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字体: 16 + -

第34章 不吼不叫,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3)

    大概在老人敲打了40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人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那间会场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和尚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吊球在老和尚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和尚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和尚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韧劲,他永远都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常言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贵在坚持。坚持,是一个人意志的展现;坚持是一种品质,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勇气,是获得成功的一种方式。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念书缺乏耐心,常常逃学。有一天,他来到一座高山脚下,见一位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棒。李白很疑惑,就上前追问。老太太告诉他要磨出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不已,铁棒如何磨成针呢?老太太说:只要有恒心,不怕不成功。李白深受启发,自此他发愤读书,毫不懈怠,终于成为一代“诗仙”。

    持之以恒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的确,坚持就是胜利,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做事没有恒心,缺乏持久性,常常半途而废。例如,原本计划在每天早上跑步半个小时,刚开始还能坚持,等到再过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在课堂上听课,只能在前二十分钟专心,后二十分钟就无法继续坚持;在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时,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最初几天还能完全按照计划学习,到后来却渐渐松懈,最后甚至完全舍弃了原定的学习计划。写作文的时候,通常前几段文字书写得非常工整,到后面就渐渐变得潦草凌乱,以致成了无人能识的“天书”……缺乏坚持性是很多孩子的同病,这不得不引起家长的重视。毋庸置疑,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应该从小做起。

    培养孩子的持之以恒的韧性,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响。拥有良好坚持性的孩子更容易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有毅力、有恒心、自信、乐观、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坚持力进行训练,当然也需要父母的坚持力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坚持力。

    让孩子懂得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父母应经常告诉孩子,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能成功。对孩子坚持做事的习惯,家长应给予及时鼓励,要求并督促孩子将每一件事情做完。锻炼孩子的意志,家长要有决心和恒心,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为孩子做出表率

    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想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韧劲,那么“上梁必须正”,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圆满地完成,做孩子的表率。很难想象,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会培养出一个有恒心的孩子。孩子养不成坚持的习惯,多数是因为家长做事也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想孩子学会坚持,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坚持性。父母做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做事的态度。如果父母今天要求孩子学习绘画半个小时,明天自己忘了没有要求孩子练习绘画,后天又有什么事给耽误了而不管孩子当天有没有练习,这样培养孩子的毅力就变成一句空话。

    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要符合孩子的能力

    目标是某一行动要达到的某种意想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制约着行为的方向。一个人只有主动、自觉地去实现既定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才体现出他的恒心。对孩子们而言,只有具体的、可行的目标,才有可能促使他去实现这一目标。

    儿童教育家曾经有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假定要求孩子到果园里摘取长在高不可及的树枝上的苹果,孩子会望树兴叹,随后失去信心,放弃摘苹果的欲望;如果让孩子摘那些伸手可及的苹果,孩子很快就会厌倦摘苹果的活动;但是,如果让孩子去摘那些需要稍微跳一跳才可以够着的苹果,孩子会从摘苹果的活动中获得很多乐趣,并且将摘苹果的游戏不断地进行下去。

    可见,给孩子定制目标应该恰当好处,既不能定得太低,也不能定得太高——太低,孩子会失去兴趣;太高,孩子则因难以实现而选择放弃。因此,确定的目标必须与孩子的年龄、经验、能力水平相适应,是孩子在经过自身的努力后能够实现的,唯有如此,才能激励孩子去进取,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韧性。

    训练孩子的意志力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人问一位智者:“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保留下花生仁。“那你搓搓它。”智者说。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再用手捏它。”智者说。那人用力捏着,没能将它毁坏。“虽然屡遭挫折,却拥有一颗坚强意志的心,这就能成功。”智者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是人们做事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孩子缺乏意志力,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与包办下,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及抵抗挫折的耐力,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有一年,日本松下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打算招聘一批销售人员。为了挑选优秀的人才,考试将分为两个部分——笔试与面试。来面试报考的人有几百名,但录取的名额却只有10人,经过一个星期的繁忙招考,最后通过电子计算机计分,选出了10名佼佼者。

    在面试时,有一位名叫神田三郎应征者给松下幸之助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当松下幸之助将录取者一个个过目时,他却发现,成绩特别出色的神田三郎没有在10人之列。他感到很奇怪,当即叫人复查考试分数统计情况。经过复查,发现神田三郎综合成绩名列第二名,只因电子计算机出了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导致神田三郎落选。松下幸之助立即吩咐纠正错误,给神田三郎发录用通知书。

