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Ⅰ
字体: 16 + -

第22章 玫瑰园: 在没有路标的花园里 (3)

    第二年3月,受法院委托,北京市房地产价格评估事务所对利达玫瑰园进行评估,确定“玫瑰园别墅区”项目用地及地上物的市场价格为5.99亿元人民币。同期,北京市审计事务所对利达玫瑰园的所有账目进行审计后,玫瑰园资不抵债,总额1亿余元。

    7月21日,法院公告:北京利达玫瑰园正式破产,由法院破产清算组接管,并择日拍卖。

    最后一个守护人

    破产可能是此刻玫瑰园最渴望的结局,她终于可以安静一会儿,那些喧嚣吵闹的债主和封条都暂时地消失了,她总算可以期待下一位主人了。

    作为对玫瑰园感情最深的人,邓智仁当然不会甘心失败。就在玫瑰园破产的1周后,他便又出现在北京街头。他的身份是香港一家置业公司的中国代表。他很快承接到了几家楼盘的代理权,并以其富有想象力的营销手法再一次引起关注。当然,人们尤为关注的是,他对即将被拍卖的玫瑰园到底是否会再度出手。

    而跟邓智仁这时的局外人身份相比,北京城里倒还剩下最后一位跟玫瑰园因缘难断的男人,那就是玫瑰园的建造者、44岁的山东乐陵人梁希森。

    就在刘常明、邓智仁、梁振山、陆苍等人走马灯般地为了玫瑰园风头出尽而又落魄失魂的那些年里,真正在土地上勤勤恳恳、一砖一瓦地建造着玫瑰园的,便是这个满口纯正德州口音的梁希森。

    跟那些夸夸其谈、自命不凡的风流人物们不同,梁希森的出身可谓卑微至极:他只上过一年小学,曾经食不果腹,浪迹四方。他认不得街道门牌,连自己的名字也不太写得好,签订合同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就是这位近乎文盲的乞丐,从创办面粉厂、手工作坊起步,先后办起了毛巾、五金加工、建筑装饰、钢结构等企业,并组建了一个资产过亿元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森集团。据称此人“性格坚毅,直觉奇佳,讲义气,善用人”。

    1996年,梁希森到大北京寻求商机,他几乎是一眼就看上了玫瑰园,很快他与邓智仁挂上了钩,成为玫瑰园的施工商。其间风吹雨打,世事飘摇,江湖人物频繁出入玫瑰园,日日身在园中的梁希森却冷眼旁观、默然处之,只是埋头盖自己的房子。邓智仁没钱付他施工费,梁希森也不硬讨,就一笔一笔地从山东老家调来资金往下垫。几年下来,邓智仁欠下的施工费竟超过亿元,梁希森不知不觉间成了玫瑰园最大的债主。有人戏称梁希森是玫瑰园里最大的冤大头,这位山东农民汉呵呵笑笑,不置可否。

    当第一批40套别墅建成以后,实在拿不出钱的邓智仁只好与梁希森重新签订合同,梁希森由建筑商变成了承包商,由他出资兴建配套设施,并负责办理房屋产权。邓智仁信誓旦旦地向梁希森保证:“玫瑰园肯定能赚两个亿,我们俩一人一半。”梁希森还是呵呵笑笑,他又从山东调来上亿元资金和1800名民工,继续一砖一瓦地盖房子。

    1997年初,邓智仁在与陆苍交易前找到梁希森,希望他以零成本收购玫瑰园。此时,邓智仁欠梁希森的钱已多达2.38亿元,玫瑰园的总负债超过6个亿,梁希森犹豫再三终于拒绝。

    后面进来的陆苍还得靠梁希森盖房子,为了冲抵债权,他不得不把手头的部分别墅产权陆续地给了希森集团。就这样,玫瑰园绝大多数已建别墅的产权证一张张地落到了梁希森的手中。当纠纷四起,八方法院纷纷冲进玫瑰园到处贴封条的时候,梁希森成了玫瑰园最后的守护人,他紧急从山东调来500万元现金交给法院,希望能够启封销售。然而,暴风雨来得实在太迅猛了,当法院把玫瑰园的每一寸土地都贴上了封条,梁希森的努力终告失败。他遂以最大债权人的身份向法院起诉,希望通过破产来保住最后的利益。

