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72章 七言绝句(8)

    郑畋

    郑畋(842-882)字台文,谥文昭,荥阳(今属河南)人。武宗会昌二年(842)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中书舍人,僖宗朝入相。《全唐诗》存诗十七首。

    马嵬坡a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b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c又何人。

    

    a马嵬坡:唐代马嵬驿所在地,杨贵妃被缢死处。据传晋人马嵬曾于此筑城,故名。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b云雨:比喻夫妻恩爱的男女情事。出自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对楚王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便借“云雨”为男女欢爱之词。c景阳宫井:指陈后主偕张丽华、孙贵嫔入景阳宫井避隋兵事。井在今台城(今江苏南京玄武湖畔)内,又名胭脂井、辱井。

    

    唐玄宗从成都返回长安的途中,经过马嵬坡时感情奔涌,想到杨贵妃死前的凄惨情景,他感到万分懊悔和揪心。对于贵妃的思念,绵绵不绝与日俱增。唐玄宗到底是一位圣明的天子,而携带爱妃藏到景阳井中的陈后主算是个什么人。

    

    唐玄宗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死后颇不寂寞,尤其是马嵬坡悲剧,一直是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本诗便以此为题,对此事件阐述一个观点,对于唐玄宗有一番评价,而且与前此诸人不同,有独到之处。

    马嵬坡事件,诗人中观点各异,有责备杨贵妃误国的,有批评玄宗无情无义的,有同情贵妃惨死的,而本诗则表现对唐玄宗做法的赞同,同时也承认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真挚的爱情,是一种政治家的历史观。诗只撷取玄宗从成都返回途中见到贵妃惨死之处的伤感及日后的思念这一镜头,无限含义均在其中。后面两句用对比法肯定玄宗当年做法的明智。

    陈后主是历史上著名的误国昏君,隋朝兵马已经进攻到城门时,他依旧在欣赏张丽华的《玉树后庭花》。当隋兵攻破宫门后,他带着张丽华和孙贵嫔躲入景阳井中,结果被俘受辱,国破家亡,留下千古笑柄。而唐玄宗在乱兵进行兵谏的危急关头,能够舍弃自己钟爱的杨贵妃稳定局势,赢得时间,取得重整江山的机会,相对比较,与陈后主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诗人对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思念和爱情给以肯定和同情,亦未对杨贵妃口诛笔伐,这是其独特之处。

    但陈后主是著名昏君之一,马嵬坡与景阳井的情况也不相同,难以相比,而诗人却将两者相比,在肯定玄宗的同时,也有淡淡的讽刺,仔细体会可以悟出。

    韩偓

    韩偓(844-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其诗多与时局离乱有关,怀古、咏物、写景均有佳作。早期作《香奁集》多为艳情之什,词藻华丽,缺乏骨力。《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已凉

    韩偓

    碧阑杆外绣帘垂,猩色a屏风画折枝b。八尺龙须c方锦褥d,已凉天气未寒时。

    

    a猩色:猩红颜色。b画折枝:当指画面上画的是梅花一类,折枝是强调折叠式的屏风用折枝将整个画面连接为一体。c龙须:用龙须草编织的凉席,很高级名贵。d方锦褥:方形锦绣褥子,强调是双人褥。单人为长方形,双人则为方形。

    

    碧玉的栏杆外面,高档刺绣的帏幕自然低垂。猩红色的屏风上面,画着遒劲曲折的梅花花枝。八尺长最名贵的龙须凉席上,铺着锦绣的双人床褥,天气已经凉爽,但还没有寒气正是最舒服适意之时。

    

    本诗只写环境和气候,没有人物的任何活动,但读后感觉很优美,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韩偓是晚唐著名诗人,其《香奁集》主要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色彩绚丽、意境优美,在晚唐五代很受欢迎。尽管只有四句,但很有层次感,仿佛是移动的镜头由外向内,由远及近慢慢推进。门前的碧玉栏杆,当门的锦绣帘幕,门内的猩红色屏风,屏风里面是闺房的深处,高级凉席上铺设着锦绣双人褥,一间装饰精美华丽典雅的卧室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多么温馨抒情,多么令人陶醉。季节方面轻轻一点,正是暑气退去刚刚凉爽而还没有一点儿寒冷的时候。小诗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的余韵,令人遐想。毫无疑问,这是贵族有文化的女子的卧室,那么这名女子究竟在想什么?是什么感受?我感觉,这是一位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女性,她好像很满足,可能是铺好床褥等待意中人来共度良宵。有人说是寂寞空虚,有人说“折枝”寄寓着“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意蕴,有及时享乐之意,这与本人理解基本接近,铺好被褥等待良人来共度良宵还不是及时行乐吗?借助环境描写渲染来点染人的情思,但不说破,供读者自己想象思索,色彩美丽,情调香软绮艳,给人很高的艺术审美享受,这便是韩偓香奁体的最主要特色。

