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那些人
字体: 16 + -

第50章 周代篇(40)

    高山流水——俞伯牙

    俞伯牙,生卒年不详,名瑞,字伯牙,春秋时期的音乐家。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年轻时跟一位名叫成连的师父学琴。相传成连曾教伯牙移情之术,可见他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伯牙懂得实际创作与表演的重要作用,可说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

    俞伯牙刻苦学了三年后,已十分熟练地掌握了弹琴的各种技法,但俞伯牙觉得与师父同弹一首乐曲,尽管指法技巧纯熟,也弹得没有师父那样动听。有一次,他练习作一首海上风光的曲乐,写了好几遍,花了不少时间,可是弹奏起来,连自己也觉得味同嚼蜡。他十分苦恼,问师父道:“您告诉我,怎样才能曲为心声呢?”成连摇摇头道:“伯牙,我能教会你弹琴,却没有办法教会你用乐曲表达心声啊!”成连想了想道:“我有个师父叫方子春,琴艺高超,现在居住在东海蓬桀岛,他能转移一个人的性情,我们还是一道去向他请教吧。”于是,师徒二人就带着干粮,驾舟前往东海蓬桀岛。到达岛上,成连带着俞伯牙找到一间没人住的草房,忽然说:“哦,我的师父不住在这里了。好吧,你暂且留宿在这里,练练琴,我要乘船去把师父迎回来。”他说罢,扬帆独自而去。

    俞伯牙独自一人寄住在海滨,眼前杳无人迹,一边是碧波滚滚的大海,一边是高插云禽的山峰,他等师父归来,伫立海边,常被海上奇妙风光感动不已。俞伯牙望着望着,心情无法平静,他取出琴,对着自然美景全神贯注地弹起来……

    俞伯牙等候了多日,仍不见成连师父和子春太师的到来,耳畔有的只是汹涌澎湃的海涛声和幽暗山林中群鸟的合鸣声。他领略大自然壮美神奇的同时,也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于是.他潜下心来,将耳里听见的声音,眼睛看见的景物,融人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一了。

    后来,俞伯牙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一天,俞伯牙带着琴憧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不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有。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

    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憧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

    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琴懂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那人非但不走,反话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其琴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枪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戛然而断,不知是不是此意?”

    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琴童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你知道眼前坐着的是什么官?”樵夫白了琴童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高低,不问官阶大小。”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分不满。他持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点乐理吧?”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问个究竟吧!”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

    俞伯牙见难不倒钟子期,哪肯罢休,又问道:“同是音乐,何以有动人、不动人之别?”钟子期徽微一笑:“作乐者性情有真假之分,听乐者心弦有动凝之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无以动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情动于中而神飞于外,外感于人乃复动于中。所以音乐想感动人,其要旨贵在一个真字!”俞伯牙见钟子期对答如流,暗思道:“老夫琴艺,天下第一。每逢弹出蓬桀自创的琴曲无人可识,现即兴弹出,谅他纹尽脑汁也难猜出!于是,他又问道:“倘若老夫弹琴,眼前虽无其景,心中却有所思,你能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吗?”钟子期笑道:“在下不才,然而只要听到琴音便知雅意,大人且请开弹,在下洗耳恭听。”

    俞伯牙十指跳跃,使出浑身解数,弹出一曲。钟子期听罢,击掌赞叹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雄伟,就像巍巍峨的高山一样!”俞伯牙不禁暗自惊奇。他不动声色地又重划快搓,只听那叮叮咚咚,嘈嘈切切,又泻出一支曲子来。俞伯牙的曲子还没弹完,钟子期又赞道:“妙呵,听老大人的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俞伯牙一听,惊喜万分。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遍游五湖四海,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钟子期听到这前所未闻的琴音,知道这老大人来历不俗,拜问后,知是大名鼎鼎的当今司乐太师,顿生敬意,便相邀到自己茅舍叙谈。

    俞伯牙欣然随钟子期登上岸上山,来到山间茅舍。他在这里看到钟子期所整理的乐谱竹简,那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类在册。他大开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乐谱只记下皮毛,而眼前这小伙子却记下世上难觅的乐谱。他拜谢再三,要钟子期出山辅佐他修乐谱。钟子期道:“我收集的乐谱全在简册之中,老太师可悉数拿去。这些乐谱,能留后世,我这位山野中人就心满意足了。以此去谋个一官半职还显得不够朋友。”钟子期边说边束起竹简,作为送给俞伯牙的礼物。俞伯牙见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划颈之交。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俩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谁知钟子期在这一年中,因得他的蹭金,买了好些书,日间采樵,夜间苦读,“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按钟子期的意愿,父母把他埋在江边。“我无法活着去接迎他了,死了也要到江边接他,我要信守诺言。”

    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钟子期的茅舍,谁知在路口,便见一块墓碑。他上前一看,墓碑上写着:“钟子期之墓”。他顿时热泪长流,捶打着墓碑道:“天不该灭我知音!地不能埋我知音!天下可以无伯牙,不可以无子期啊!可怜我一辈子才遇到这一个知音,竟先我而亡啊!天地不公呀!”

    俞伯牙悲劫欲绝。他在钟子期前行了三叩九拜大礼后,一直眼泪长流。琴憧劝道:.‘老太师,天已不早了,快些下山吧!”俞伯牙生气道:“我与子期知音一回,怎能如此轻易诀别呢?快把琴取来,待老夫为他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琴憧无奈,只得取来琴放在钟子期墓前。俞伯牙跪在琴前,辛酸的老泪洒在琴上。他悲怀难抑,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俞伯牙泣不成声,只见他双劈大起大落,十指如颠如狂。只听那琴声起初呜呜咽咽,含悲带血;继而又嘈嘈切切,噪响不绝。他悲愤填膺,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罢,他蓦地抓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弦软分离。

    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却传为佳话,千古不衰。“知音”典故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