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神品山水上林湖
上林山水
揖别上林湖半月余了,如今坐在书桌旁,翻看着张张照片,唐代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再次涌上心头,眼前萦绕的仍是挥之不去的上林山水。
窗外没有阳光,小雨洒一阵歇一阵;身在蜗居,望着窗外沙尘暴留下的斑斑痕迹,更加羡慕上林的山光水色;这样的天气若在上林湖定是山翠、水丽、梅红吧。
上林湖位于浙东慈溪桥头镇,这里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宽阔清澈的湖面碧波荡漾。触摸到上林湖的那天,恰逢一年一度的杨梅节。路边的农夫肩担的是杨梅,手提的是杨梅,路边那一排排的筐里笑着的还是红红的杨梅!
未到上林,已感到上林的诱人啦。
上林的山不高,但郁郁蓊蓊的。山上植着一片又一片的杨梅林,树上缀满了杨梅果。镇上的杨梅是要6元才一斤的,这价钱对山村人自然可观。然而,当我们走进上林村后,那里的村民听说我们是远道的客,便让我们上山自摘自尝。
杨梅树不高,红梅伸手可得,余姚的杨梅,颗大、色艳、汁多、味重,难怪有“余姚杨梅冠天下”的盛誉。而自摘自食,这于城里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和美趣。友人相看,无不互笑,原来,我们只顾品尝,这般返璞归真的采摘竟使我们忘却了仪表,双手被杨梅染红了,嘴唇被杨梅染红了,连我们的笑里都溢满了杨梅味!
下山了,口里还有杨梅的余香;走远了,山上的老汉还在向我们招手道别。嘴里嚼着杨梅,手里拿着杨梅;上林的杨梅好甜,上林的人好善;在这经济大潮的汹涌时刻,多少人被一纸铜味所熏,见利忘义,而上林人却依然质朴、依然古道热肠。
游上林湖是上林人的骄傲。热情的主人,执地主之谊将我们送上一艘汽船;汽船很稳亦很舒服,但总觉不如一叶小船划向湖心更有韵味;汽船很快,浪花四溅,伸手去摸那浪花,水很凉,但没有用手划水有趣。转瞬汽船便踏着绿波把我们送到了湖心。
上林湖的确很美,“湖天一色无纤尘,粼粼波光耀金星”,当你荡于这山水之间,这样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非常的苍白。正当美感一一而生,一种异样的感觉突然强烈地撞击着我,原来,是汽船发动机的声响犹如在这闲静的山水间划破一道口子……几多韵致,几多惬意,几多美丽,无不在这“嘟嘟’声中淹掉了。
游湖之道,我想还是返璞的好,柔橹一声,小舟咿哑,橹声与水声相闻,游人与湖水相戏,这游湖的味道便足了,而风景与兴致也就达到了极致。
现代科技的发达,有时也会弄巧成拙;游湖亦是。那份自然与和谐,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这“发达”煞了风景。
其实,上林湖是少有“发达”的,这里没有电话,没有空调,只有青山绿水,只有很古很古的陶片;这里的湖水也很纯,湖面上没有纸屑,没有烟蒂,更没有“易拉罐”的横行。
上林湖,你这处女之身,一旦被“相中”,一旦被“曝光”,数不飞的“爱”你的人会蜂拥而来,你还会有现在的宁静与清纯吗?这时我才体会到一位画家朋友为什么他去的地方他都只说好,但不让别人知道,他说,一旦让他们知道了,那里就不会再一丝的安详!
船行水流,同船者十余人,只闻“嘟嘟’之声不见人言欢笑;是这些才子才女被上林的山姿水色所醉,还是如我一样也在为上林而忧呢?
游湖不触水,一憾也。伸手触摸,这水与众不同,既不似人工池水之“生硬”,也不似深山飞瀑之“粗犷”,温柔之致真乃“上林佳水似佳人”。
上林的山如翠屏,上林的水似碧绸,一眼望去,绿水纯情似人心,倘若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山水如何,只要看一看那里的人之性情与品格也就了然了。
上林的山很古典,上林的水很浪漫;山是有灵魂的水,水是有灵魂的山;山拥着水的地方风情美,水拥着山的地方气质美。上林的山,上林的水,上林的杨梅,上林的人……真是“相看好处无一言”!
山动、水流、日丽、梅红……如果说天下之灵山丽水多矣,天下之精品山水亦多矣,那上林可属神品之山水乎?