    台城a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b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a台城:一作“金陵图”。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为六朝古都。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畔,六朝时宫城所在地。《舆地纪胜》:“台城一曰苑城,本吴后苑也。晋咸和中作新宫,遂为宫城,下及梁、陈,宫皆在此。晋、宋时谓朝廷禁省为台,故谓宫城为台城。”b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建都都在金陵。

    

    春雨霏霏,雨丝绵密如织,江边的春草精神茂盛,一望无际而且长得整整齐齐。六朝的繁华如同春梦般过去,鸟仿佛在诉说那迷人的往事,但也是空自哀啼,无法阻止岁月的流失。最无情的是台城周围的柳树,在烟雨中依然茂盛纷披,用绿色笼罩着十里长堤。

    

    本诗除在《唐诗三百首》中题作《金陵图》外,其他版本均作《台城》,而诗人另有《金陵图》一诗,为避免混淆,故采用此题。

    本诗属于咏史怀古类,由物是人非慨叹历史的兴衰变迁,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沧桑感。首句以“江雨霏霏”开篇,给读者一个凄迷黯淡的感觉,在此背景下的一切景物都染上迷蒙的感情色彩。接着的“江草齐”以无边无际的春草的旺盛生命力反衬六朝的短命。次句用“六朝如梦”直接陈述主题,表达哀怨感伤之情,与首句的景物相呼应。后两句再以台城柳的茂盛回应首句的江草,强化主题。台城的自然景色并没有什么变化,江边的春草依然那样茂盛,周围的柳树依然那样茂盛,六朝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一切繁华都将成为过去,故人们苦心追求功名富贵的行为也没有什么意义,倒不如自由自在地按照本来的天性生活为好。在追求自然超脱的同时,也给人一种淡淡的历史虚无感,应当正确对待。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注意以景托情和以无情烘托有情。鸟仿佛有情,但却是空啼,而江草和柳树均是无情之物,而它们本来就应当无情,责备其无情,恰恰反衬出诗人的多情。

    陈陶

    陈陶(约812-约885)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曾试进士不第,乃浪游名山。大中时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自称“三教布衣”。孙光宪《北梦琐言》称其诗“似负神仙之术,或露王霸之说”。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陇西行a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b丧胡尘。可怜无定河c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a陇西行:乐府旧题。主要表现边塞战争艰苦和闺人思夫的怨情。b貂锦:汉朝皇帝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此处代指唐军将士。c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因水急沙多,深浅不一,故名。

    

    戍守边关的战士奋不顾身,坚决要消灭来犯的敌人。可惜五千名英勇的战士,壮烈牺牲卧尸在荒草野原。可怜那些无定河边的白骨,依然出现在充满春意的闺房中,依旧是他媳妇梦境中的活生生的心上人。

    

    本诗属于边塞诗中的征妇怨一类,读来令人酸鼻。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边塞战争多处不利状态,与盛唐迥别,故边塞诗的感情色调也大不相同,高昂的壮语已不多见,凄凉悲酸的伤感则占据主导地位,均是社会现实决定的。本诗前两句叙事,概括一次战斗的结局:五千唐军战士壮烈牺牲,抛尸荒郊野外,很悲壮凄惨。后两句只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战争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一位战士已经成为白骨,可他的媳妇一点儿也不知道,在家中依然在盼望他的归来,而在梦境中依旧和他团聚。战士的现实处境(已成白骨)与妻子的热切期待(在梦境中相会)成为鲜明的对比,暗示出妻子的等待实际是陷入自己挖掘的一厢情愿的深深的陷阱中无法自拔,因为她并不知道丈夫已死这个事实,她苦苦的企盼将是怎样的结局不言自明。这便把战争的罪恶揭示出来。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首反战意识很明确的诗篇,具有深远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张泌

