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39章 五言律诗(10)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a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b,从今又几年。

    

    a天畔:天边、天涯。时作者贬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b长沙傅:指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曾为执政大臣所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此处是作者自喻。

    

    人们在欢天喜地庆祝新年,思念故乡的忧伤占据了我的心田。一个人在天涯海角孤孤单单,我伤心得泪下潸潸。已经到了老年,依然寄人篱下真是难堪。春天归来,我却无法返回家园。早早晚晚与山岭上的猿猴为伴,只能看见江边杨柳笼罩着的风烟。真像当年被贬谪的贾谊,从今后不知又是几年?

    

    一般认为刘长卿出生在公元714年,比杜甫仅小两岁,但由于成名和步入仕途较晚,故一直被目为中唐诗人。他及第可能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乾元元年(759)暂摄海盐(今属浙江)令。不久,被罢免并身陷囹圄,后被贬为南巴尉。他的罪是由于“刚而犯上”,是无辜的,对于这次贬谪,他感到无限悲愤和委屈。此诗即被贬南巴时所作。

    本诗表现独处异地而又逢佳节时的悲慨。被贬远方,背井离乡,又逢新年,几重悲苦聚集心头,诗人难以忍受,故开篇即抒悲慨。“独潸然”三字笼罩全篇。颔联构思巧妙,句意从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两句中化出,但意义上增进一层,由单纯的思归而增加官居人下的悲愤,更增凄楚之感。此联诗虽然工巧,但有斧凿痕迹伤于自然。沈德潜评此联说:“巧句。别于盛唐,正在此种。”(《唐诗别裁集》卷十一)颈联以景托情,写生活现状的孤独与悲苦,旦暮猿啼的凄凉,风烟江柳的迷茫,都融入了诗人的感情。尾联用典,委婉表达被贬无期,返乡无望的哀伤,回应首句的“独潸然”,使全诗弥漫着感伤的情味。因是真情的流露,故艺术感染力很强。

    钱起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玄宗天宝十载(751)进士及第(一说九年)。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与隐居王维酬唱,得王维赞许。诗才清逸,为“大历十才子”之首,多献酬之作,长于饯送,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与郎士元齐名。有关山林篇什,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有《钱考功集》。

    送僧归日本

    钱起

    上国a随缘b住,来途c若梦行。浮天d沧海远,去世e法舟f轻。水月g通禅寂h,鱼龙听梵声i。惟怜一灯j影,万里眼中明。

    

    a上国:指中国。b随缘:佛家语,身心受外界事物之感触称作缘。应缘而起之动作叫随缘。有顺应自然之意。c来途:指僧人从日本来中国。d浮天:谓从沧海远处而来,如从天边而来。e去世:谓离开尘世生活。去,离开。f法舟:喻僧人出家,如上佛法之舟。g水月:喻世事空幻,如水中之月那样不真实。佛教徒常以此为喻。h禅寂:一作“禅观”。佛教徒坐禅以息万虑,排除一切杂念的精神状态。i梵声:谓诵佛之声。梵,洁净之意。佛教以清净为主,故凡与佛相关者,皆可称梵。j一灯:喻佛理。《维摩经》有法门名无尽灯,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您从日本来到大唐帝国,完全都是顺天随缘而行。来时经过茫茫大海,途中迷迷蒙蒙,仿佛在梦境。船漂浮在广阔的海面如同远在天边,遁入空门离开尘世的拖累,您会感到法舟轻盈。水中之月与禅定的妙境很是相通,海中的鱼龙仿佛也在倾听您的诵佛之声。我只可怜您归途中寂寥无伴,只有一灯孤影,陪伴您的万里航程,在您的眼前闪烁着光明。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日本僧人,具有特殊性,故诗之写法也很特别。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份,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含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

    本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份。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也设想其归国途中海路的遥远与险恶以寓别情,可谓同一机杼。

    谷口a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b。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僮扫萝c径,昨与故人期。

    

    a谷口:地名,在今陕西泾县西北。b薜帷:薜荔成片生长,爬挂墙壁上,状如帷。c萝:地衣类植物。

    

    茅草与杂木郁郁葱葱,沿着泉水蜿蜒在沟壑之中。翠色的薜荔爬满书斋旁边的墙垣,雨后新晴,雾气萦绕着书房升腾。雨后的秋竹清新若洗,夕阳满山最令人动情。悠闲的白鹭早早就开始栖息,秋季的花儿很晚才开始飘零。家中的僮仆开始清扫斋前的小路,我昨日已与老朋友约定,今日要到这书斋里来赏景品茗。

    

    本诗写邀友小叙,等待盼望朋友时的心情,风情旖旎,别具一格。

    首联写书斋周围的环境,先从远景写起。“带”字用得很精练。“云霞”暗应下句的“新雨”。“生薜帷”是想象之词,气韵生动,意境很美。“薜帷”易使人联想到美人之帷幕,而缭绕着的云霞不又仿佛是从美人帷幕中飘出的缕缕香雾吗?“生”字何其妙也!细思自可悟得。颔联上句写近景,“新雨”点明气候特点。下句宕开,写远景,点明时间是在黄昏。颈联用工笔法精雕细刻。“闲鹭”烘托自己的心闲,“秋花”点明季节。至此,描写景物的主要因素即时间、季节、气候皆备,景物描写已相当充分。这是一个秋日雨后的黄昏,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为篇末待友盼友的感情抒发做好了铺垫。尾联点题。“家僮扫萝径”,尚引而不发,故意制造个小悬念。最后一句才揭出主旨,“昨与故人期”,轻轻一点即终篇。读到此句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是作者昨天即邀好了故人,他是事先到这里来等待的。

