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那些人
字体: 16 + -

第98章 周代篇(88)

    养士三千——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一前251年),赵国宗室大臣,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赵胜,因在武灵王赵雍筹划分国于长子赵章时,曾提出意见阻止,因此,他在“沙丘之变”后被赵何任为国相,封以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号平原君。赵胜效法齐国孟尝君田文的方法,以家财大养宾客,促进了战国之时的养士之风,并与田文、魏无忌等人相友善。

    赵胜任相受封后,有了财产资本,于是广招宾客,坐食者常达数千人。和魏无忌的养士有所不同,赵胜的养士看来不是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不是将宾客集团当作个人政治活动的工具,而是为了博取好士的名声。赵胜在自己的一生中,其政治目标和君主始终一致,没有追求独立于君王的政治利益,因而没有挟宾客以自重的情况,他的养客主要是以一种奢侈手段来取得时兴的社会声誉。

    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假使能通过客气的谈判取得成功,那就最好了。如果谈判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盟约确定下来,一定要确定了合纵盟约才回国。同去的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寻找,从我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足够了。”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竟没办法凑满二十人。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到前面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并且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人员不到外面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到现在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先生不能去,先生留下来。”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是会整个锥锋都脱露出来的,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就罢了的。’平原君终于同意计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示意,暗暗嘲笑毛遂,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

    等到毛遂到达楚国,跟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十九个人个个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订立合纵盟约的事,再三陈述利害关系,从早晨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决定下来,那十九个人就鼓动毛遂说:“先生登堂。”于是毛遂紧握剑柄,一路小跑地登阶到了殿堂上,便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是‘利’就是‘害’,只两句话罢了。现在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决定不下来,是什么缘故?”楚王见毛遂登上堂来就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回答说:“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呵叱道:“怎么还不给我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干什么!”毛遂紧握剑柄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叱我.不过是依仗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与你相距只有十步,十步之内大王是依仗不了楚国的人多势众的,大王的性命控制在我手中。我的主人就在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方圆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百里大小的土地使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多吗,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善于掌握形势而奋力发扬自己的威力。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士兵百万,这是争王称霸所凭借的资本。凭着楚国如此强大,天下谁也不能挡住它的威势。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他带着几万人的部队,发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耶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王都感羞耻,可是大王却不觉得羞愧。合纵盟约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你为什么这样呵叱我?”听了毛遂这番数说,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说:“是,是,的确像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一定竭尽全国的力量履行合纵盟约。’毛遂进一步逼问道:“合纵盟约算是确定了吗?”楚王回答说:“确定了。”于是毛遂用带着命令式的口吻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把它进献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应先吮血以表示确定合纵盟约的诚意,下一个是我的主人,再下一个是我。”就这样,在楚国的般堂上确定了合纵盟约。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盘血,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说:“各位在堂下也一块儿吮盘中的血,各位虽然平庸,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说的依赖别人的力最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吧。”

    平原君确定了合纵盟约便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说:“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我观察识别人才多说上千,少说几百,自认为不会遗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下了。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毛先生凭着他那一张能言善辩的嘴,竟比百万大军的威力还要强大。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于是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魏无忌曾评价赵胜说:“平原君所与宾客,徒尚豪举,不求贤士也。”清人孙枝蔚写(平原君)一诗,批评赵胜所养众客中高草遮蔽豫章巨木、人才三年不得脱颖而出的非正常现象。诗曰:“丰草犹能蔽豫章,高才多困众人旁。平原亦是佳公子,毛遂三年未处囊。”

    赵国因有蔺相如,与秦国能避免大的军事冲突,嬴稷自绳池之会后,主动送人质于赵,邀两国之好,一度把军事目标移至韩国。后来赵胜辅政,他连续办了两件事情,终于把秦国这股祸水引到了赵国。第一件事,是他收留了魏国亡臣魏齐,魏齐是秦相范雌的仇人,嬴稷为取悦范睢,必欲得魏齐之首,赵胜收留了魏齐.嬴稷当时就提出了质问,并扬言自己要“决意伐赵,索取魏齐”。第二件事是,秦国经过艰苦的战争攻取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对上党之地形成战略包围,旨在吞并上党。上党守臣冯亭考虑到,上党十七城及大片领土横竖将非韩所有,如果投降到赵国,则会争取到赵国对上党的保护.造成韩赵共同抗秦之势,或许有胜秦的可能,于是致书赵国请降,赵国群臣就是否受降一事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孝成王赵丹犹豫不定,召赵胜决断,赵胜表示说:“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

    利,不可失也。”坚持接受上党的投降。这样.秦国的军事锋芒立即指向了赵国,秦赵大战的序幕终被拉开.于是有后来的长平之战和邯郸危机。

    诚然,秦国混他之会后的和赵方针只是暂时的策略,吞并列国总战略的实施迟早会引起与赵国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但赵胜作为赵国的高层决策人,不是尽最地推延这一冲突的爆发时间,利用相对和平的局部环境积极进行防御秦国的战略准备,而是采取错误的方针,引火烧身,使秦赵冲突的时间大大提前。他为了私人义气而损伤了与秦的关系,为秦国制造了武装侵略的借口,尤其错误的是,他不顾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后果,贪图眼前利益,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在毫无军事准备的情况下就要去争夺和保护秦国的掌中之物,不自觉地把赵国推到了与秦争锋的前沿阵地。当时的反对派赵豹提醒他说:“无故之利,谓之祸殃。秦蚕食韩地.拔野王,绝上党之道,不令相通。自以为掌握中物,坐而得之。一旦为赵所有,秦岂能甘心哉?秦力其耕,而赵受其获,此所谓‘无故之利’也。’赵豹甚至直截了当地揭露说:“冯亭所以不人地于秦,而人之于赵者,将嫁祸于赵,以舒韩之困也。”赵胜是一个不明战略、大处枷涂的人物,他根本听不进赵豹的意见,终于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酿成国家之大祸。

    平原君与楚联盟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娜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可是都还没有赶到。这时秦国急速地围攻邯郸,邯郸告急,将要投降,平原君极为焦虑。邯郸吏员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道:“您不担优赵国灭亡吗?”平原君说:“赵国灭亡那我就要作俘虏,为什么不担优呢?’李同说:“邯郸的百姓,拿人骨烧汤渴,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吃不饱。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罄照旧无损。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能有这些东西?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您果真能命令夫人以下的全体成员编到士兵队伍中,分别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愈见,得到敢于霄死的士兵三千人。李同就加人了三千人的队伍奔赴秦军决一死战,秦军因此被击退了三十里。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便撤走了,邯郸得以保存下来。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踢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公孙龙得知这个消息,就连夜乘车去见平原君说:“我听说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您请求增加封邑,有这回事吗?”平原君回答说:“有的。”公孙龙说:“这是很不合适的。说来国君任用您担任赵国宰相,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独一无二别人没有的。划出东武城封赐给您,也不是因为您做出了有功劳的事情,只是由于您是国君近亲的缘故啊。您接受相印并不因自己无能而推辞,取得封邑也不说自己没有功劳而不接受,也是由于您自己认为是国君的近亲的缘故啊。如今信陵君出兵保存了邯郸而您要求增加封邑,这是无功时作为近亲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时又要求按照普通人来论功计赏啊。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况且虞卿掌握着办事成功与不成功的两头主动权。事情成功了,就要像拿着索债的契券一样来索取报偿;事情不成功,又要拿着为您争功求封的虚名来让您感激他。您一定不要听从他的主张。”平原君于是拒绝了虞卿的建议。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去世。平原君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他的后朋终于在赵国灭亡的同时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