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52章 七言律诗(7)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春夏之交,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与好友李儋分别。李儋当时在京师任殿中侍御史,别后曾托人问候韦应物。次年春天,韦应物写此诗寄赠李儋为答。

    首联叙别,平淡中见真情。从花里相别写起,如今又见花开,即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自然浑成。二联写自己的苦闷孤独。世事难料四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就在韦应物到滁州任职的一年里,长安发生朱泚之乱,称帝号秦。皇帝逃跑在外,关中大乱,民生凋弊。滁州境内也是民不聊生,到处可见流民的身影。正因如此,他才在美好的春光里“春愁黯黯独自眠”的,“独”字暗含着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本因多病想要归隐,但看到贫穷百姓的苦难,又应尽心国家,不能一走了之。进退维谷,很是苦闷,所以盼望友人早日来访。

    本诗之所以光照千古,为后世传诵,关键在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诗人满含深情地披露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封建官吏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正概括出处在专制制度下某些正直官吏的典型心境。范仲淹曾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说得更深刻:“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这些评论都盛赞其同情人民忠于职守的可贵精神。这在封建专制社会中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本诗之可贵正在于斯。

    同题仙游观a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b,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c去,人间亦自有丹丘d。

    

    a仙游观:初唐时著名道士潘师正居逍遥谷,高宗尊异之,诏在其处建道观,又敕于逍遥谷建仙游门。b五城楼:《史记·五帝纪》:“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仙人。”此处代指仙游观。c方外:犹言世外。《庄子》:“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某游方之内者也。‘”d丹丘:《楚辞》:“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注曰:“丹丘,海外神仙地,昼夜长明。”

    

    初次来到仙台,看见这带有神秘色彩的五城楼。风雨凄迷,宿雨已经尽收。远处的山色连着秦川的树木,黄昏时附近响起的砧声报知已到深秋。稀疏的松影落在空空的醮坛边非常寂静,小洞里如春天般细草芳香温暖和深幽。何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什么世外仙境,人世间也自有可人之所,哪里再用他求?

    

    这是一首游览题咏的诗。因游览之地为道观,故诗中也表现出趋静向道之意。

    游览诗描写景物要切地、切时、切人。本诗是与人同游道观时所写,故开篇即用与道教相关的词语与典实。“仙台”、“五城楼”切合题目中的“仙游观”。颔联写观外的景物。上句写所见,用“秦树”点明仙游观的位置,使其移易不到别处去。下句写所闻,点明登观的季节,并用晚景砧声进一步表现“风物凄凄”的情景。颈联描绘观中的寂静和幽深。上句写高处的空坛,突出其静;下句写低处的小洞,突出其幽。用以烘托道士生活的闲适恬静。末句再用“方外”、“丹丘”两个与道教相关的词语收束,表示对道士生活的称羡和向往,也隐含着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之情。

    本诗章法很细密.首联点题总写,颔联写观周围之景色,切地切时,颈联写观内之景,突出静与幽,尾联表羡慕之情,切人。

    皇甫冉

    皇甫冉(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玄宗天宝十五年(756)进士及第。官至右补阙。幼年有文才,受张九龄、萧颖士等奖掖,后与刘长卿、刘方平等友善。五七律风格清远,为时所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计二○三篇。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a龙堆b路几千。家住层城c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d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e,何时反旆勒燕然f。

    

    a马邑:地名。故址在今山西朔县西北。b龙堆:地名。《汉书·西域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在今新疆天山南麓。c层城:一作“秦城”。d机中锦字:用织锦回文诗之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e元戎窦车骑:指东汉窦宪为车骑将军,曾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班师而还。元戎,主帅。f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黄莺啼,燕子叫,好像在向闺中的思妇报告,新的一春又已来到。思妇的丈夫在马邑、龙堆等地征战,山河阻隔,令人心焦。家住在层城邻近汉朝的宫苑,思绪却随着月光向着边地飘。织布机中锦字回文诗倾述着深深的怨恨,楼上的花枝似乎也在嘲笑她孤栖独宿的日子多么难熬。她真想动问一下领兵的统帅,何时才能打败敌人,像车骑将军窦宪那样勒石燕然山后高奏凯歌班师回朝。

    

    这是一首具有反战色彩的征妇怨诗。首联出句写春日的美景,点出题目中的“春”字,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凄婉。对句用马邑、龙堆两地名代指边塞征战之地,用路几千暗点出思字。扣紧题目,就此渲染生发。颔联承前。出句写女子所居之所,对句写思念远人之情。明月一词暗示出是在夜间相思,朦胧的月光又增加凄迷色彩,抒情效果甚好。颈联用织锦回文诗之典暗示出这是位知识女性,知识越多思想感情越丰富,相思亦越苦,怨恨亦越深。此典感情容量很大。楼上花枝笑独眠有些浅露,略有纤巧轻佻之嫌。沈德潜说:“’卢家少妇‘之亚,惟’笑独眠‘句工而近纤,或难与沈诗争席耳。”(《唐诗别裁》卷十四)尾联再次用典,盼望丈夫能早日归来。典故中饱含着对主帅无能,不能早日结束战争的怨愤之情。以问句终篇,尤增深味。全诗紧扣“春思”二字布局谋篇,“一气蝉联而下,新丽自然,可谓情到兼神到矣”(乔亿《大历诗略》卷五)。

    晚次a鄂州b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c,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d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a次:住宿。b鄂州:地名,故址即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地区。c汉阳城:汉水北岸.鄂州之西,即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地区。d三湘:泛指湖南地区。

    

    阴云散去,可以远望汉阳城,但水路尚有一天的里程。乘船的商人们在白日里睡眠,可知风平而浪静,从船夫夜间的谈话里可以感觉到潮水在升腾。我满头衰鬓流落在三湘地区又逢秋季,万里之外归心似箭面对皓月当空。家乡的故宅旧业已随着战乱损失净尽,那能受得了在这水路中又听到战鼓之声?

