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字体: 16 + -

第38章 不吼不叫,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3)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还趁热打铁地聊起了篮球,说一个再棒的球员,如果没有人传球给他,也不能取胜。如果每个人都想当英雄,没有团队意识,那就绝没有球队的胜利。郑爽听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合作是一种孩子在未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学会合作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无穷益处。欧洲着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多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合作意识。

    让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

    一位老师在讲授《竞争与合作》一课时,让孩子们做了一个游戏。老师在讲台上放了三个啤酒瓶,每个酒瓶里面放入两个比瓶口略小的玻璃球,这两个玻璃球都是用绳子拴住的。然后,老师请了六位同学进行游戏。六位同学分成三组,每两人为一组。他们每人抓住一条绳子,当老师喊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必须在三秒钟内以最快的速度将玻璃球拉出来。老师刚喊“开始”,三组同学都行动起来。但是,三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第一组的两个同学都想自己先拉出玻璃球,两人都拼命拉绳子,结果,绳子被拉断了,两个玻璃球还是留在酒瓶中。第二组的两个同学也想自己先拉出玻璃球,但是,他们不如第一组的同学那样使劲,结果,两人没有把玻璃球拉出来,却把酒瓶子拉起来了。第三组同学在规定的三秒钟内,一前一后地把两个玻璃球拉出了酒瓶。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我考虑到玻璃球的直径比瓶口只小一点点,如果两人同时拉起,必然会卡在瓶口而无法出来。所以我想让他先把玻璃球拉出来,然后我也就可以顺利地把玻璃球拉出来了。”这位同学深深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让孩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孩子养成一种协商合作的行为。家长必须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是平等的,遇到矛盾或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解决它、战胜它。

    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

    只有能够真诚地欣赏他人的长处,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别人。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任何人都要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当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时,他的心态就比较平和,不会刻意地挑别人的毛病,也不会拒不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父母可以通过故事并结合自己地言行让孩子逐渐地明白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比如一本好的书就是由作者、画家和设计师通过合作之后的结晶。让孩子明白,不要妒忌或是轻视别人的长处,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而是善于彼此的长处互相利用,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双赢。

    父母要发扬榜样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善于与人合作,那么孩子就能够从父母的为人处事中学到与人相处的技能。如,妈妈烧饭做菜,爸爸在旁帮着洗菜、拣菜;家里搞卫生妈妈拖地,爸爸在旁帮着整理;同事忙,孩子没人照看,帮同事带孩子……这些生动而又直观的形象“教材”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移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与人合作时,自觉地把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的榜样。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简单地说,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

    创造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关键就看他的创造力如何。

    1994年,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你或许就会有一些启示。

    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他常一个人在家玩耍。有一次,他看见一只台灯,觉得很好玩:为什么按一下就会亮?想拆开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就趁妈妈不在时,偷偷地拿到墙角边拆了起来。妈妈回来后,看到被孩子已拆得乱七八糟的台灯,十分生气,将小男孩狠狠地打了一顿。

    在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时有发生。父母心疼物品被孩子损坏这是正常心理,但这“打了一顿”所造成的后果是从此禁锢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这代价太大了!

    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压制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外的教育方式。

    在美国的小学课堂里,正在上一节课《蚯蚓》,老师拿来一盆蚯蚓,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蚯蚓,请同学们自己上来,每人拿一条蚯蚓。”

    同学们都用一张纸,想把蚯蚓托回去,但是,不听话的蚯蚓纷纷从孩子的手中逃脱,有的爬到墙角,有的溜到椅子下面。于是课室里来了个“全场大搜捕。”

    这么乱,怎么上课?可是老师并不认为这样不好,他说:“如果上的是关于蚯蚓的课,同学们连捉蚯蚓都没有学会,那怎么能说是成功的课呢?”

    过了一会,同学们终于把蚯蚓都抓了回来,老师请他们研究一下蚯蚓,然后说出自己研究的结果。

    一个小孩站起来说,“它没有腿,可是会爬。”老师说:“对!”

    另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对,你说得更准确。”

    又有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蚯蚓是由许多环组成的。”

    老师说:“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又有一个说,“老师,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发现它是咸的。”

    老师高兴地说:“你很勇敢,亲自尝了尝,我不如你。”

    又有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我把蚯蚓拴在绳子上,然后吞了下去,之后再把它拉了出来,发现它还是活的,说明它的生命力非常强。”

    这时老师非常惊奇而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你这么小小的年纪,就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真为你感到骄傲。”

    孩子的独创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老师对他的赞赏,又将对他是多么大的支持!

    瑞士着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往往比成人的思维更丰富更大胆,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具有创造力的思维加以保护、鼓励和推动,使孩子摆脱千篇一律的平庸,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创造力是孩子智慧的源泉,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是将来孩子卓越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始于幼儿时代。每个幼儿都具有潜在的或正在萌发的创造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是每一个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门径,好奇、好问、探究、发现、创造往往都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发明和创作并不是事先预料到的,往往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经过创新性思维得出来的。

    爱迪生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他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母亲的正确认识和引导。

    爱迪生从小是一个喜欢提问题的孩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有一次,母亲正在厨房忙着做饭,爱迪生急匆匆地跑来说:“妈妈,家里的母鸡为什么把鸡蛋放在屁股下面坐着啊?”母亲放下手中的活,笑着对他说:“傻孩子,它那是在孵小鸡呢!把蛋放在屁股下暖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小爱迪生听了,觉得真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只要蛋在屁股底下暖热后,小鸡就能出来?”“对啊,就是这样!”母亲微笑着点头。等到饭做好了,母亲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于是到处寻找,最后在库房里发现了他。原来爱迪生正学着母鸡的架势,把好多鸡蛋放在屁股底下蹲着呢。母亲很奇怪了,问道:“孩子,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啊!”看着儿子一本正经的样子,母亲乐了。

    在学校,爱迪生总是向老师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例如,“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太阳为什么在白天出来?”“月亮怎么会发光?”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实则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经常被他问得张口结舌,对他提出的问题很反感,并把他列为班里最差的学生,甚至说他脑子有问题。而对于爱迪生问的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只有母亲愿意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后来,由于爱迪生的考试成绩总是倒数第一,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迫退学回家。从此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了儿子的家庭教师。

    母亲知道儿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她总是尽可能地回答,即使回答不出来,也想办法找到答案再告诉孩子。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仅上过三个月的学,却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