    张泌,生卒年不详。一作张佖,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南唐后主时,登进士第,授句容尉。宋建国后历官监察御史、内史舍人。《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寄人a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b,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a寄人:此题有二首,这是第一首。b谢家:指女子之家,并非一定姓谢。东晋时王谢两大贵族联姻,谢安之侄女谢道韫有貌有才,为王徽之之妻。后世常称才女为谢娘,指意中女子只能家为谢家。又,有时谢家专指外家,岳父家。这里是前说。

    

    离别后我在梦境中来到你的家,小廊回转绕合,栏杆也随着曲折倾斜。屋里院中荡荡空空,我无法寻找到你的行迹和芳踪。只有那轮春天的明月,仿佛尚记得当年的美好情景,静静地为离别的情侣,照射着满院的花朵纷纷寂寞地凋零。

    

    这是一首怀念旧日恋人的诗章,通过梦境相寻抒发对恋人的思念依恋,情感深厚绵长。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载:“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写绝句云云。”指的就是本诗。若此,本诗便很好理解了。首句叙事,交代诗之背景,是与情人离别之后相思入梦来到情人之家。后三句一气呵成,写梦中所见之景。“小廊回合曲阑斜”逼真而具体,可以推知是诗人去过的地方,现在是梦境,是虚写,而当时则是现实,这里留下许多幸福与温馨,留下许多与情人的浪漫。后两句写景为顺笔而下,而在意念和情感上则是转折,“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对于“离人”有不同理解,但长全诗体悟,虽然可以兼指二人,但还是从诗人眼中看出,以诗人主体视角为主。即物是人非,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蕴而更蒙眬委婉。诗人惆怅、迷惘、留恋、惋惜之情都融会在曲折回环的小廊和月光映照下的满院落花中。

    杂诗

    无名氏

    近寒食a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b有家归未得,杜鹃c休向耳边啼。

    

    a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古代寒食、清明时一般都家人团聚进行踏青和扫墓等活动。b等是:即“底是”,为什么之意。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江湖流落岂关天,禁省相望亦偶然。等是新年未相见,此身应坐不归田。”又,“等”解释为同等、同样也可通。c杜鹃:鸟名,即子规,相传为古代蜀王杜宇魂魄所化,叫声凄厉,其声即“不如归去”。

    

    临近寒食的时候,青草茂盛,细雨如丝,吹进麦田的春风使麦苗起伏高低,柳树的柳条随风飘舞,映照着河堤。我为什么有家却不能归去?杜鹃鸟千万不要冲着我的耳朵鸣啼。

    

    这是一首游子思归的诗,因为是无名氏所作,因此诗的具体情感指向无法判断,但其所传达的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因此依旧可以理解和分析。

    前两句是一幅寒食风雨图,春草茂盛,春雨绵绵,令人心情如雨丝一样紊乱没有头绪。风吹进麦田,麦苗随风起伏,人的心情也好像在随着麦苗起伏不定。“柳映堤”的景象同样风情旖旎,令人遐思。如此良辰美景,别人都可以阖家团圆,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归去,依旧在外面漂泊?杜鹃鸟就不要在这个时候在自己的耳边啼叫了。可以设想,可能此时真有杜鹃鸟在鸣叫,更加重了诗人的烦恼和郁闷。四句景语,用一愁字贯穿,将主观情感注入到景物中,情景融为一体,抒情是很成功的。

    还须指出,本诗的句法很有特点,一般七言句式都是二、二、二、一,如“蜀相祠堂何处寻”、“锦瑟无端五十弦”者是也。或二、二、一、二,如“花近高楼伤客心”、“漠漠水田飞白鹭”者是也。总之,前两个音部普遍为二、二,本诗前两句却是一、二、一、一、二的句式,在意义上是“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刚开始阅读感觉不顺,但仔细琢磨,与表达的内容很契合,是一种创造。

    最后简单说明一下“等是”的“等”字,解法很多,或云等于,或云都是,或者干脆把“等是”改为“早是”,都未妥帖。解释为“低是”,即为什么虽可通,但我觉得与原诗之意不十分契合。我以为,“等”是同等、同样之意,这样全句的意思就是:同样都是有家有口,我为什么偏偏回不去?这样不是更准确吗?如果“等是”是“等事”的话,解释为“底事”则绝对正确,而“等是”与“等事”是不同的,需要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