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学记
字体: 16 + -

第22章 第七讲(1)

    前言

    我们先念般若佛母心咒:

    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桑嘎得。波得梭瓦哈。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

    诸佛所动作,都非无因缘。

    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摩诃萨!

    诸位善知识,首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从生死轮回的迷梦中苏醒过来,因此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刚经》。

    去年我在灵惠寺已经讲解了《金刚经》的前十二分,从法会因由分到尊重正教分,共作了六讲,今天先稍作回顾。

    第一讲主要是说《金刚经》的殊胜和本经的注释。《金刚经》有五种殊胜,《金刚经》是一切佛法的心髓法要,是明心见性、悟道成佛的宝筏。所以在经典之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可见本经的重要。一切佛和他们成佛的法都是从《金刚经》而出,《金刚经》是斩断烦恼的利剑。

    我们都知道,佛经之中《华严经》、《法华经》都很殊胜,事实上《金刚经》也同样殊胜。《华严经》是讲佛的境界;《金刚般若经》是讲佛的行持;《法华经》是讲佛的果位,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所以说是境、行、果。即华严讲境,般若讲行,法华就讲果。

    中国佛教徒都有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足注重于实修。就是实际的行持,特别重视由定发慧的体悟。

    第二个特点就是好简易。《金刚经》的篇幅不长,五千余字,又注重在当下的生活之中行持,证悟空性智慧,最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非常盛行。很多人虽然没有怎么接触佛法,但是知道佛门里面有一部《金刚经》,由此可见这部经典非常盛行。并且金刚般若法门与净土法门是二而不二。经常说实相无相无不相,《金刚经》就讲实相无相,净土就讲实相无不相,因此合起来就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悟入诸法实相。

    般若者,如来智慧庄严;净土者,如来福德庄严。所以我们受持《金刚经》,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容易得生净土。所以,修持净土的人要能够以般若为行、以净土为归,能够真正地看破放下,信愿持名,必定得生净土。

    第二讲的内容主要是讲《金刚经》的五重玄义,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本经是以法喻立题,以生实相为体。

    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成就的时候,就是诸法实相;真如法身现前的时候,也就是开悟的时候。怎样来成就清净心呢?要能够无住。那怎样无住呢?要能够离一切诸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空有不著,是本经的主旨。所以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金刚经》修行的宗要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本经分为前后两番问答,其实就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前面十六分都讲离相,后而的第十七分到三十二分就是讲离念。

    从论用的角度来说,我们通过这样修行达到的效果、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八个字:破我灭罪,成就如来。本经的教相是至圆极顿的大教,是无上醍醐。

    第三讲,金刚般若法会的请法者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他向佛提了两个实修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已发菩提心的人,怎样求保持不变质?即“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说发了菩提心以后,怎样能够不退失菩提心呢?第二个就是发了菩提心以后,还会起妄念,那云何降伏其心呢?怎样克服妄念呢?全部的《金刚经》其实就是围绕这两个实修的问题来开展的。

    第四讲主要是说能够信受实修般若法门的人要具有什么样的根器呢?

    正信希有分第六中,佛陀开示我们要持戒修福的人能信受、实修般若法门,这一讲中还讲了有四个原因,所以持戒修福是修般若的基础。可见,只要在持戒修福的同时打破执著,当下就是与般若相应。其实一切法门都是修不执著,即不执著于一切相棚,不执著于一切的观念、见解。那诺巴尊者说:“显现不会遮障,执著才会成为障碍。”但是,凡夫众生是难以行中道的,你要跟他说不执著,他其实往往就变成取非法相了。妄谈不著戒相,不知全堕在破戒相中;妄谈不著福相,小知全堕在众罪相中。所以这个不执著不是说什么都不在乎,包括持戒、修福,不是说不需要上做,不是这样的。其实,能够证悟空性智慧应该是更加勇猛精进地持清净戒,广积福德。

    第五讲,讲到了依法出生分第八和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回答佛陀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个回答有两个妙处:第一个妙处,正是因为这个福德是无性的,福德的本体是空性,所以福德才可以辗转增上,所以说福德多。第二个妙处是破除众生对福德的一种实执。

    接下来就讲真正证悟实相般若的标准是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讲的六个条件:“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所以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里说:“有一切诸法,自性即是空,诸法是缘起,吾等如来说。”