    小诗构思很妙。前六句皆写景,着重渲染气氛,并一句句暗逗出气候、时间、季节,笔法缜密,表现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美”已俱,只欠共赏之人。尾句点题,盼望友人应约前来共赏美景,水到渠成,并在感情上倒贯全篇,使前面的景语都成了情语。

    赋得a暮雨送李曹b

    韦应物

    楚江c微雨里,建业d暮钟时。漠漠帆来重e,冥冥鸟去迟。海门f深不见,浦树远含滋g。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h。

    

    a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多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与咏物诗的“咏”字略同。b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c楚江:长江濡须口以上至三峡,都是楚地,古称“楚江”。d建业:三国吴国首都,即今江苏南京市。e帆来重:船帆因被雨沾湿而显得沉重。f海门:长江入海处。g远含滋:远远看去含着水气。h散丝:晋张协《杂诗》:“密雨如散丝。”这里用“散丝”代指细雨。

    

    楚地的江面上,细雨蒙蒙。金陵古都,傍晚时荡漾着阵阵钟声。江面上,被雨淋湿的船帆显得很是沉重,雨中的鸟儿在昏暗中飞得缓慢低平。长江的入海口遥远幽深而无法望见,远处江边的树木淋着暮雨水气蒸腾。看着朋友缓缓远去的帆影,我的情意绵绵悠长,泪水和雨丝融会在一起蒙蒙眬眬。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生平及与韦应物的关系均难确考,但从诗的内容来看,二人的交情似乎很深。题目中有“赋得”二字,想必作此诗者不只韦应物一人。既有“赋得”二字,就要受题目的限制,即必须就题发挥,应景抒情。题目中的关键三字是“暮雨送”,“暮雨”为景,“送”为情。只要把这三字表现充分,便可谓是好诗。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出句点“雨”,对句点“暮”,互文见义,直切诗题。“微雨里”表明诗人伫立江边,既写出雨丝缠身,冒雨送友的深情,又描绘出一幅烟雨迷蒙笼天罩地的灰暗调的画面,为全诗涂上一层暗淡的底色。中间两联具体描写“暮雨”的景色,甚见功力。前联写雨湿而万物显得重而滞的情形。“重”、“迟”二字生动传神,非在微雨之中难见此景。此二句描写动态,侧重寥廓旷远的一面。“海口”二句描写静态,侧重昏暗深邃的一面。两联诗动静相间,富有立体感,共同构成一种空旷深邃迷茫的境界,衬托出心境的迷茫,为尾联的抒情渲染了气氛。尾联直抒胸臆,篇末点题。并用“散丝”代指细雨,再用细雨比喻泪水,是双重比喻,回应首句的“微雨”,使全篇笼罩在灰暗细雨的氛围中,与送别的心情相一致,非常精到地表现了“暮雨送”三字的意蕴,可见作者的匠心之运。

    韩翃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因《寒食》诗见赏于德宗。其与柳氏之爱情故事盛传一时,许尧佐撰为传奇故事《柳氏传》。因久在军幕,其诗多为送别酬唱之作,诗风富丽华美。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酬a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长簟b迎风早,空城淡月华。星河c秋一雁,砧杵d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a酬:指回答唱和。得到他人作品,按原题或原意作诗相答。本诗是得到友人程延《秋夜即事》诗后的和诗。b长簟:高竹。簟,本义是竹席,此处指竹。c星河:即银河。d砧杵:捶衣物的用具。砧,垫在下面用的方形扁石。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一对,用来捶衣,俗称棒槌。

    

    高高的丛竹似乎最早得到秋风,在夜色中轻轻摇动;城中空空荡荡,月光暗淡而朦胧。星光闪烁银河高远,空中有一只孤雁的身影,夜幕中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砧杵之声。时间看来已经很晚,我早已产生要卧床休息之心。但因吟咏您的美好诗句,不知不觉已经拂晓,窗外已传来乌鸦的鸣叫声。

    

    据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和诗。原诗是《秋夜即事》,故本诗也从秋夜写起。

    首联写秋夜中的风声与月光。本是风吹竹动,却偏说竹子“迎风早”,增加了情趣。颔联对仗工整巧妙,上句写形,是视觉形象,以孤雁衬夜空之寂寥,烘托人的孤独感。下句写声音,是听觉形象,大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意境,取景典型,境界阔大。颈联写深夜欲卧,既切诗题中之“秋夜”,又为尾联蓄势做铺垫。最后两句点题,深夜不寐的原因是“吟秀句”,竟“不觉已鸣鸦”,夸赞友人诗句的艺术精髓,切合题中的“酬”字,非常得体。

    本诗章法很妙,前四句写秋夜之景,有声有色,景中含情。“尤以颔联属对,秀逸自然,真不愧为一种’秀句‘”(喻守真语)。后四句叙事,意在称颂友人诗作之秀美,并以“鸣鸦”回应上文的“夜”字,使全篇之景语皆有着落,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刘眘虚

    刘眘虚(生卒年不详),眘一作“慎”。字全乙,一说字挺卿。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及第。少时即善作文,为人淡于名利。其诗今存十五首,大多为五言,多写自然景物。殷璠评其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河岳英灵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阙题a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a阙题:“阙”同“缺”,本诗当有题目,不知何故失落。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录有此诗,未录诗题,后人遂以“阙题”命之。

    

    已爬上半山腰,白云在脚下荡漾,才来到通往别墅的路上。路旁有一道曲折的溪水,两侧到处是草碧花香。溪水有多长,春色就有多长。偶尔有落花随着流水而下,带来淡淡的缕缕清香。来到别墅门前,才发现山门正朝着山路开放。进入到别墅的院子里,在绿柳掩映的深处才是主人的读书堂。尽管是晴空万里的白昼,这里也十分幽静高雅,清幽的水塘反射的亮光,映照着淡雅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