    

    本诗题下有原注:“至德中作。”“至德”是唐肃宗年号(756-758),可知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表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流离失所的苦恼和忧伤,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

    在解诗之前,需明确一个问题,即本诗的写作背景到底是离乡途中还是返乡途中。前人注释或赏析多解作逃离家乡时的作品。但若以此解诗,多有牴牾,从语气、感情上均解释不通。余以为是离乱中返乡途中所作。或云,至德年间为安史之乱的前期,作者不能返乡。但在至德二年秋季,唐军曾先后收复两京,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安知此时期里作者不曾返乡?为顺畅诗意,笔者即按此解析。

    首联叙事,交代旅行路线。鄂州在今武昌境内,汉阳在汉水之北,在鄂州的西北方向,而作者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永济),犹在汉阳之北。仅从这三地的方位,便可知诗人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的家乡行进。“犹有”二字表现急于归家的心情,与颈联的“归心”一词遥相呼应。颔联写舟中的生活情景与感受。虽为常人常有之情,但作者写得生动逼真,令人叹服,且委婉地传达出诗人的焦躁情绪。正因他心中焦烦难以入睡,才在白天看到商人成眠,在夜里听到船夫的对话。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悲及盼归之切。“三湘”当是诗人离开之处而非欲往之所。“月明”遥应首句的“云开”,可见是眼前之实景。尾联设想回到家乡后的困境,家业已尽而战火未息,未来的生活该怎样度过啊!愁思绵绵,把思多之情与忧国之思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思想意义。

    登柳州a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b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c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d文身e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a柳州:唐州名,故治在今广西柳州市。b:风吹物动貌。c薜荔:一种常绿蔓生植物,常缘壁而生。d百越:一作“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e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有“断发文身”的习俗。

    

    登上柳州高高的城楼,前面是无边无际的旷野大荒。我的愁思就像大海一样宽,像长空一样长,无穷无尽,迷迷茫茫。狂风胡乱地吹拂着水中的荷花,密密的雨丝斜着浸湿长满薜荔的古墙。山岭上的树木重重叠叠,遮住我眺望远方朋友的视线;江流曲曲弯弯,好像是我忧思百结的寸寸柔肠。我们几个人都被发配到这荒蛮的穷乡僻壤,偏偏又都不通音讯,各自孤苦伶仃地独处一方。

    

    这是一首在特殊情境中写成的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是首情景交融的名篇。唐顺宗时,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革新派人物被残酷镇压,领袖人物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柳宗元等八名年轻有为的骨干人物皆被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五人奉诏进京,将受重用。但朝廷又变卦,把他们再次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任刺史。这五州均在岭南,十分落后。柳宗元心情郁闷,刚到柳州时便写了这首诗。

    开篇从登楼所见的景色写起,视野开阔。“愁思”二字统摄全篇。茫茫的愁思与大荒的景色相互生发,境界阔大。颔联写所见近景,刻画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用的是赋笔。但仔细体味,又有比兴的意义。芙蓉、薜荔可象征人格的高洁芳馨,屈原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用过这两个词。风雨很明显是比喻那些当政弄权的小人。“惊”、“斜”二字表现出诗人对政治形势莫测的恐惧心理。颈联写远景,一仰观,一俯视,以景出情。从字面看,两句诗铢两悉称,可属“工对”。但从意义上看,前实后虚,前因后果,因望不见而更增愁思,又有流水对的优点。尾联用音书阻隔进一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边用“共来百越文身地”一句作垫,使孤独忧伤之情更加深重,具有撼人心灵的艺术效果。抒情强烈而又不露筋骨,有含蓄蕴藉之致。

    西塞山a怀古

    刘禹锡

    王濬b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c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d出石头e。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a西塞山:六朝时长江水道著名军事要塞,在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一名道士洑矶。b王濬:晋益州刺史。奉命伐吴,造大船,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c金陵王气: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气”,国亡气收。d降幡:投降时打的白旗。e石头:即石头城。王濬伐吴,攻下石头城。吴主孙皓亲到营门投降。

    

    西晋的王濬驾着高大的战船顺流东下离开益州,金陵上空的帝王之气黯然而收。几千尺长的拦江铁锁,被长长的火炬烧熔沉落江底,一片投降的白幡摇摇晃晃走下石头城的城楼。人世间有多少令人伤感的往事,只有西塞山的地形依旧枕着长江的滚滚寒流。如今是四海升平天下一统,而那些早巳废弃的古时的营垒依然存在,满是芦荻在西风中摇摆,正是衰飒的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