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1945年:接收之乱 (2)
情况实在是太混乱了,蒋介石只好改变直接向各地委派接收代表的办法,让行政院副院长、经济部部长翁文灏马上拿出了一个新的接收法令。翁文灏带着一群专家连夜研究,总算制定出了一套“接收大法”,中央成立“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对工矿事业、财政金融机构的接收以及资产处理进行了规定。根据办法,金融资产由财政部、四大国有银行、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负责接收,工矿企业则归经济部、交通部、农林部、粮食部、军政部、联勤司令部、海军司令部等单位分工负责。有意思的是,根据蒋介石的亲自规划,这个“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挂在陆军总部下面,于是,党务人员、政务人员与军人混杂一堂,谁也不服谁,翁院长辛苦拟出来的“大法”很难被严格地执行。
早在9月14日,《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发表社评《收复失土不要失去人心》。文章警告说:“我们现在不但要收复失土,而且要抚慰受创的心……收复失土,接收敌伪所攫取的财产,迎接我们受苦的同胞,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起,登之衽席,这是抗战的一项任务,既庄严,又神圣。肮脏的手,漆黑的心,都请远远离开,不要污染这一庄严神圣的任务。”为此他提出:“我们希望政府派至收复区的工作人员,要特别注意操守。洁己奉公,是当前第一官箴。”可惜,这些忠言都成过耳之风。到9月27日,王芸生再撰社评说:“京沪的情况兴奋极了,也乱极了。在热烘烘、乱嚷嚷中,这二十几天时间,几乎把京沪一带的人心丢光了。有早已埋伏在那里的,也有由后方去的,只要人人有来头,就人人捷手先抢。一部汽车有几十个人抢,一所房子有许多机关争;而长长的铁路,大大的矿场,却很少人过问。”王芸生以他一贯锐利的笔调写道:“可怜收复区同胞,他们盼到天亮,望见了祖国的旌旗,他们喜极如狂,但睡了几夜觉之后,发觉他们多已破家荡产。”他的这篇社评有一个十分震撼的标题:“莫失尽人心”。
这种情形,连国民党内部的有识人士也看不下去了,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将一首《重庆客》的七绝悄悄抄给蒋介石,其中一句是“谁知汉室中兴业,流语民间是劫收”。蒋介石只好第三次更改接收办法,他采纳宋子文的意见,在行政院内成立“行政院收复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除了有关军事系统的接收由陆军总部主持外,其他接收工作统归这个委员会。
在短短两个多月里,中央连续三次变更接收办法,朝令夕改,可见当时的手忙脚乱。而日后的事实是,各地军人的劫收从来没有受到有效的限制,混乱一直在持续中。
后世流传了很多类似沈醉、陈布雷收集的“接收民谣”,譬如:“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躲在后方装孙子,下了飞机变兔子,市上一转变骡子”;“等了八年半,来了一群王八蛋”;“烧错爆仗,拍错巴掌,迎错老蒋”;“宁愿鬼子烧杀,不愿国军驻扎”等。有人在海南岛的海口接收总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曰:“海内众奸凶,屏之国外;乾坤有邪气,在此馆中。”更有人总结了所谓的“接收八法”,是为“抢占盗偷,吞漏诈咬”。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新名词是“五子登科”。五子者,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也。
天津市的接收总部就设在市长张廷谔的家里,整个接收期间,他只开了两次会,而且与会者都是亲属和部下。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他一口气接收了400多家企业,商店和医院400多处以及住宅百余所。这些大多从前门收进,从后门卖出,变成了张家的一根根金条。日军在海南的工矿设备和储存物资基本被全部盗卖,政府最后收进的只有200多条没人愿要的烂船。