    第二天,给神田发通知书的助手向松下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神田三郎因没有被录用而跳楼自杀了,录用通知书到时,人已死。

    闻言,松下幸之助沉默了好长时间。助手在一旁自言自语说:“真是可惜了,这么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我们没有录取他。”

    松下幸之助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坚强的意志是人心理的支柱,是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把利剑。对于一个人来讲,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成了一具无生命的躯壳,一个临死的灵魂。有了坚定的意志力,就能够坚定不移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韧的意志力是孩子取得成功必备的心理品质,它也是保证和维持孩子奋斗的内在心理力量。俗话说,志不坚者智不达,一个没有坚韧意志力的孩子,即使拥有过人的才华也难以取得成就。

    德国心理学家对5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研究,根据他们的成就大小,把他们分为“有成就组”和“无成就组”进行对比,发现这两组人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意志品质方面。那些获得较大成就的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忘我的献身精神,为了达到奋斗目标,虽经多次挫折仍不动摇。而“无成就组”的人,则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只有消极地等待良机。心理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人们事业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人的智力水平和客观条件,而取决于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意志比天资聪颖更为重要。

    意志力是影响孩子日后成功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轻视对其意志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孩子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或挫折时,才能坦然面对。

    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

    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李潇是个三年级的男孩,他也像同龄的孩子一样做事情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有一次,妈妈利用周末带儿子一起收拾屋子。李潇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却怎么也擦不干净玻璃,他有些气馁了。尤其是当他发现自己擦一块玻璃居然花了五分钟还没擦干净、而家里又有这么多扇窗户时他彻底失去信心了。于是,他把抹布扔在一边,一屁股坐在地上叹起气来。妈妈看到孩子的表现便告诉他:“你刚学擦玻璃,擦不干净很正常。你只需要把你正在擦的这块擦好就是成功了呀。不要急于求成,等你熟练以后速度也就上去了。你如果就这样放弃,可是连一块也擦不干净了啊。”

    在妈妈的鼓励和教导下,李潇拿起抹布,重新开始擦玻璃。

    家长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小事有计划地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力。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经常在小事上注意锻炼,才能在大事上经得起困难的考验。

    制定奋斗目标

    目标,是人行为做事的方向,让孩子朝着目标去努力,是锻炼意志力的起点。父母可帮孩子制定近期和长远的奋斗目标。孩子心中有了目标,有了实际性的“任务”,他就会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去努力。这种目标激励法会让孩子为了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提高孩子的意志力。

    做孩子的表率

    父母如果意志坚强,做事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力,那么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意志品质。反之,父母做事拖拖拉拉,遇着困难绕道走,工作、生活缺乏勤奋精神,那么他们的孩子决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有一位市级劳模,她虽然只有初中文化,音乐知识贫乏,却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引领,促使女儿考进知名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并多次在全国钢琴比赛中获奖。十年来,她带着孩子风里来、雨里去,上天津、跑北京,求名师、赶考场,正是她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成就了孩子的学业。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体现出坚强的意志力。

    每个孩子都应学会保护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在山里野餐的小孩子迷路,在潮湿饥饿中度过了恐怖的一夜,他们无望地失声痛哭,“人们永远也找不到我们了”一个孩子绝望地哭泣着说,“我们会死在这儿。”然而,11岁的杰克站了出来,“我不想死!”他坚定地说,“我爸爸说过,只要沿着小溪走,小溪会把我们带到一条较大的小河,最终你一定会遇到一个小市镇。我就打算沿着小溪走,你们可以跟着我走。”结果,孩子们在杰克的带领下,顺利地走出山里。

    故事中的杰克是一个很有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而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得益于其父的后天的教育。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孩子的生存教育,从孩子懂事起,就教育他们如何学会生存和自立,并知道什么情况下怎样保护自己等。

    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生存教育的一个主题,是适应社会,做一个现代人所具备的素质之一。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时刻牵动着父母的心。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个小女孩,因为父母有急事回不了家,她不知所措地在门外一直等待。幸好隔壁邻居发现她,并把她领回家中,才不致在外面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