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69章 七言绝句(5)

    

    本诗表现旅途中的忧愁,感情淡而有味。前两句叙事抒情。诗人住在依山而建的小楼里,视野比较开阔。这座小楼是金陵渡的驿馆。古代在大路边和主要水路的码头或渡口处建有驿馆,由国家统一经营,为来往客人提供食宿。次句说自己只住一夜,但也应当愁。为何而愁呢?这便是眼前的景色。你看,一轮斜月的朦胧月光下,江潮落了,一片寂静,远远望去,那闪烁着几点灯光的地方是瓜洲。在漆黑的夜晚,看见有灯光本应有些安慰和温暖才对,为何诗人反而觉得愁呢?这便是艺术上相反相成的道理,因为闪烁灯光的地方是有人居住的处所,生活在那里的人阖家团圆,没有一个人漂流在外的苦恼和寂寞,因此更加重行人的思乡情怀。那几点灯火的作用与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便是本诗颇受欢迎的原因。月亮西斜,已到下半夜,能听到江潮的渐渐落去,也说明诗人一直未能入睡,其心绪烦躁的情形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再看到那几点灯光,怎能不愁呢?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及第,官秘书省校书郎。仕途不顺,曾客游边塞。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风格与张籍相似,前人称他“得张水部诗旨”。《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宫中词a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b。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a宫中词:一作“宫词”。b琼轩:美玉建造的长廊。

    

    鲜花盛开的仲春,一个宫院中却寂静无音,紧紧地关闭着宫门。两个美丽苗条的宫女并肩站立,凭依在白玉阑干前。两人含情脉脉,刚要互相说宫中的什么事端,忽然看见前面有个鹦鹉,便都紧闭嘴巴什么也不敢谈。

    

    本诗属于宫怨类,揭示宫女生活的寂寞苦闷和精神生活的痛苦,批判宫女制度的残酷无情。开头两句如一幅静态的图画,春光宜人,百花盛开,皇宫的一个宫院大门紧闭,象征这里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给人一种封闭的感觉。两名并肩而立的宫女袅袅婷婷。后两句通过叙事点出主旨,她们本来都满腹心事想要相互倾吐,但看到鹦鹉便不敢说了,因为怕被鹦鹉学舌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在鹦鹉面前便如此,在人的面前不更可想而知吗?于此可以想象宫女们在精神生活方面所受到的禁锢该是多么严酷。宫女们生活在恐怖和禁锢中,后宫仿佛是一个女性精神的监狱,这便是本诗的主旨。至于宫女想要说的话是什么内容,至于鹦鹉是否真的能学舌都不重要,有人在这两方面分析评价,实在没有必要。

    近试a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b。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a近试句: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临近科举考试之时。张水部,指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b舅姑:公婆的旧称。

    

    昨天夜间洞房里红烛高照而彻夜通明,新娘等待着早晨去拜见婆婆和公公。化妆完了低声询问夫婿,你看我的妆饰是否新潮和时兴?能否符合公婆的眼光而使他们有个好心情?

    

    这是一首比兴诗,在新娘与新郎的对话这一细节中委婉征求对方的意见。先看表面意义。新媳妇次日清晨要拜见公婆,新娘怕自己的打扮公婆不喜欢,因此化完妆便征求丈夫的意见,如果丈夫认可,公婆可能就会认可,因为丈夫最了解他的父母。而且万一公婆不认可,丈夫也会从中说情斡旋。可见这是个有心计的新娘。表层意义明确,其比兴意义自然清楚。

    唐代进士考试不糊名,即主考官和评卷人可以直接看见考生的姓名。这样,先给主考官以好的印象就是能否及第的重要因素了。因此唐代盛行行卷的风习,举子们在考试前要先向政界要人或权贵或文坛名人呈现自己的诗文作品,名义是请教,实际是变相请托。如果得到这些人的认可和推荐,及第的希望就很大。本诗便是行卷时交的。很明显,诗中的新娘是诗人自己,夫婿是张籍,舅姑是主考官。“画眉深浅句”是问我的诗文是否合乎主考官的口味。张籍当然看懂了,写诗回答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暗示诗人,你的水平没有问题,因为现在的人喜欢自然美,你的菱歌价值无比。果然,朱庆馀高中金榜。二人的诗歌往来也成为诗坛一段佳话。