经济部被指定为接收的主管部门,但是这个部门里的人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公务员,无论是跑路还是抢东西怎么也比不过政客和军人,他们甚至连办公的地方都被抢走。专门负责南京地区接收的经济部特派员董赞尧回忆说:“到南京后,我们去找经济部,可是原址已为别的机关抢先占用,经济部无法接收。”更让他惊骇的是,“我们到了这里,除了档案外,其他已没有什么东西可接收了”。他还回忆道:“经济部主管的范围很广。例如煤矿和煤应归经济部接收,而铁路局则强调运输急需用煤,强要接收。又如面粉厂和一些食品工厂,粮食部说这些厂是搞粮食加工的,应由粮食部来接管。对于纺织厂,军政部军需处的被服厂强调军需,也要来接收。当时,我作为经济部的接收人员,感到这种情况太乱太糟,而且忙着接管的部门来头大,有的拥有枪支和军队,对之确实毫无办法。”各地情况类似,据当过经济部次长的何廉回忆,在湖北,应由经济部接收的工矿企业有365个、矿场45个、公司行号82个、电气事业26个,总计518个,最终被接收的只有40个,其余均被别的单位或个人“劫收”了。武汉市有180多座工厂,劫收过后,能开工的只有30多座。
“房子登科”以北平和上海为最。战争结束时,日汪转交的上海房产有8 500栋,其中被军方和党政接收人员占了5 000多栋,房屋内的财物都被一并收下,这些大多成了私产。北平有敌伪房产14 000余所,被接收的只有380余所。南满铁路公司在沈阳房产1 200栋,最后只剩下两栋。
为了隐瞒私分事实,各路接收大员都有两本“物资清册”,一本是真,一本是假,可笑的是,就连那本假的也因为层层克扣,最后不得不一次次地修改。投降的日本人也很熟悉国民党的这些套路,他们在交出资产时故意留下一些不入册,另以副册交给接收人,做“买路钱”。日军第6方面军总司令冈部直三所部,在武汉投降后,留下大批现金、鸦片、军粮、食盐、轮船、汽车,另行呈缴给第6战区副长官郭忏。这位接收委员会主任将大部变卖归己,其余的用轮船装运南京,“赠送”上层官员。汪系官员金雄白说了一个极端可笑的例子:上海的日本驻军有7个师团的实力,人数不少于20万,可是,接收过来的枪却只有6万支,难道有14万日军是用菜刀或长矛的吗?“这真是一件令人难以索解的事情。”
因各省接收专员的素质有高下,最后的结果天差地别。以华东为例,被委派到江苏的接收专员比较清廉,而且动作较快,趁火打劫的人没有来得及下手,于是汇总到的敌产总额为123亿元,而浙江省上报的数字是2.88亿元,安徽为1.33亿元,放在一起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各部委为了制止私分资产的现象,还专门制定了一个密报制度,对检举者进行重奖悬赏。谁知这又成了某些官员大发横财的机会,很多非法行为遭密报检举,而主持密报工作的人则利用这些物资无底可查,再以清理为名拖延,最后将之隐匿吞没。仅以第三方面军为例,该军在上海办理密报物资,受理密报案1 600多起,价值2000多亿元,最后移交的仅74案,价值300亿元,其余都被私吞了。
至于“女子登科”则是腐败的绝对寄生物,敌伪的妻妾、女秘书等都成了被接收的财产。这股歪风甚至是从最高层往下刮的。傅斯年就曾记述了一个细节:行政院院长宋子文第一次到北平,就“时常在某家,一日,大宴会,演戏,文武百僚地方绅士毕集,他迟迟而来,来时带着某家之某人,全座骇然”。傅斯年继而说,“此为胜利后,北平人士轻视中央之始”。
10月24日,《大公报》登载了南京特派员张鸿增的通讯《休说重庆来!》。通讯开篇就说:“‘重庆人’在收复区老百姓眼里在跌价,江东父老对这些凯旋的人最初是刮目相看,再而是冷眼静观,现在差不多已经摇头蹙额了……冷眼的江东父老观察了近两个月,得了一个结论:‘重庆人’到了收复区,第一件工作是做衣服、找房子,第二件是弄汽车,第三件是买黄金,第四件是女人。他们原希望这些凯旋的英雄一来,地方秩序渐趋安定,物价逐次平复,从此脱离苦海。谁知这帮人却是拼命享受,成了抬高物价的因素,一开始工作就是把邮资加了10倍,铁道客运加了9倍,水电加了10倍。南京城内公然白昼抢劫,拘留所人满为患,一般物价在跳涨。或者是由于妒忌作祟吧?收复区人开始恨‘重庆人’。”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无比激愤的忠告:“所以,我劝朋友们到了南京休说重庆来。‘重庆人’的风头叫这帮先遣人员出尽了,你来抢白眼吧。”
