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64章 乐府(2)

    塞下曲四首(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a,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b中。

    

    a草惊风:实际是风惊草,或者是风吹草而令人惊恐害怕。历来有“虎从风”的说法,虎来必带风声,故草惊风是渲染老虎出现前的紧张气氛。b石棱:石头表面凸起的棱角,这里指石头缝。

    

    密林深处昏暗蒙眬,忽然刮起一阵急风,将军急忙拉开那张硬弓,向远处风声起处仿佛有老虎的地方发出雕翎。但却全然没有动静,令人有些迟疑不定。等到天色黎明的时候去仔细查看,原来那是一堆石头仿佛老虎的身形,将军的雕翎箭正好射在石头的缝隙之中。

    

    这是卢纶《塞下曲》的第二首,内容写将军巡夜时的行为,暗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赞美将军的神力勇武。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本诗选材于此,借以歌颂现任将军的勇武。但本诗之精彩处不是对于原有材料的照搬,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事件更加可信和合乎逻辑。首先将引弓的时间描写为夜间,而且“林暗”,这样才会误把石头看成老虎。二是最后一句,“没在石棱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是石头缝隙,但箭不可能正好射进石头棱角处,而是两个棱角之中。这样,即使整支箭都陷没进去也是可能的。运用典故而有所改造,诗人写的是现任将军,并不是李广,所以完全可以灵活处理,这种写法处在虚实之间,正是其构思巧妙之处。《诗境浅说续编》说:“此借用李广事,见边帅之勇健。李广射虎事,仅言射石没羽,记载未详。夫弓力虽劲,没镞已属难能,而况没羽。作者特以’石棱‘二字表出之,盖发矢适射两石棱缝之中,遂能没羽,于情事始合。卢允言乃读书得间也。”

    塞下曲四首(其三)

    卢纶

    月黑a雁飞高,单于b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a月黑:指夜色黑暗,没有月光。b单于:本义是匈奴的君主,这里代指边塞地区少数民族首领。

    

    月色黑暗大雁飞得很高很高,地面上战尘滚滚声音喧嚣。战败的敌人趁着夜色急忙逃跑,将军率领轻装的骑兵紧紧追赶,纷扬的大雪落满了弓箭和大刀。

    

    本诗是《塞下曲》第三首,描写战争胜利后雪夜追击残敌的英雄壮举,用侧面手法表现将军的勇敢无敌。前两句直接写一次战役的结果,敌人的指挥官在夜色中仓皇逃跑,惊得大雁在高空飞翔哀号。可见战争规模不小,程度也很激烈。敌人趁没有月光的雪夜逃跑也说明其失败很惨,突出了我方将军的英勇善战。后两句用环境的艰苦衬托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主义,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组织轻骑兵去追击逃跑的敌军,这既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也需要战胜敌人的雄心壮志。这样恶劣的天气有利于逃跑的敌人而不利于追击的一方,而将军依旧不放弃,说明其有胜利的把握和一举将敌人彻底打败,逐出境外的决心。《诗源辩体》评曰:“纶五言绝’月黑雁飞高‘一首,气魄音调,中唐所无。”《唐诗摘抄》的评价很有启发性:“言虽雪满弓刀,犹欲轻骑相逐。一顺看,即似畏寒不出矣,相去何啻天渊!’夜‘字一本作’远‘字,不惟句法不健,且惟乘月黑而夜遁,方见单于久在围中,若远而后逐,则无及矣。止争一字,语意悬远若此。”认为敌人之所以选择夜间逃跑,是因为久困围中,而且刚刚逃跑,因此将军才组织轻骑兵前去追击,分析合情合理。《诗式》分析此诗结构曰:“首句对景兴起,次句入正意。三句追进一层,承次句意,四句确是逐时情景,’雪‘字映上’月‘字。”多琢磨这种分析,对于创作很有补益。

    塞下曲四首(其四)

    卢纶

    野幕a敞b琼筵c,羌戎贺劳d旋。醉和金甲舞,雷鼓e动山川。

    

    a野幕:在野外,以天为幕。或解释为野外的营幕,非也。那样境界太窄小,与全诗意境不合。b敞:敞天,即不在室内。c琼筵:豪华的酒宴。d贺劳:慰劳,祝贺功劳。劳,去声。e雷鼓:雷鸣般的鼓声。一说“雷”同“擂”,动词,敲击。前说为好。