    第六讲是讲庄严净土分第十。

    前面第九分的时候已经举声闻为证了。要证得声闻果位,要依般若法门证悟空性智慧。到第十分就是举菩萨为证。明心菩提所证的诸相非相是三乘共入的,也就是说般若法门,事实上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证果位都需要的。所以叫做四圣众母。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的事业就有两个方面:一是庄严佛土,二是成就众生。

    世界是缘起假名,所以能够广大庄严。没有自性的世界,就没有不变性。遇到秽恶的因缘,就成秽恶的世界。造集清净的因缘,就会有清净的世界现前。全依众生的知见和行为的邪正善恶而转变。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广利众生,就能够转秽恶的国土为清净的国土。方法就是:“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的相归纳起来就不出六尘。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不住相而行六度,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我们还学习了无为福胜分第十一和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上述是我简要地把去年所讲的前十二分作了一个回顾和归纳。今天开始,我们来共同学习《金刚经》后面的二十分。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本节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就是本经虽然短,只有五千多个字,但是她的架构跟《华严经》是一样的。《华严经》可以分为信、解、行、证四分,本经同样可以分为信、解、行、证四部分。

    前十二分已经点出了,持戒修福者能够对般若法生信心,那是信。解分是从第九分到第十六分都是讲悟解般若,包括第十四分说:“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深解义趣,即深解般若法空性智慧的义趣,才能断我们的实执,破我们的无明。我们为什么会起烦恼呢?为什么会招感种种痛苦呢?是因为我们对万法都执著于它实有,这种无明实执要用空性智慧来对治。

    第二个重点就是前面已经屡次用校量功德来显示《金刚经》福德殊胜,乃至于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都超过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供养所感得的福德。以那样多的珍宝来供养布施三宝,这个福德还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

    并且又进一步说本经所在之处,即如同佛的塔庙,佛与一切贤圣都同在其处。既然本经如此殊胜,那我们怎么可以连本经的名字都不知道呢?所以须菩提就来向佛陀请问:“当何名此经?”就是本经叫什么名字呢?“我等云何奉持?”我们如何来受持,来奉行呢?

    我们要知道,一经的名字就能够含摄全经的大意,显示全经的精要。对于有智慧、悟性高的人来说,他仅仅听到这部经的名字就能够悟佛陀的密意。因此,后世也有一些是专称经名来作为修行法门的。比方说,有人专念“南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塔梭哈。”就以这来作为修行法门,当然这也是非常殊胜的。

    还有年初圆寂的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他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时候也谈到日本的日莲宗。他们也是专念经名的,一边击鼓一边大声地唱“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名,很有震撼力,能够收摄身心,也是念诵经名作为修行法门。所以,须菩提专门来请问经名。

    第三个重点,一般的情况下,其他经典差不多是佛陀讲圆满了,到最后才来问经名的,而本经为什么在中间的第十三分就来说《金刚经》的经名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因为须菩提观察到众生的根器不同。有些人是即解即行,解时即是行时;有些人虽然解般若法,但是不能行持,或者虽然行持而不能相应。所以须菩提就要接着问:“我等云何奉持?”

    第二个在中间来请问经名和请问云何奉持,其实也是请问有没有一个总持之法,能够把前面所讲的那些种种修行法门、种种般若法门都归纳起来。本经的前半部分是讲离相,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乃至于离法相、离非法相;后半部分就是离一切见。所以请问经名,就能使我们由博而返约,依经名而来忆念全经的心要。

    

    这一节也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就是佛陀对须菩提尊者说,这部经能够破一切如金刚的戏论妄执,而安住于法尔如是、本然清净的金刚妙慧之中,所以本经的名字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要以此经名而摄持经义,如法受持。

    对于《金刚经》的注解,有八百多家不同的解说,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系的不同。一系是法相唯识宗的观点,另一系就是中观宗的观点。玄奘法师这一系就从法相唯识的角度来讲解《金刚经》,他们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一直到成佛才能够断净,才能够除清净,所以是深细难断的,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所以玄奘法师把本经翻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另一系就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这一系从中观宗的角度来讲说:把金刚比喻为般若,般若能够破坏一切戏论妄执,而不被妄执所破坏。般若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坚固、明亮、锋利。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之中,单单说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可以分为十六会,《金刚经》是属于其中第九会。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是专讲第二会般若的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金刚是专指那种金刚宝,不是指金刚石。我们世间说的金刚石就是那个钻石。虽然金刚石(钻石)硬度很高,一般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破坏它,而它却能够破坏其它东西,但是也有方法能够破坏这个钻石。《大智度论》中说,如果把那个钻石放在乌龟的壳上,用羚羊角来敲它,就能够把这个钻石敲碎,就能够破坏它。由此可见,金刚是指金刚宝。