蒋介石到后来也意识到“接收之乱”的严重后遗症。1948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总结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失败的教训时说:“由于在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败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
资料显示,在各收复区等待接收的日伪产业约为4万亿元,这几乎是当时中国的九成家产。可是,群魔乱舞的接收大战让原本很有希望的战后重建变得前途叵测。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国民政府在1945年执行的三大经济政策——货币兑换、外汇开放与产业国营化更是让上亿民众和民营公司陷入集体破产的绝境。
战时,在中国市场流通的货币主要有两种,一是重庆蒋政府的法币,一是南京汪伪政府的中储券,两者的对价关系波动很大,互有涨跌。早在1942年,法币与中储券的流通比值一度在1∶2、1∶3左右。日本一投降,法币身价顿时大涨,8月初,每两黄金兑换法币20万元,到8月11日就跌到17万元,数日后更到14万元。而中储券则大幅贬值。到9月中旬,以重庆、上海两地物价为参照,法币与中储券的比率大体是1∶50,法币更有持续上涨的迹象。沦陷区的民众和企业呼吁重庆方面马上公布官定兑换率,以安定市场和民心。
在行政院的专门会议上,经济学家、经济部次长何廉提出的方案是1∶50,至多不超过1∶60,他在一块黑板上详细对比了重庆与上海的粮食、燃料和公用事业费用的物价状况,还画出了一张批发物价指数图表。而以宋子文、陈行、徐堪为首的财政部则坚持1∶200,理由是,“法币的价值在上升,有人在用继续贬值的伪币兑换正在升值的法币”。当何廉再三表示反对的时候,以“不堪”闻名的徐堪竟以政治挂帅的理由来反击。他说:“对法币币值的乐观估计,也就是对党国前景的信心表示。”耶鲁大学毕业的何博士只好闭嘴。
11月1日,官定兑换率开始实行,比值正是1∶200。此案一出,两亿人齐声惨叫。
何廉在回忆录中认为:“高估法币币值的原因,部分由于对战后形势过分乐观,部分由于交通所受的破坏,使法币难于进入收复区。”但是,无论如何,中储券被恶意贬值的事实是难以否认的。除了当时渝沪两地物价的现状之外,还可以从这两种货币与国际货币的对价来看。战时,日元与中储券的比值是1∶5.55。战后,美国规定日元与美元的比值是1∶15。到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办法出台后,1日元约值70法币,也就是相当于1.4万元中储券。如此计算,1945年一年前后,中储券的贬值幅度竟高达254.5倍。当时全国总人口4.5亿,其中2.57亿为沦陷区人民,这些家庭几乎在一夜之间集体破产。上海流行民谣曰:“昨天放炮(爆竹),今天上吊。”
早在9月14日,《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发表社评《收复失土不要失去人心》。文章警告说:“我们现在不但要收复失土,而且要抚慰受创的心……收复失土,接收敌伪所攫取的财产,迎接我们受苦的同胞,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起,登之衽席,这是抗战的一项任务,既庄严,又神圣。肮脏的手,漆黑的心,都请远远离开,不要污染这一庄严神圣的任务。”为此他提出:“我们希望政府派至收复区的工作人员,要特别注意操守。洁己奉公,是当前第一官箴。”可惜,这些忠言都成过耳之风。到9月27日,王芸生再撰社评说:“京沪的情况兴奋极了,也乱极了。在热烘烘、乱嚷嚷中,这二十几天时间,几乎把京沪一带的人心丢光了。有早已埋伏在那里的,也有由后方去的,只要人人有来头,就人人捷手先抢。一部汽车有几十个人抢,一所房子有许多机关争;而长长的铁路,大大的矿场,却很少人过问。”王芸生以他一贯锐利的笔调写道:“可怜收复区同胞,他们盼到天亮,望见了祖国的旌旗,他们喜极如狂,但睡了几夜觉之后,发觉他们多已破家荡产。”他的这篇社评有一个十分震撼的标题:“莫失尽人心”。
这种情形,连国民党内部的有识人士也看不下去了,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将一首《重庆客》的七绝悄悄抄给蒋介石,其中一句是“谁知汉室中兴业,流语民间是劫收”。蒋介石只好第三次更改接收办法,他采纳宋子文的意见,在行政院内成立“行政院收复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除了有关军事系统的接收由陆军总部主持外,其他接收工作统归这个委员会。