    

    在广阔无垠的大漠上,在天幕之下,敞天摆开盛大的酒宴,军民共同祝贺将军的胜利凯旋,边疆少数民族的百姓们专门慰问军队而尽情联欢。将士们尽兴狂饮,酒酣的时候就穿着铠甲舞蹈翩翩,雷鸣般的鼓声震荡着旷野和山川。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边塞诗,思想意义极其突出和重要,在整个唐代边塞诗中也有特殊的意义,即本诗不但歌颂了将军的神勇无敌,而且也歌颂和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不但深受中原汉人百姓的拥护,同时也深受边地少数民族的热烈拥护,这种主题在边塞诗中并不多见。

    首句便展示一个大场面,在广阔的大漠召开一个盛大而丰盛的宴会,次句承前进行说明:“羌戎贺劳旋。”主语是“羌戎”,是宴会的组织者,那么就不是军队召开的庆功大会,而是边疆少数民族前来慰问凯旋的唐军将士,将士们则更加高兴,酒酣时满身戎装就和热情的主人们跳起舞来,鼓声震耳欲聋,雷鸣一般,简直有惊天动地的气势。这样一体会,全诗所写重点是唐代军队与边地少数民族百姓的军民鱼水情,这样的军队将是百战百胜,这样的战争又是何等正义光明。《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边氛既扫,乃宏开野幕,飨士策勋。醉余起舞,金甲犹擐,击鼓其镗,雷鸣山应。玉关生入,不须’醉卧沙场‘矣。唐人善边塞诗者,推岑嘉州。卢之四诗,音词壮健,可与抗手。”对于本诗写作背景及气势的解说可供参考,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即本诗不是军队自己内部的“飨士策勋”,而是边地少数民族的拥军活动。“羌戎”可以理解为羌族,当时是居住西北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戎是对于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的统称。当然这里也可能包含其他少数民族的意思,总之,这次规模盛大,气氛热烈的慰问大会是少数民族群众主动宴请凯旋的唐军将士。这样理解才最合原诗本意。小诗很注意炼字,“野”、“敞”、“琼”、“动”字都很精练准确,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亦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江南曲a

    李益

    嫁得瞿塘贾b,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c,嫁与弄潮儿d。

    

    a江南曲: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相和曲》。b瞿塘贾:往返于瞿塘峡的商人。古代主要交通是水路,而瞿塘峡乃长江必经之峡谷,水流湍急,是最危险之处。这里到处是贩运的商人。c潮有信:潮水有固定周期,非常准确,称为潮信。d弄潮儿:唐宋时盛行江浙一带的水上游戏。当大潮将至时,弄潮人先撑小船,迎潮而上,能够随大潮起伏,非常壮观,是勇敢的表现,也有一定危险。

    

    嫁给一个到处奔波只知赚钱的贩运商,天天都让我孤苦伶仃独守空房。如果早先知道海潮准时有信,不如嫁给一个弄潮的勇敢儿郎,到时候就会准时回到我的鸳鸯枕旁,共度夫妻和美的幸福时光。

    

    本诗写一位商人妇对丈夫久出不归,使自己青春虚度发出的怨恨之情。商妇怨题材在唐诗中并不少见,但李益运用乐府旧体所写,且极简明精练,言简意丰,立意精妙。遂成名篇。

    开头两句直接抒发怨情,称丈夫为“瞿塘贾”而不是“金陵贾”、“扬州贾”很值得注意,因为诗题为“江南曲”,可知这位女子是江南女性,如果丈夫在金陵、扬州一带做买卖,可能会经常回家,而丈夫偏偏要经常经过瞿塘峡去长途贩运,这样回家的机会就太少了。这是怨恨的主要缘由。后两句怨极生悔,这种感情变化是符合内在逻辑的,也是怨恨至极的表现。弄潮儿虽然危险,但潮水有信,到时候必来,来后必退,这样丈夫也会按照固定的日期回到自己的身旁。但这里强调的字眼是“有信”,有信用,说到做到。而这种怨恨恰恰说明丈夫不守信用,不能按期归来。小诗感情逐层推进,因爱而相思,因相思而失望,因失望而生悔。感情层层深入,抒情效果十分强烈。仔细体会,还是商妇相思至极之语之思,非真想改嫁他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