    梁希森在整个玫瑰园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耐人寻味。他走进这个园子的时候只是一个希望赚点施工建设费的“包工头”,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冒险投机家硬是逼得他一步步地往更远的地方跑,他是被迫地往前走的。可在艰难行进中的每一步,这位没有文化的山东农民却保持着一种十分朴素的警惕和天生的狡黠。当别人把圈套一个个地套在他身上的时候,他却成了最后一个还站立着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他在玩着一个远比刘常明、邓智仁们要惊险、刺激得多的冒险游戏,他的意志之坚韧、目光之犀利更是远在他人之上。

    1999年6月,玫瑰园拍卖公告正式发出,起拍价3.88亿元人民币,比1年前的评估价整整缩水了2亿多元。但就是这样,玫瑰园依然以“中国房地产最大破产案”而再度引起关注。就在拍卖公告发出后,拍卖行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而百分之一百的电话都是要求采访拍卖会的新闻记者打来的,报名参加竞拍的买家一个也没有。

    这几乎是一个没有任何悬念的拍卖:除了梁希森,谁还愿意染指那座名声已经狼藉的大园子?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目睹玫瑰园花开花落的人们不禁有万千感慨:最后有资格和能力呵护玫瑰园这位薄命红颜的竟是一位讷言无学的农民,这倒很像一出很经典的中国古装戏文。果然,1个月后在北京中国大饭店进行的拍卖会仅仅持续了4分钟,希森集团以高出基价1000万元的价格拍得玫瑰园,这起拍卖也被媒体戏称为“中国效率最高”、“最为默契”的拍卖。

    邓智仁也在不远处以令人莫测的心情关注着玫瑰园。据说梁希森在拍卖的前一夜与他通了长达5个小时的电话,希望他重回玫瑰园,邓智仁徘徊不已,终而撒手。2000年8月8日,邓智仁发起创办北京环宇信达行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他称,信达行以开发商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全程顾问服务,但是,“有机会还将做做开发商”。这位年届知天命的战败者依然希望能够重新证明自己。

    玫瑰开放终有时?

    接下来跟玫瑰园有关的情节似乎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

    梁希森拍得玫瑰园的第二天首次走到前台接受记者访问,他不太会说话,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是:“我不相信‘不成功’三个字,我有决心把我要干的任何事情干好,即使接手最烂的摊子,我也能成为最好的园丁。”有专家分析,因玫瑰园欠希森集团2亿多元,其实此次梁希森拍得玫瑰园只需拿出1亿元,而被剥去的债务加上资产缩水部分至少达4亿元以上,如果操作得当,梁希森无疑是真正捡到果实的那个人。梁希森也声称他至少能从玫瑰园赚到3亿元的利润。

    不过也有人认为玫瑰园的明天吉凶难卜,他们谈到三点:一是名声已败,购房者可能产生心理障碍;二是别墅已风吹雨淋数年,售价必打折扣;三是希森集团从建筑商向开发商转型并非易事。更关键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如何将最终决定玫瑰园这样超大楼盘的命运。

    从梁希森拍得玫瑰园后的种种举措表明,他似乎已看到了上面这些疑问。据称,在他的努力下,玫瑰园原有的购房户没有一人要求退房。为了把玫瑰园建成理想中的“世界性的园林化别墅区”,他聘请了加拿大北佳集团参与主持玫瑰园后期设计,包括建筑整体规划设计、园林设计、房地布局及格局等;在物业管理方面则聘请了香港a级资质的凯莱物业管理公司。

    2000年6月1日,一条不长的新闻稿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在房地产业界颇具传奇经历和悲壮色彩的北京玫瑰园别墅在沉寂了将近1年之后,将于今年6月10日重新开盘。报道透露说:“目前,玫瑰园已一次性支付法院拍卖款项,他们与法院和债权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已全部清偿完毕。”

    就在这条让人将信将疑的新闻播发后,9月,全国住宅社区环境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由建设部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全国范围内在建和竣工的400多个优秀房地产项目进行社区环境评选,北京有5个楼盘获“环境金奖”,其中玫瑰园赫然在榜。这也是破产事件后,玫瑰园第一次以这种正面的形象为传媒所报道。

    紧接着,一些跟玫瑰园有关的好消息也时时传来。据报道,希森集团已投资3000万元修完了从京昌路至玫瑰园的道路,并将售价从每平方米1500美元起降到9000元人民币,2000年以来已售出100多套。