在短短两个多月里,中央连续三次变更接收办法,朝令夕改,可见当时的手忙脚乱。而日后的事实是,各地军人的劫收从来没有受到有效的限制,混乱一直在持续中。
后世流传了很多类似沈醉、陈布雷收集的“接收民谣”,譬如:“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躲在后方装孙子,下了飞机变兔子,市上一转变骡子”;“等了八年半,来了一群王八蛋”;“烧错爆仗,拍错巴掌,迎错老蒋”;“宁愿鬼子烧杀,不愿国军驻扎”等。有人在海南岛的海口接收总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曰:“海内众奸凶,屏之国外;乾坤有邪气,在此馆中。”更有人总结了所谓的“接收八法”,是为“抢占盗偷,吞漏诈咬”。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新名词是“五子登科”。五子者,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也。
天津市的接收总部就设在市长张廷谔的家里,整个接收期间,他只开了两次会,而且与会者都是亲属和部下。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他一口气接收了400多家企业,商店和医院400多处以及住宅百余所。这些大多从前门收进,从后门卖出,变成了张家的一根根金条。日军在海南的工矿设备和储存物资基本被全部盗卖,政府最后收进的只有200多条没人愿要的烂船。
经济部被指定为接收的主管部门,但是这个部门里的人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公务员,无论是跑路还是抢东西怎么也比不过政客和军人,他们甚至连办公的地方都被抢走。专门负责南京地区接收的经济部特派员董赞尧回忆说:“到南京后,我们去找经济部,可是原址已为别的机关抢先占用,经济部无法接收。”更让他惊骇的是,“我们到了这里,除了档案外,其他已没有什么东西可接收了”。他还回忆道:“经济部主管的范围很广。例如煤矿和煤应归经济部接收,而铁路局则强调运输急需用煤,强要接收。又如面粉厂和一些食品工厂,粮食部说这些厂是搞粮食加工的,应由粮食部来接管。对于纺织厂,军政部军需处的被服厂强调军需,也要来接收。当时,我作为经济部的接收人员,感到这种情况太乱太糟,而且忙着接管的部门来头大,有的拥有枪支和军队,对之确实毫无办法。”各地情况类似,据当过经济部次长的何廉回忆,在湖北,应由经济部接收的工矿企业有365个、矿场45个、公司行号82个、电气事业26个,总计518个,最终被接收的只有40个,其余均被别的单位或个人“劫收”了。武汉市有180多座工厂,劫收过后,能开工的只有30多座。
“房子登科”以北平和上海为最。战争结束时,日汪转交的上海房产有8 500栋,其中被军方和党政接收人员占了5 000多栋,房屋内的财物都被一并收下,这些大多成了私产。北平有敌伪房产14 000余所,被接收的只有380余所。南满铁路公司在沈阳房产1 200栋,最后只剩下两栋。
为了隐瞒私分事实,各路接收大员都有两本“物资清册”,一本是真,一本是假,可笑的是,就连那本假的也因为层层克扣,最后不得不一次次地修改。投降的日本人也很熟悉国民党的这些套路,他们在交出资产时故意留下一些不入册,另以副册交给接收人,做“买路钱”。日军第6方面军总司令冈部直三所部,在武汉投降后,留下大批现金、鸦片、军粮、食盐、轮船、汽车,另行呈缴给第6战区副长官郭忏。这位接收委员会主任将大部变卖归己,其余的用轮船装运南京,“赠送”上层官员。汪系官员金雄白说了一个极端可笑的例子:上海的日本驻军有7个师团的实力,人数不少于20万,可是,接收过来的枪却只有6万支,难道有14万日军是用菜刀或长矛的吗?“这真是一件令人难以索解的事情。”
因各省接收专员的素质有高下,最后的结果天差地别。以华东为例,被委派到江苏的接收专员比较清廉,而且动作较快,趁火打劫的人没有来得及下手,于是汇总到的敌产总额为123亿元,而浙江省上报的数字是2.88亿元,安徽为1.33亿元,放在一起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各部委为了制止私分资产的现象,还专门制定了一个密报制度,对检举者进行重奖悬赏。谁知这又成了某些官员大发横财的机会,很多非法行为遭密报检举,而主持密报工作的人则利用这些物资无底可查,再以清理为名拖延,最后将之隐匿吞没。仅以第三方面军为例,该军在上海办理密报物资,受理密报案1 600多起,价值2000多亿元,最后移交的仅74案,价值300亿元,其余都被私吞了。
