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那些人
字体: 16 + -

第33章 周代篇(23)

    军事天才—先轸

    先轸(?一前627年),春秋晋国人。因食邑于原(河南济源北),以食邑为氏,故又名原轸。曾辅佐晋文公姬重耳在争取霸权的斗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是我国春秋时期在战略战术上都有成就的著名军事将领。

    重耳复国之初,正值楚国在乱水之战中击败宋国,控制了郑、宋、陈、蔡以及曹、卫等小国之际。楚的战略方针是北控中原,东联鲁国,首先打击齐国,尔后再图秦、晋。当时重耳在先软等辅佐下,借“勤王”之机,不仅获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南阳(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地区),在军事上为尔后南进中原取得了前进基地,而且得到了“尊王攘夷”的美名,在政治地位上也有所提高。

    宋因泓水战败也被迫屈服于楚,此时见晋国实力渐强、威望日高,即背楚附晋。楚成王当然不能容忍,于是联合郑、许、陈、蔡,出兵包围了宋都商丘。宋向晋告急,晋是否援宋,就成为当时能否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不出兵救援,则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赖;楚、晋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区,必将更牢固地为楚控制,楚的锋芒将直接威胁晋国。如出兵救援,

    则从兵力对比来说,当时楚国实力较晋为强,从地理形势来说,晋距宋远,且有曹、卫两个楚的盟国隔于中间,劳师远征,困难甚多。因而重耳犹豫,定不下决心。

    先轸从当时的战略形势出发,认为必须出兵援宋,因为这关系着晋国的前途。他向重耳分析援宋的重要意义说:“报答宋国在你流亡时对你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背楚附晋而遭到的患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接着狐偃又提出了攻曹、卫以解宋围的建议。重耳遂定下决心,出兵援宋。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重耳率军南渡黄河,进攻卫、曹。用先辑之谋,首先攻占卫五鹿(河南淮阳南)为前进基地,向齐军靠拢,以威胁不久前占领齐地谷邑(山东东阿南)的楚军侧背。这一行动,不仅争取了齐昭公与重耳订立同盟,而且迫使鲁国不敢出兵助楚,保持中立,使晋军避免了两面作战的危险,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曹、卫。

    这时晋中军元帅部般病死,重耳以先较在战争初期的表现,于是升任先珍为中军元帅,指挥全军。先珍任统帅后,先用虚张声势的策略大败卫军,再破曹都陶丘(山东定陶南),并迫使驻谷邑的楚军撤退回国。

    晋军原来的企图是攻曹、卫以解宋围,但楚军并未按晋军设想行事,仍继续围攻商丘,宋再次向晋求援。当时秦、齐虽已与晋订盟,表示支持,但并未实际出兵,仍意图观望。重耳因之仍有顾虑,唯恐孤军势弱,难有胜楚把握,感到进退两难。先珍认为,当前首要任务,应采取外交权术,促使秦、齐改变观望态度。他向重耳建议,让宋国准备送晋的重礼分送秦、齐,请其出面调解,劝楚撤兵;但仍扣留曹共公不放,并将曹、卫部分土地割赐给宋。曹为楚新得盟国,卫与楚有亲戚关系,楚为此必不肯同意撤兵。秦、齐国君,既喜宋之财物,又怒楚之拒绝,自然将与我通力合作,共同击楚。重耳采纳了先粉的建议。果然不出所料,秦、齐两国均在调解被拒之后出兵助晋,使总的战略形势转化为对晋有利。

    秦、齐出兵助晋后,楚帅成得臣未能认清已经变化了的战略形势,不愿接受楚成王让其撤军的命令,坚持与晋一决雌雄,以显示其军事才干。他为了调动晋军南下,以便以逸待劳,在有利于自己的战场上与晋决战,诈称愿意和解,派使者携带晋国不可能接受的条件前来谈判,要求晋条件,等于将已经吞下的战果—曹卫两国,重新吐出,而楚则不过只放弃一个根本没有得到的战果—宋。何况这样做的结果,曹、卫将德楚而恨晋,宋国也会因晋军不援和退出土地而不满于晋。即使仅从军事角度来看,今后也未必再有秦、齐共同出兵助晋的有利战机。所以晋国君臣都不同意接受楚的条件。孤偃还提出时不可失、就此进战的建议。先轸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这是楚为陷晋于被动而使用的诈和手段。

    楚国所提条件,从第三者的立场来看,是一个息事宁人,能使宋、曹、卫三国都得到安定的方案,反对这个方案,就将处于无理的地位,要受到诸侯们的责难。何况晋是为救宋而来,如果公开拒绝楚的方案,就与出军的目的相违背,如何向秦、齐解释?但如果真正接受楚的方案,楚国就成了曹、卫、宋三国的恩人,而晋国则将受三国的怨恨,争霸之战还如何进行呢?因此,不如将计就计,以诡对诈:一面针对曹、卫急于复国的心理,秘密地允许他们复国,但要求他们与楚绝交;一面针对成得臣骄傲自负的心理,故意扣留前来谈判的使臣,激其发怒轻战,一旦楚军撤宋之围,寻找决战时,再根据发展的情况,相机破之。重耳十分赞赏先软的谋略,于是依计施行。一切都按照先珍的估计发展,成得臣在接到曹、卫告绝与使者被扣的消息后,果然大怒,立即撤商丘之围,率联军北上进攻晋军。楚军北进至曹都陶丘时,为使晋军取得有理、有利的地位,重耳及先轸以信守诺言为名,“退避三舍”,转移至城浪附近,向秦、齐两军靠拢,当楚军进至晋军当面时,重耳见楚军势盛,又因夜作恶梦,遂对决战感到优惧,赖狐偃多方劝导,方坚定了决心。

    楚军的部署是,以陈、蔡两国军队为主组成右军,以申、息两国部队为主组成左军,以楚军主力为中军。先转针对楚右军陈、蔡战斗力弱和主帅成得臣骄傲轻敌等特点,作了以下的部署:其一,令上、中、下三军的佐将,各率一部兵力,在军主力前适当距离,组成前队方阵,使全军形成由六个方阵组成,有一定纵深的两线式战斗队形。其二,令上军前队担任诱敌,战斗开始时,稍一接触即向右后佯退,然后按指挥信号停止,中军主力合力反击跟进之敌。其三,令下军前队担任突击,将战车挽马全部蒙上虎皮,战斗开始时,向当面陈、蔡军发起猛攻,军主力原地待机,同时用部分战车曳枝扬尘,扰乱敌人视线并制造后退的假象。其四,令中军前队担任掩护,战斗开始时,采守势作战,阻止楚军前进,掩护主力行动。

    战斗开始后,楚右军陈、蔡所部,在晋下军前队猛烈冲击和心理威慑下,人、马均惊惶失措,迅速溃败;楚左军申、息部队,为晋上军前队的佯退所欺骗,被诱发起追击。当接近晋上军后队时,已形成孤军突击,翼侧暴露。先转及时指挥中军主力的精锐部队侧击突出的楚左军,同时令上军后队投人战斗,与前队合力反击。在晋上、中两军的夹击下,楚左军也迅速被歼。楚中军主帅成得臣,在战斗开始时,为晋军的假象所迷惑,下令全军进击。但很快即发现受骗,下令停止进攻,使中军得以保全。至此,在先较的谋划及指挥下,城淮之战以晋胜楚败而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