    将赴吴兴a登乐游原b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c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d。

    

    a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隋时曾名湖州,唐天宝间改为吴兴郡。b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地势高敞,是汉唐时期登临游览胜地。c一麾:一面旗帜,表示官员身份的物件。古人称出外地任郡守为“建麾”。d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

    

    太平盛世里本应当大有作为,而我还有闲情逸致便是无能,所以我喜欢清闲漂浮的孤云,爱看参禅打坐的僧人。现在将要到远离京师的地方去担任职务,于是我感慨万千登上乐游原,去眺望远方的昭陵。

    

    杜牧颇有才能和志向,但生不逢时,处在党争夹缝中,饱受压抑。本诗是大中四年(850)秋四十八岁时所作。前此,他曾三上宰相书请求外任,得到批准,出为湖州刺史。行前登上乐游原而作此诗。

    关于本诗主旨,人们理解有歧义,或云歌颂清平,或云对朝政失望,最关键是对后两句如何理解。前两句是反语,谓在清平时代而不能干一番事业便是无能的表现,而自己正如此,喜爱清静的云和僧。那么,是否诗人真的无能呢?绝对不是。但为何如此说?前人似乎未涉及此点。杜牧当时任吏部员外郎之职,可能是不被重视,没有独立执政权,而处在一种清闲的地位,无法施展才能,而整个朝廷政治亦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故主动要求外任。后两句说在将要出任地方官的时候,登上乐游原眺望昭陵。登乐游原游览便是对前两句诗的具体诠释,也是有为的具体表现。最后一句将视线和思绪宕开,他登乐游原是要眺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诗人向往贞观盛世,向往唐太宗那样的圣明君主的感情都委婉地表现出来。而这不正是对于现实失望的举动吗?意在言外,情在理中。

    赤壁a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b便,铜雀c春深锁二乔d。

    

    a赤壁:指赤壁山,三国时赤壁大战战场。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耸峙江边。又,湖北省黄冈市城外有赤鼻矶,后人误认为赤壁。杜牧曾于会昌二年(842)至会昌四年任黄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b周郎:即周瑜。赤壁大战时年仅三十四岁,吴国人爱称其为周郎。c铜雀:台阁名。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所建,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操姬妾均居住其间。d二乔:东吴乔公两个女儿,是两位倾城倾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一支折断的戟沉没在江边的沙滩,铁还没有完全腐蚀完,我自己亲自蘸水磨洗掉铁锈斑斑,仔细辨认字迹知道那是前朝的物件。这不仅使我浮想联翩: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提供方便,恐怕他实在难以打胜赤壁大战。东吴的两位美女大乔和小乔,也将成为战利品而被关进铜雀台的高级房间。

    

    本诗是见物生情,借怀古之酒浇自己心中块垒的咏怀之作。欲真正理解本诗意旨,必须先了解杜牧之人。

    杜牧有很高的实际才能,对于军事、经济、地理等都进行过研究,尤其是军事才能,在唐代诗人中是最优秀的,在同时代大臣中,也无人能与他相比。他注解的《孙子兵法》流传至今。但由于当时党争激烈,他不受重用,经常做幕僚或中下级官吏,从未掌握重权,郁郁不得志,才能当然无法施展。当他在江边沙滩捡到一支沉埋数百年的戟时,便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写下此诗。

    诗的表面意义很好理解,前两句叙事,说他在沙滩捡到一支戟,经过一番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期的兵器。后两句议论,说当年的赤壁大战多亏是东风为周瑜提供方便,否则,周瑜难以胜利,而东吴的两位有特殊身份的美女大乔和小乔也将被曹操俘虏而为其所占有。二乔的被俘暗示东吴的亡国,这是以小见大之法,也是用生动的具体事例代替抽象的议论。总之,其结论是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对于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如果仅理解到此,则未真正理解杜牧真意,若隔靴搔痒,未触痒处。其实,理解本诗的关键是“东风”一词,确实如此,如果没有自然界的东风,周瑜无法建立如此名垂青史的伟业。但自然界的东风是偶然的,仅此一点并不能干成什么。周瑜成功的关键是国主孙权抗战的坚定决心和对周瑜的绝对信任和支持。故此处的东风已经扩大了内涵,象征社会提供的一切客观条件。周瑜的成功正是得力于此。因此,可以理解,杜牧的潜台词是:周瑜成功是当时历史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促成的,我杜牧缺少的正是这种东风。