    尤其让梁希森兴奋的是,有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中关村等高科技园区的成熟,跨国机构及国内其他省市的高阶层人士将大量地涌进北京,别墅市场启动在即(参见2000年4月12日《财经时报》的《北京别墅开发萌动  市场再热指日可待》一文,记者王红月)。就连在玫瑰园别墅上折戟沉沙的邓智仁依然对别墅情有独钟,相继承揽了“银湖别墅”等项目的营销。

    谁也不知道业已落定的尘埃是否还会再度扬起,谁也不知道历经沧桑的玫瑰园到底能否给她的新主人带来真正的好运。

    一位追踪玫瑰园事件多年的北京记者很沉重地写道:“玫瑰园已成为一个经典。如果日后有北京房地产史话或大学市场教程,肯定会有玫瑰园一节。至少有数十名当事人及数名旁观者都表示过强烈的愿望,要写本关于玫瑰园的书。但我们其实还不知道玫瑰园真正的故事,浮在水面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大家要写玫瑰园的书,最需要的不是时间、精力或文笔,而应该是勇气,特别是最初的一段历史。”(摘自“万信网”,阚军撰写)

    玫瑰园是一个关于漠视道德、没有游戏规则的暴利年代的经典故事。那些曾经在暴利年代叱咤一时的人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随时可能攫取到超乎想象的利益;可同时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那些轻易攫取到的利益又随时可能轻易地随风逝去。

    

    1984年,香港人邓智仁创立香港利达行,并很快成为与中原物业和美联物业齐名的香港三大地产代理商之一。

    1992年12月,北京市昌平县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与中国飞达房地产共同投资建设飞达玫瑰园,董事长刘常明。

    1993年中,利达行向刘常明支付8000万港元,买下玫瑰园的开发权。在此前后,邓智仁先后承接10多个著名楼盘的销售代理,连创写字楼、商铺每平方米售价和日租金的新纪录,成为北京楼市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截至1995年秋,利达行已先后向玫瑰园投入资金9000万港元,进展并不顺利。邓智仁聘请梁振山任总经理,开始对外四处举债。

    1996年2月,山东人梁希森以带资装修方式进入利达玫瑰园,其前后在玫瑰园的债权达2.38亿元人民币。8月,邓智仁、梁振山矛盾爆发,玫瑰园风波浮出水面。

    1997年3月,香港金时有限公司陆苍成为玫瑰园新主人,其时,玫瑰园的债务已高达6.5亿元人民币。9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北京利达玫瑰园别墅有限公司进入破产还债程序,债权申报总额高达10亿余元人民币。

    1998年7月21日,法院公告,北京利达玫瑰园正式破产。

    1999年6月8日,玫瑰园拍卖公告正式发出,起拍价3.88亿元人民币,首付20%。

    1999年7月16日上午10时30分,正式拍卖玫瑰园。拍卖过程极短,仅两人竞拍,希森集团加价1000万元购下玫瑰园。

    2000年6月10日,北京玫瑰园别墅重新开盘。

    2000年9月,玫瑰园在全国住宅社区环境交流大会上获“环境金奖”。业内外人士对其未来的命运仍然莫衷一是。

    2004年,玫瑰园入选“中国十大超级豪宅排行榜”第4名。

    

    败走玫瑰园之后,邓智仁继续在北京地产圈从事策划业务,他赶上了2000年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井喷年代,因此生意还是很红火。他曾经为潘石屹的现代城项目担任过总顾问,还经常在北京和上海一些大学给mba班学员上课。多年来,邓智仁一直不改其桀骜本色。有一次,他被邀请去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咨询,临告别前,他对总裁说:“这公司什么问题都没有,员工也很称职,只有一个人有问题,应该被开除,那个人就是你。”他评论北京房地产业时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唉,我老实同你说,一个弱智儿。从1岁到10岁总会有长进,但改变不了它是弱智的事实。”

    2000年8月,他创办北京环宇信达行房地产顾问责任有限公司。2003年6月,该公司宣告解散。2005年,他创办邓与周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任总裁。2006年11月,他在论坛中自曝行踪:“在一美国上市公司担任ceo,在东北投资房地产。”

    

    在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浩大、社会资源关系复杂的房地产业历来是最容易产生暴利和腐败的领域之一,玫瑰园的刘常明、梁振山与本文的蔡林芬等无非是其中一些失足败露的典型而已。

    上海滩房产女大亨沉浮录

    蔡林芬1951年出生于上海杨浦区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7年,蔡林芬自筹资金在上海市虹口区开了一家小餐馆。1年后,蔡林芬就成了“万元户”。这时,蔡林芬动员丈夫辞职,两人联手打理“夫妻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