至于“女子登科”则是腐败的绝对寄生物,敌伪的妻妾、女秘书等都成了被接收的财产。这股歪风甚至是从最高层往下刮的。傅斯年就曾记述了一个细节:行政院院长宋子文第一次到北平,就“时常在某家,一日,大宴会,演戏,文武百僚地方绅士毕集,他迟迟而来,来时带着某家之某人,全座骇然”。傅斯年继而说,“此为胜利后,北平人士轻视中央之始”。
10月24日,《大公报》登载了南京特派员张鸿增的通讯《休说重庆来!》。通讯开篇就说:“‘重庆人’在收复区老百姓眼里在跌价,江东父老对这些凯旋的人最初是刮目相看,再而是冷眼静观,现在差不多已经摇头蹙额了……冷眼的江东父老观察了近两个月,得了一个结论:‘重庆人’到了收复区,第一件工作是做衣服、找房子,第二件是弄汽车,第三件是买黄金,第四件是女人。他们原希望这些凯旋的英雄一来,地方秩序渐趋安定,物价逐次平复,从此脱离苦海。谁知这帮人却是拼命享受,成了抬高物价的因素,一开始工作就是把邮资加了10倍,铁道客运加了9倍,水电加了10倍。南京城内公然白昼抢劫,拘留所人满为患,一般物价在跳涨。或者是由于妒忌作祟吧?收复区人开始恨‘重庆人’。”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无比激愤的忠告:“所以,我劝朋友们到了南京休说重庆来。‘重庆人’的风头叫这帮先遣人员出尽了,你来抢白眼吧。”
蒋介石到后来也意识到“接收之乱”的严重后遗症。1948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总结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失败的教训时说:“由于在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败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
资料显示,在各收复区等待接收的日伪产业约为4万亿元,这几乎是当时中国的九成家产。可是,群魔乱舞的接收大战让原本很有希望的战后重建变得前途叵测。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国民政府在1945年执行的三大经济政策——货币兑换、外汇开放与产业国营化更是让上亿民众和民营公司陷入集体破产的绝境。
战时,在中国市场流通的货币主要有两种,一是重庆蒋政府的法币,一是南京汪伪政府的中储券,两者的对价关系波动很大,互有涨跌。早在1942年,法币与中储券的流通比值一度在1∶2、1∶3左右。日本一投降,法币身价顿时大涨,8月初,每两黄金兑换法币20万元,到8月11日就跌到17万元,数日后更到14万元。而中储券则大幅贬值。到9月中旬,以重庆、上海两地物价为参照,法币与中储券的比率大体是1∶50,法币更有持续上涨的迹象。沦陷区的民众和企业呼吁重庆方面马上公布官定兑换率,以安定市场和民心。
在行政院的专门会议上,经济学家、经济部次长何廉提出的方案是1∶50,至多不超过1∶60,他在一块黑板上详细对比了重庆与上海的粮食、燃料和公用事业费用的物价状况,还画出了一张批发物价指数图表。而以宋子文、陈行、徐堪为首的财政部则坚持1∶200,理由是,“法币的价值在上升,有人在用继续贬值的伪币兑换正在升值的法币”。当何廉再三表示反对的时候,以“不堪”闻名的徐堪竟以政治挂帅的理由来反击。他说:“对法币币值的乐观估计,也就是对党国前景的信心表示。”耶鲁大学毕业的何博士只好闭嘴。
11月1日,官定兑换率开始实行,比值正是1∶200。此案一出,两亿人齐声惨叫。
何廉在回忆录中认为:“高估法币币值的原因,部分由于对战后形势过分乐观,部分由于交通所受的破坏,使法币难于进入收复区。”但是,无论如何,中储券被恶意贬值的事实是难以否认的。除了当时渝沪两地物价的现状之外,还可以从这两种货币与国际货币的对价来看。战时,日元与中储券的比值是1∶5.55。战后,美国规定日元与美元的比值是1∶15。到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办法出台后,1日元约值70法币,也就是相当于1.4万元中储券。如此计算,1945年一年前后,中储券的贬值幅度竟高达254.5倍。当时全国总人口4.5亿,其中2.57亿为沦陷区人民,这些家庭几乎在一夜之间集体破产。上海流行民谣曰:“昨天放炮(爆竹),今天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