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那些人
字体: 16 + -

第35章 周代篇(25)

    奴隶千家荀林父

    荀林父,生卒年不详,字伯,因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称中行伯、中行植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

    荀林父之父为大夫.事迹不详。荀林父在晋文公建立猫业的事业中即崭露头角,晋文公三年(前633年),城浪之战前,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的官名)。晋文公四年(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担任了中行的主持。其后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时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晋灵公元年(前620年),秦晋令狐之战。晋将先蔑逃到秦国,原因是晋文公死后,晋人讨论立朋君,都主张立年长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后因穆底(文公夫人)大闹朝庭指贵朝臣“舍适朋不立,而外求君”,执政赵宜子等就背弃先蔑而立了灵公(太子夹皋)。先蔑出使秦国的时候,荀林父曾劝阻他,说:“夫人和太子还在,反而到外边去求国君,这一定是行不通的,您不如借口生病而辞谢不去,免得祸患降临到您身上。在一起做官就是寮,我曾经和您同寮,岂敢不尽我的心意呢?’先蔑没有听从。等到先蔑逃亡出国,荀林父把他的妻子、儿子和器用财货全部送到秦国,说:“这是为了同僚的缘故。”

    晋成公七年(前39-11-年),晋与楚争强,荀林父率师伐陈,以救郑,击败楚师。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执掌国政,率师与楚进行那(今河南荣阳东北)之战。荀林父统兵救郑,到黄河,了解到郑已和楚讲和,就想回师,而将领之间意见分歧,中军副将先般搜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那。楚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庄主起初无意与晋决战,后采纳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他的副手先般刚俊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庄王遂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荀林父派魏绮、赵旎先后赴楚军请盟,二人因与荀林父有私怨,想挑起事端,看荀林父的好戏,于是向楚军挑战。孙叔敖见晋军来挑战,决意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不意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宜布说:“先渡河者有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刀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晋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得以不败。荀林父在这次大战中指挥不力,未能说服主要将领服从他的意图,也未能约束全军统一行动,失败惨重。

    晋景公得到这一消息,很是气愤。晋军将领回国后,晋景公立即叫人把败军将领带上殿来,大声斥责,迫究责任。那些将领见国君大发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声,过了一会,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帅,这次大败应负有责任,就跪前一步说:“末将罪该万死,现请求一死。”

    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卫兵来捆绑荀林父。这时,大夫士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对景公说:“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对楚的城渡之战中大获全胜,晋国举国欢腾,但文公面无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间文公:‘既然击败了强敌,为何反而愁闷?’文公说:‘这次战斗,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原则,击破了楚军的左、右翼,中军主帅子玉就完全陷人被动,无法挽回败局,只得收兵。但楚军虽败,主帅子玉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困兽犹斗,更何况子玉是一国的宰相呢?我们又有什么可高兴的,他是要来报仇的!’直到后来楚王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说:‘没有人能再来害我了。’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也是楚国的再次失败;楚国由此两世不能强盛。现在上天惩戒晋国,如果杀了林父以增加楚国的胜利,恐怕会好久使我们不能强盛吧!林父事奉国君,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是国家的干将,怎么能杀他呢?他的战败,如同日月之蚀,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景公听了士贞子的话,恍然大悟,笑着说:“大夫别说了,我懂了,我杀了荀林父,岂不是帮了楚国的忙?这样,我们不是也将一败再败了吗?”于是,景公当场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将帅。

    其后,荀林父虚心接受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他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晋国的军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