上林碎片
汽船缓缓地向湖的另一岸驶去了,船主自豪地介绍说:“我们上林湖下面可是有许多宝贝呀。这一带水里都是古陶片,前年来了个日本人,说要给1美元买一块古陶片,我们支书说给多少钱也不卖,这不是我们上林村自己的东西,是国家的,多少钱也不卖。”……
船泊在了岸边,果然水边洒满了大大小小的古陶片。湖水很清,滩浅瓷出,晶莹透剔的青幽,毫无暇疵的玲珑。我俯身拾起几片釉色较清亮的瓷片,细细品赏,心中涌起阵阵激情,仿佛看到昔日依偎湖岸几十里彻夜通明的熊熊炉火,和在烈日、严寒里日夜艰苦劳作的古代窑工。这波光粼粼的上林湖,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中国青瓷发展的历程。湖水推来送往地拍打着陶片,发出悦耳的声响;这声响便是上林的独韵。
越窑对我是陌生的,碎片于我是充满诱惑的。据史载,上林村原是古代越窑遗址,它始于汉,终于宋,大约有贡窑百余处;后来有一次较大的海浸,将上林村整个淹掉了。从此,这里形成了一湖清水,而湖水岸边弃留的碎片俯拾皆是。我们纷纷趟进湖中,满眼的碎片不禁令人有些生怕,它难道不扎脚吗?是的,那些碎陶片并不扎脚,是湖水的千冲万洗早已将它磨圆了,还是它曾经被重重地伤害过,而今不愿再伤害他人?
漫步在上林湖这座世界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踏着层层叠叠的青瓷碎片,我思绪万千。越窑青瓷入宋后盛极而衰,令人深感遗憾。宋廷将上林湖的能工巧匠调往北方,这为北方五大名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而浙东地区极度繁荣的农业导致燃料短缺和工匠雇工值上升,于是上林湖瓷业默默地消失在美丽的杭州湾南岸。
面对这些陶片,如同面对古老与文明。碎片是无语的,它沉默水中久了,猜想一定嵌满了青苔吧。当我捞起一块青瓷,却惊奇地发现,这些碎片除了本身的花纹外,居然没有一丝水锈,半点青苔!
这是我所不解的,而碎片的不腐烂不褪色则更难释。千余年了,完整的瓷窑被水的无情毁掉了;千余年了,完整的陶器也被打成了碎片。完整易损,精巧易碎,碎了还易再碎吗?千余年了,它从被毁坏至今已经饱尝了千年风雨;它生于土,成于火,毁于水,弃于人;碎了,深埋在地下;碎了,涤荡于水中,不被所蚀,不被所改,是千余年前的艺人们技艺高超,还是大悲生大愤、不屈服于千百次的冲击和腐蚀、遗弃与挫伤呢?
陶片是残缺的,但它又是永恒的。完整的青瓷自然是有价值的,但“残心”般的碎片更具魅力。忘记了是谁说过这样的话:若要评断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并不在于永远有顺境,而是不论顺逆,他都能用很好的体味去面对。如果当真要评断一个人的格调与韵致的高低,要看他失败时的“残心”……
“残心”,碎片,碎片,“残心”,人之境界如此评断,那青瓷呢?
望着股掌之上的陶片,猜想着它是古瓶、是碗盘、是壶?碎片,把我带到了远古,我想象着古代艺人们的发明与艰辛,想象着皇帝的把玩;想象着它从被淹吞至今历经了多少沧桑,目睹了多少野蛮与战火、屈辱与卖国、动荡与同室操戈?
碎片在水的涟漪中泰然微笑着,这微笑不是悲,也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无边的永久的情怀。在它的微笑里,找不到世间的腐败、粗暴和贪婪;也找不到嫉妒、谄媚和自私;在它的微笑里,似乎什么都了解,又似乎什么都不值得被它了解。
面对这些抱残守缺的艺术品,它虽无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它使我感到一种沉重、一种震撼——这些古瓷片,在考古学家眼里它是文物,在文化人眼里它是文化,在商人眼里它是金钱,在常人眼里它是废片!
