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57章 七言律诗(12)

    

    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本诗是瞻仰苏武庙后的凭吊之作。

    首联点题,分别写“苏武”与“庙”。汉昭帝时,与匈奴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便诈称汉皇帝在上林苑射猎,得到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道苏武在某某泽中。匈奴见隐瞒不住,才承认苏武尚存,并遣其归国。首句想象苏武乍见到汉使时表现出的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魂销”二字真切传神,笔墨极洗练。“古祠高树”写庙之苍古肃穆,渲染浓郁的历史气氛,寄托诗人的崇敬之情,为颔联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遥想创造了条件。颔联仿佛两幅图画。上句写望断飞雁,侧重表现思念故国的情怀,下句写荒塞牧归,侧重写牧羊生活的孤独凄苦,更能烘托其历尽艰辛而不妥协的民族气节。忠于祖国,思念朝廷是他的精神支柱,故能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二句中暗含着因果关系。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朝后的所见所感。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是为“逆挽法”,写得生动跳脱。苏武归国后曾奉诏以“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此事为尾联所本。两句诗集中抒写苏武对武帝的追悼与怀念,进一步表现其忠君爱国思想,使形象更加丰满完整。

    喻守真认为“此亦是吊古之诗,是怜惜苏武的苦节,并讥武帝的负德。”此说非确。当时武帝已死,苏武功高赏薄,责在昭帝,与武帝何干?本诗之主旨在颂扬苏武。晚唐国势衰弱,民族矛盾尖锐,故需要提倡民族精神。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本诗所塑造的正是这样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诗中虽微有讽意,但那毕竟是次要的。

    薛逢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武宗会昌元年(841)进士及第。历官校书郎、侍御史、尚书郎、太常少卿、给事中,官终秘书监。曾被贬为巴、蓬、绵等州刺史。工诗善赋,尤擅长七律。歌行体学白居易,律体多精警。也善书法。《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宫词

    薛逢

    十二楼a中尽晓妆,望仙楼b上望君王。锁衔金兽c连环冷,水滴铜龙d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e扫御床。

    

    a十二楼:《史记·封禅书》载: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b望仙楼:《旧唐书·武宗本纪》:“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此处的十二楼、望仙楼均代指嫔妃的住所。c金兽:门上辅首,即带门环以备上锁之物。d铜龙:刻漏上有铜龙为饰。刻漏,古代计时器。e袍宫人:指穿便装的宫女。袍,长衣。,古时指套裤.后泛指裤子。

    

    清晨,后宫中一片繁忙,楼阁中的嫔妃们全在精心地打扮化妆。妆后个个登楼眺望,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君王。兽头形的铜锁衔着冷冰冰的铁环,铜龙滴水式的漏壶在不停地滴水,白天显得特别漫长。梳完高高的发髻,对着镜子照了一遍又一遍;想要再换一件锦绣罗衣,重添香料再熏一熏香。再望一望远处的正殿,只见正殿的帘幕已开,穿着短衣绣绔的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唐诗中写宫怨的作品很多。此诗构思巧妙,笔墨集中凝练,摹写生动,在此类题材中也可谓是出类拔萃之作。

    首联点题总写。“十二楼”、“望仙楼”均指嫔妃住所,既状其精美,又含有“候神”、“望仙”的寓义。“尽晓妆”和“望君王”相呼应,表现出所有宫妃都在刻意打扮自己,她们的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心愿便是君王的临幸。颔联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上句的“冷”字,既写宫门上上锁用的兽形衔着的门环之清冷,又暗示出宫妃们内心的凄冷。下句的“长”字是宫妃们对漏壶中持续不断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其昼长难耐、孤寂无聊的特殊心境。若稍有点生活情趣的人,谁又能注意到这细微的声音呢?颈联通过嫔妃的刻意梳妆打扮,进一步刻画其空虚的心情,她们生活的唯一希望就是君王的宠幸,唯一能做的就是以色媚人。上句写反复照镜端详自己的发式,下句写注意选择服饰。表明她们在失望中尚燃烧着希望之光,否则就不会又“对镜”又“添香”了。只要君王尚未确定到那一宫中去,每位宫妃便都有一定的希望,尽管很渺茫,但毕竟有。尾联通过极典型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暗示嫔妃们的绝望之情。用笔隐晦含蓄。“遥窥”二字传神,写出她们渴盼焦急的心情,回应首句的“望”,暗示出等待的结果是空虚和绝望。从帘幕开处看到正殿的宫女正在打扫御床,说明皇帝要到正殿去,“十二楼”中的这些嫔妃则毫无希望了。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即我这样的有一定身份的嫔妃倒不如那些宫女,因为那些宫女尚有接近皇帝的机会。

