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那些人
字体: 16 + -

第42章 周代篇(32)

    儒商鼻祖——范蠡

    范蠡(前517一?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宵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援却不为世人所识。

    于是,范蠡与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即位后,由范舍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吴国却乘机攻越,越军利用吴军的疏忽,采取偷袭战术打败吴军,吴王阂间重伤身亡。阂间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后,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豁为太宰,积极训练军队,重振吴国军事力量。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国为报前仇,准备出动精兵攻越。越王勾践得到吴王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范蠡则认为越国的战争准备还不充分,实力尚不充足,时机也不成熟,不主张攻吴,应待机而动。但越王不听范蠡的劝阻,坚持出兵,结果在吴越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之战中,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人会稽山。越国在生死存亡关头,范蠡提出了暂时屈辱求全的策略,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和。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休战撤兵,并允许越王到吴国做人质。

    “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滋,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范含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后被越王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一天.吴王夫差单独把范多找去,对他说:“勾践给我当奴仆,你何必还.跟着他?俗话说,‘聪明妇女不嫁败亡之家,明哲臣子不跟国灭之君’。你若抛弃勾践归顺我,我就免除你的苦役,让你做大官。”范蠡跪下说:“感谢天王的好意。俗话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刃’。我是败国之臣,何敢再望富贵?还是让我跟着旧主为您服役吧。”吴王见范盆惫志坚定,只好作罢。三年后,放勾践、范蠡回越。

    范蠡回国后,与文种等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的兴越方略;同时实行“美人计”,将自己的爱姬西施送与吴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经“十年生班.、“十年教训”,越国迅速强盛,吴国则实力削弱。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越王勾践想乘吴国国内空虚之机出兵攻吴。范盖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率精兵北上会盟,国中空虚,太子留守。但吴大军出境未远,闻越乘虚而人.会很快回兵击我”,因而劝勾践哲缓出兵。数月之后,估计吴军已到黄池,遂促勾践出兵袭吴。范蠡率师一部,由海道人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配合勾践所率主力,歼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守军,俘虏吴太子,迫吴王求和。周敬王因十二年(前478年),范公、文种乘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早,仓康虚,百姓饥俄,多就食于东海之演的机会,再次建议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孙雏祖衣膝行向勾践求和。勾践于心不忍,正要应允。范盆上前说:“大王您忍辱受苦20余年,为了什么?现在能一旦抛弃前功吗?”转头又回绝王孙雏说:“过去是上天把越踢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踢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雏还要哀求,范盆毅然鸣鼓进兵。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就自杀而死。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芳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啃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