碎片,上林碎片,你仿佛将那历史的背影,文明的遗迹,岁月的传奇,浓缩在你那瓷纹里;窑火虽已熄灭,我相信每一位来上林的人,面对这些碎片都会读出自己的释注。
船,泊岸了。我掬一捧上林水,老子的话语如映其中“世间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林湖水如是,上林碎片则更是!这,便是上林留给世间的全部吧。
揖别上林湖半月余了,如今坐在书桌旁,翻看着张张照片,唐代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再次涌上心头,眼前萦绕的仍是挥之不去的上林山水。
窗外没有阳光,小雨洒一阵歇一阵;身在蜗居,望着窗外沙尘暴留下的斑斑痕迹,更加羡慕上林的山光水色;这样的天气若在上林湖定是山翠、水丽、梅红吧。
上林湖位于浙东慈溪桥头镇,这里群山环抱,重嶂叠翠,宽阔清澈的湖面碧波荡漾。触摸到上林湖的那天,恰逢一年一度的杨梅节。路边的农夫肩担的是杨梅,手提的是杨梅,路边那一排排的筐里笑着的还是红红的杨梅!
未到上林,已感到上林的诱人啦。
上林的山不高,但郁郁蓊蓊的。山上植着一片又一片的杨梅林,树上缀满了杨梅果。镇上的杨梅是要6元才一斤的,这价钱对山村人自然可观。然而,当我们走进上林村后,那里的村民听说我们是远道的客,便让我们上山自摘自尝。
杨梅树不高,红梅伸手可得,余姚的杨梅,颗大、色艳、汁多、味重,难怪有“余姚杨梅冠天下”的盛誉。而自摘自食,这于城里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和美趣。友人相看,无不互笑,原来,我们只顾品尝,这般返璞归真的采摘竟使我们忘却了仪表,双手被杨梅染红了,嘴唇被杨梅染红了,连我们的笑里都溢满了杨梅味!
下山了,口里还有杨梅的余香;走远了,山上的老汉还在向我们招手道别。嘴里嚼着杨梅,手里拿着杨梅;上林的杨梅好甜,上林的人好善;在这经济大潮的汹涌时刻,多少人被一纸铜味所熏,见利忘义,而上林人却依然质朴、依然古道热肠。
游上林湖是上林人的骄傲。热情的主人,执地主之谊将我们送上一艘汽船;汽船很稳亦很舒服,但总觉不如一叶小船划向湖心更有韵味;汽船很快,浪花四溅,伸手去摸那浪花,水很凉,但没有用手划水有趣。转瞬汽船便踏着绿波把我们送到了湖心。
上林湖的确很美,“湖天一色无纤尘,粼粼波光耀金星”,当你荡于这山水之间,这样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非常的苍白。正当美感一一而生,一种异样的感觉突然强烈地撞击着我,原来,是汽船发动机的声响犹如在这闲静的山水间划破一道口子……几多韵致,几多惬意,几多美丽,无不在这“嘟嘟’声中淹掉了。
游湖之道,我想还是返璞的好,柔橹一声,小舟咿哑,橹声与水声相闻,游人与湖水相戏,这游湖的味道便足了,而风景与兴致也就达到了极致。
现代科技的发达,有时也会弄巧成拙;游湖亦是。那份自然与和谐,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被这“发达”煞了风景。
其实,上林湖是少有“发达”的,这里没有电话,没有空调,只有青山绿水,只有很古很古的陶片;这里的湖水也很纯,湖面上没有纸屑,没有烟蒂,更没有“易拉罐”的横行。
上林湖,你这处女之身,一旦被“相中”,一旦被“曝光”,数不飞的“爱”你的人会蜂拥而来,你还会有现在的宁静与清纯吗?这时我才体会到一位画家朋友为什么他去的地方他都只说好,但不让别人知道,他说,一旦让他们知道了,那里就不会再一丝的安详!
船行水流,同船者十余人,只闻“嘟嘟’之声不见人言欢笑;是这些才子才女被上林的山姿水色所醉,还是如我一样也在为上林而忧呢?
游湖不触水,一憾也。伸手触摸,这水与众不同,既不似人工池水之“生硬”,也不似深山飞瀑之“粗犷”,温柔之致真乃“上林佳水似佳人”。
上林的山如翠屏,上林的水似碧绸,一眼望去,绿水纯情似人心,倘若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山水如何,只要看一看那里的人之性情与品格也就了然了。
上林的山很古典,上林的水很浪漫;山是有灵魂的水,水是有灵魂的山;山拥着水的地方风情美,水拥着山的地方气质美。上林的山,上林的水,上林的杨梅,上林的人……真是“相看好处无一言”!
山动、水流、日丽、梅红……如果说天下之灵山丽水多矣,天下之精品山水亦多矣,那上林可属神品之山水乎?