    泊秦淮a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b。

    

    a秦淮:即秦淮河,在今南京市内。从六朝到唐代,秦淮河一直是官僚富商追逐声色的繁华之地。b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略语。《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靡靡之音,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

    

    蒙蒙眬眬的夜晚,水气和烟雾笼罩着河水和沙滩,我的船停泊在秦淮河边,对岸便是一个大酒店。那些卖唱的女子似乎不知道亡国的怨恨和遗憾,居然演唱的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那靡靡之音弥漫在秦淮河的两岸。

    

    本诗抒发伤感时忧愤之情。首句描写环境,是全诗大背景和色彩基调。两个“笼”字将秦淮河一带雾气蒙蒙,月色黯淡,凄清阴冷的气氛渲染出来,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缩影。次句“夜泊秦淮”紧承前句点题,“近酒家”三字下启后两句。因为距离酒家很近,才能听清楚商女歌唱的内容而引起感慨。后两句重点在“犹唱后庭花”。商女是歌女,演唱什么歌曲并不是自己主动说了算,而是由那些听歌的达官贵人们点,类似现代的点歌。因此,诗人批评的重点不在歌女,而在点歌者,便是那些进行声色享乐的官僚富豪。这便是借题发挥,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法。《玉树后庭花》是靡靡的亡国之音,作为社会既得利益者的这些权贵只图自己拥红抱翠,纸醉金迷的享乐,根本不考虑国家前途和大事,居然如此欣赏亡国之音,可见已经没了心肝。权贵如此,本来已经每况愈下的国势不就更令人忧虑吗?全诗意脉清晰,意境蒙眬,以景托情,韵味弥足。

    寄扬州韩绰a判官b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c凋。二十四桥d明月夜,玉人e何处教吹箫。

    

    a韩绰:生平不详。b判官:中晚唐时节度使、观察哨、防御史均可开府设置幕僚,判官是幕僚之一。c未:一作“木”,以“未”为好,更符合全诗意境。d二十四桥:唐时扬州最繁华,二十四桥是具有代表性景物,唐诗宋词中多有歌咏者。e玉人:如玉美人,不限男女,这里指韩绰。

    

    青山隐约连绵,绿水流向远天,秋天虽然已随江去,草木尚未零落凋残。二十四桥的美景依旧,尤其是那明月的夜晚,更令人心醉目眩。那位美男子风度翩翩,此时此刻不知道正在哪里,教美女们吹箫而满心香甜。

    

    这是一首歌颂友情的名篇,后面两句风情旖旎,声色相兼,故很脍炙人口。杜牧对于扬州情有独衷,甚至描写唐代扬州美景的第一诗人也非他莫属。

    杜牧之于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做幕僚,尽情声色享乐,“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便是离开扬州后的感受。此诗也是离开扬州后所写。韩绰生平未详,杜牧共写给他两首诗,另外一首是《哭韩绰》推测可能是杜牧在扬州当幕僚时的朋友,而且交情不错。《哭韩绰》云:“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可知韩绰死杜牧曾经亲自到场了。本诗首句以景起,山水的美丽遥远拉开与友人的空间距离,在写出怀念友人的同时也写出对于扬州美景的留恋。次句云虽然秋天已尽,但江南的草依然是绿色,江南依然很美丽。后两句笔锋一转,集中写一个特写镜头,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的醉人的夜晚,此时此刻,你在哪里教一群美女吹箫呢?关于最后一句,在我看到的关于本诗的解释中,为什么提到“教吹箫”,都含混不清。而这确实是解释此诗最关键的问题。杜牧以风流著称,韩绰是否风流不得而知,但跟杜牧关系很密切是可以确定的。我推测,韩绰可能擅长吹箫,而且也曾经有过教人吹箫的事,于是杜牧在最后特意拈出此事既有调侃的意味,也有对其风流倜傥风度的艳羡之情。如此美景,如此风流韵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给人以美感享受,这便是本诗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