。

    满意度 小冬 小琴

    吉林 10 --

    福建 -- 10

    伤心 10 10

    得分 0 0

    总得分 0

    假设二人回小冬家吉林过春节,则小冬的满意度为10,而小琴的满意度只有2;如果回小琴家福建过春节,则小冬的满意度为2,而小琴的满意度为10;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坚持各回各家,则他们谁都过不好这个春节,满意度各自为10。通过图来表示:

    满意度 小冬 小琴

    福建 2 10

    得分 2 10

    总得分 12

    满意度 小冬 小琴

    吉林 10 2

    得分 10 2

    总得分 12

    一起回吉林                                         一起回福建                                             各回各家

    在上述小两口的博弈中,如果两人约定一起回吉林过年,则小冬的满意度为10而小琴的的满意度为2,总满意度12;如果两人约定一起回福建过年,则小琴的满意度为10而小冬的的满意度为2,总满意度12;如果各回各家,则变成小冬和小琴各得0,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两人一起去回吉林过年或者一起回福建过年,才是稳定的博弈对局,也能取得一方绝对满意、另一方相对满意而不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局。

    双方都回吉林过年,或者双方都回福建过年的选择就是博弈中的最优策略,也即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博弈中,最佳的选择是:在这个博弈中,小冬只能看小琴回福建过年的态度有多坚决,然后再据此选择自己的策略;小琴也是如此。如果小冬坚持回吉林过年,那么小琴最好也跟着回吉林过年;如果小琴坚持回福建过年,那么小冬最好也跟着回福建过年。

    这种情形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当夫妻双方一方坚持己见的时候,另一方常常会迁就一些,做出让步。这个博弈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博弈有两组策略选择,博弈双方各自会偏爱一个策略,比如小冬偏爱双方都回吉林过年,而小琴偏爱双方回福建过年。不过他们之间也存在共同利益,因为任选一起回吉林与一起回福建中的一组策略,他们都可以得到一方基本满意,一方非常满意的结果,而不是两个人都不满意。

    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应用在情侣身上

    比如有这样一对热恋中的情侣,铮铮和婷婷,他们都是工作繁忙的公司主管,下班的时候他们约好去看电影。铮铮想看战争片,对艺术片毫无兴趣;婷婷则想看艺术片,对战争片没有一点兴致。对此他们应该如何协调呢?

    我们也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分析一下,不妨用定量地来分析,假设铮铮看战争片的满意程度为10分,而看艺术片的满意程度为2分;婷婷看艺术片的满意程度为10分,而看战争片的满意程度也为2分;两人在一起看电影非常开心,满意程度各会提高10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图:

    满意度 男 女

    战争片 10 2

    开心 10 10

    得分 20 12

    总得分 32

    满意度 男 女

    文艺片 2 10

    开心 10 10

    得分 12 20

    总得分 32

    满意度 男 女

    战争片 10 --

    文艺片 -- 2

    得分 12 12

    总得分 24

    一起看战争片                                        一起看文艺片                                         男看战争片

    女看文艺片

    很显然,男女都要么都去看战争片,要么都去看艺术片,这两种情况都达到了该博弈的最优策略。如果铮铮或婷婷都坚持自己的爱好不肯妥协的话,导致的结果是让双方都不满意。

    如果时间紧迫,双方来不及联系并且事先也没有商量好,每个人只好单独决定自己去看什么电影。这个时候,很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铮铮去看战争片,婷婷去看艺术片,更糟糕的情况是,他们没有事先沟通约好,而同现因为铮铮和婷婷都很尊重对方意见,反而各自去看对方想看的而自己不想看的电影的情况,这就会出现下图的情况,这时的整体满意程度只有4分。所以,这对恋人约会看电影事先打个电话,商量好再约定看什么,这比双方不进行沟通而私自决断要好得多。

    现在我们很清楚,当夫妻或情侣之间,因各自的偏好而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双方互不让步,坚持已见,和不交流沟通,单方面为对方着想,导致互相选择自己不喜欢的方式,都是不好的。只有两个人即交流沟通又有一方妥协,才是对双方都好的方式。

    也许你会问,那么在夫妻和情侣博弈的两组策略中,究竟应该谁得到最想要的,谁退而求其次呢?这就看不同伴侣的不同情况了。比如假设男方更宽容或者更疼爱女方一些,他就会自愿做出让步,反之亦然;还可以取决于男女双方在家庭关系或恋爱关系中的地位,比如一般情况下家里什么都是男方说了算,那么很可能出现男方偏爱的结局;如果男生正在追求女生,则很可能出现女方偏爱的结局,或者也可能出现轮流做主的情况,比如这一次听女方的,但下一次女方觉得对男方有亏欠,转而下次听男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