    我主要是从中观这个角度来讲说《金刚经》。

    第二个重点就是进一步来阐释般若,般若是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在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归纳般若。从前,须菩提在般若法会上曾经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那么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何者般若?即般若有哪些种类。第二个何名般若,就是为什么称为般若。第三个就是般若有什么作用。第四个就是哪一些贤圣能够证得般若。

    般若的种类,当然可以分为两种: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人无我慧,这是人小乘共需要共证的,称为共般若。汉传的说法,小乘会我空法有,即执著于还有所修的法。所以在大乘来说,法无我的空性慧是属于不共般若。

    当然,般若也可以分为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诸法实相,也就是指现觉现证的、能所不二的实相。观照般若是指以空观智慧来与实相相应。《在智度论》上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可见,空观、般若、无上菩提,这三者的关系是由浅至深、假名安立的。最初是抉择我法无自性,人无我、法无我,这个名之为空观。

    这时,空慧还没有成就,真正能够彻悟诸法实相的时候,就转名为般若。所以说未成就名空观,空慧成就的时候就名为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的时候,就名为无上菩提,那就是成就佛果位的一切种智。

    文字般若是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事实上一切的动静语默,乃至于扬眉炫目等等能够让众生悟入,这都可以归纳到广义的文字般若这个范畴,主要是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般若的分量又可以分为五种,除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之外,还可以加上境界般若和眷属般若。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称为般若呢?般若究竟是指什么呢?是指般若观慧是因,也就是空观的智慧来与实相相应,这是因;而证悟诸法实相是非果之果。佛陀以种种的言说、文字来开示现觉现证、能所不二的实相。

    第三个问题是般若有什么作用呢?从实相般若的角度来说,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无自性空的。所以说实相般若是万法的本源,是迷悟的关键。观照般若的怍用是使我们能证真实,以了生脱死,导万行以入智慧海。菩萨行综合包括了大智行和大悲行。菩萨以空慧得解脱,这就是般若道,是大智行。同时又以大悲为本,以无所得为大方便来策励六度万行,悟后起修来广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花来庄严无上的佛果。

    其实所有的佛法可以归纳为般若道和方便道。般若道侧重于自利,侧重于破除凡夫的无明实执,从无明系统转到明觉系统中来,明心见性。证得明心菩提以后,以种种的方便来度众生,这个称这为菩萨行,也称之为方便行。可见,般若道与方便道的关系,其相同的部分是般若和方便,都是大智慧。

    《大智度论》之中打了一个比方说:般若犹如黄金,方便是犹如炼熟的黄金,能够打造种种的器物,做种种的器皿。般若是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是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悲行。所以《大智度论》之中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可见,般若与方便是不一不异。其实也可以说,本经前十六分是属于般若道,后面的十七开始是属于方便道。

    能够听闻般若法门的人,能够迅速地证得无上菩提。所以般若的妙用是让我们断一切迷惑颠倒,迅速地证得无上菩提,从生死轮回的大梦之中觉醒过来。就好像一条鱼虽然还在水中,但是已经被鱼钩钩住一样,很快会被拉到岸边来。同样的,我们遇到了金刚般若法门,那么在轮回之中就不会再流转很长时间,好像那条马上被拉到岸边的鱼一样,我们也马上能够登涅槃的彼岸。

    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一个他自己因地的公案来说明般若法的殊胜。

    无量劫以前,有一位比在森林里面清修,每一天都是一心读诵《般若波罗蜜经》。他那朗朗清脆的诵经声在山谷里回响,就好像潺潺的流水一样。有一位七岁的牧童在山中放牛,每天都能听到读般若经的声音,心里生起无量的欢喜。有一天黄昏,这个牧童实在是太欢喜了,就循着诵经的声音一路找来,到了比丘的茅棚就走进去说:“法师,请问您读的是什么呀?这么美妙动听。”

    比丘就说:“小朋友,进来说话吧。我读的是《般若波罗蜜经》,你年纪太小了,长大以后就能够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