上林碎片
汽船缓缓地向湖的另一岸驶去了,船主自豪地介绍说:“我们上林湖下面可是有许多宝贝呀。这一带水里都是古陶片,前年来了个日本人,说要给1美元买一块古陶片,我们支书说给多少钱也不卖,这不是我们上林村自己的东西,是国家的,多少钱也不卖。”……
船泊在了岸边,果然水边洒满了大大小小的古陶片。湖水很清,滩浅瓷出,晶莹透剔的青幽,毫无暇疵的玲珑。我俯身拾起几片釉色较清亮的瓷片,细细品赏,心中涌起阵阵激情,仿佛看到昔日依偎湖岸几十里彻夜通明的熊熊炉火,和在烈日、严寒里日夜艰苦劳作的古代窑工。这波光粼粼的上林湖,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中国青瓷发展的历程。湖水推来送往地拍打着陶片,发出悦耳的声响;这声响便是上林的独韵。
越窑对我是陌生的,碎片于我是充满诱惑的。据史载,上林村原是古代越窑遗址,它始于汉,终于宋,大约有贡窑百余处;后来有一次较大的海浸,将上林村整个淹掉了。从此,这里形成了一湖清水,而湖水岸边弃留的碎片俯拾皆是。我们纷纷趟进湖中,满眼的碎片不禁令人有些生怕,它难道不扎脚吗?是的,那些碎陶片并不扎脚,是湖水的千冲万洗早已将它磨圆了,还是它曾经被重重地伤害过,而今不愿再伤害他人?
漫步在上林湖这座世界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踏着层层叠叠的青瓷碎片,我思绪万千。越窑青瓷入宋后盛极而衰,令人深感遗憾。宋廷将上林湖的能工巧匠调往北方,这为北方五大名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而浙东地区极度繁荣的农业导致燃料短缺和工匠雇工值上升,于是上林湖瓷业默默地消失在美丽的杭州湾南岸。
面对这些陶片,如同面对古老与文明。碎片是无语的,它沉默水中久了,猜想一定嵌满了青苔吧。当我捞起一块青瓷,却惊奇地发现,这些碎片除了本身的花纹外,居然没有一丝水锈,半点青苔!
这是我所不解的,而碎片的不腐烂不褪色则更难释。千余年了,完整的瓷窑被水的无情毁掉了;千余年了,完整的陶器也被打成了碎片。完整易损,精巧易碎,碎了还易再碎吗?千余年了,它从被毁坏至今已经饱尝了千年风雨;它生于土,成于火,毁于水,弃于人;碎了,深埋在地下;碎了,涤荡于水中,不被所蚀,不被所改,是千余年前的艺人们技艺高超,还是大悲生大愤、不屈服于千百次的冲击和腐蚀、遗弃与挫伤呢?
陶片是残缺的,但它又是永恒的。完整的青瓷自然是有价值的,但“残心”般的碎片更具魅力。忘记了是谁说过这样的话:若要评断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并不在于永远有顺境,而是不论顺逆,他都能用很好的体味去面对。如果当真要评断一个人的格调与韵致的高低,要看他失败时的“残心”……
“残心”,碎片,碎片,“残心”,人之境界如此评断,那青瓷呢?
望着股掌之上的陶片,猜想着它是古瓶、是碗盘、是壶?碎片,把我带到了远古,我想象着古代艺人们的发明与艰辛,想象着皇帝的把玩;想象着它从被淹吞至今历经了多少沧桑,目睹了多少野蛮与战火、屈辱与卖国、动荡与同室操戈?
碎片在水的涟漪中泰然微笑着,这微笑不是悲,也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无边的永久的情怀。在它的微笑里,找不到世间的腐败、粗暴和贪婪;也找不到嫉妒、谄媚和自私;在它的微笑里,似乎什么都了解,又似乎什么都不值得被它了解。
面对这些抱残守缺的艺术品,它虽无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但它使我感到一种沉重、一种震撼——这些古瓷片,在考古学家眼里它是文物,在文化人眼里它是文化,在商人眼里它是金钱,在常人眼里它是废片!
碎片,上林碎片,你仿佛将那历史的背影,文明的遗迹,岁月的传奇,浓缩在你那瓷纹里;窑火虽已熄灭,我相信每一位来上林的人,面对这些碎片都会读出自己的释注。
船,泊岸了。我掬一捧上林水,老子的话语如映其中“世间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林湖水如是,上林碎片则更是!这,便是上林留给世间的全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