    本诗的心理刻画非常成功,作者完全用以外显内的手法,只写嫔妃的动作,以动作暗示心理。首联写希望,中间两联写盼望,两联中一写环境,一写动作。尾联写绝望。作者还巧妙地把外在动作的“望”与内心的盼望结合起来,以行为的“望”开篇和结尾,而用心理的“希望”开篇,用“绝望”终笔。字里行间充满同情之感,如泣如诉,十分感人。

    秦韬玉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说郃阳(今陕西合阳)人。累应进士不第。后从僖宗避乱蜀地,在宦官田令孜府中任幕僚。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长七律,音调和谐浏亮。《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贫女

    秦韬玉

    蓬门a未识绮罗香b,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c,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d,为他人作嫁衣裳。

    

    a蓬门:是蓬门中人的略语。以柴木为门,指贫穷人家。b绮罗香:指富贵女子的衣饰。c高格调:气度胸襟超群。d压金线:用金线绣花,是刺绣的一种。

    

    我是个生长在蓬门荜户中的穷家女孩,从未穿过绫罗的华服丽裳。想要托媒嫁人也是徒劳,只能背地里暗自心伤。全社会的人都追求富贵新潮,有谁能怜爱自己这样格调高雅的俭朴梳妆?我敢自信地说,我有一手好针线活,十指非常灵巧,从不浓妆艳抹靠化妆来博得人们的欣赏。但我却年大不嫁,非常恼恨懊丧。虽然年年手压金线刺绣,却只是为他人缝制出嫁的衣裳。

    

    这是一首比兴意义明显,颇为后人传诵的诗。全篇以未嫁贫女的独白,表现寒士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怅恨。社会中,重出身门第而不重实际才能,许多怀抱利器之才士因无权势者引荐难以登第,更难得要职而一展怀抱,只能忍气吞声沉迹下僚。每个朝代的末世尤其如此。秦韬玉生活在晚唐,科场黑暗,官场腐败,故有此深慨。

    首联以自述口吻述说自己的身世。“蓬门”点明身份,扣紧题目的“贫女”,次句的“自伤”为全篇意脉的筋骨。颔联紧承“自伤”写来,侧重于客观方面。“谁”字直贯两句,表现清高自持的品格为急功近利的社会习尚所不容的可悲。颈联侧重于主观方面,表现贫女的自负。“不把双眉斗画长”,不只是说自己不迎合流俗以艳妆取媚于人,更深层的意义是说自己天生丽质,双眉本来就非常美,不用化妆便可貌盖群女。是极为自负的语气,需仔细品味。尾联结题,扣紧“自伤”二字。贫女虽貌美节高,却依然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是嫁不出去,只能年年为他人做嫁衣。“苦恨”二字语极沉痛。两句诗有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的意义得到升华,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本诗的比兴意义很明显,写得很巧妙。拟托良媒寄托着贫士无人荐引的苦闷哀怨,“谁爱风流”两句是对整个社会重门第轻人品的谴责和抗议:“敢将十指”两句隐寓着寒士秀外慧中、超凡脱俗的孤高情怀,“为他人作嫁衣裳”则是久被压抑的封建文士的灵魂的呐喊和呼号,是饱含着血与泪的抗争与控诉。诚如俞陛云所说:“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