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字体: 16 + -

第3章 不吼不叫,做最优秀的父母(2)

    曾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经常抱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的管教更是置若罔闻。原来,男孩的母亲爱唠叨,父亲则脾气暴躁,教育方法简单,只要听说儿子表现不好,动辄就打骂,所以他特别害怕老师向他父母“告状”,更恨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地谩骂和殴打。他曾非常苦恼地告诉说:“我也不想让我的父母伤心,但一想到他们的做法,我就来气,真恨不得永远不进这个家门!”

    看来,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家教方式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使双方的矛盾激化。孩子遭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暴力倾向。

    李明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闯祸。他爸爸脾气特别暴躁,每当李明不听话时,他总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急了抓起身边的东西就打。最初李明还会和爸爸辩解,可不但不会平息爸爸的怒火,还往往会招致又一轮的打骂。渐渐地,李明已经习惯了爸爸的教育方式了,并且无形中李明也学会了用打骂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这天,老师因为他和同学吵架批评了他,他的暴躁脾气当场就上来了,他冲老师嚷嚷开了,让老师很没面子。下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里谈话,他却说他爸爸平时就是这样对他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陷入了“暴力误区”。他们期望用强势的武力和口吻来指引孩子们的成长,结果适得其反——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更具叛逆性,要么具有暴力倾向。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孩子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一位经商的父亲平时工作缠身,无时间教育孩子,孩子平时迟到旷课,打电子游戏、进网吧上网,上学时背上书包到教室转一圈,然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放学后背上书包回家,父亲一点儿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日复一日,孩子旷课累计超过了一定节数,学校要进行处分,叫来了父亲,父亲大吃一惊。回到家对孩子使用“家法”,打得孩子低了头,认了罪。表面上看这场风波平息了,孩子也不敢旷课了。可孩子的思想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到校后的几周内,连续参与五起打架事件。孩子害怕学校处分,更害怕家长的斥责、毒打,偷偷离家出走……

    打骂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位用武力征服孩子的家长,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其实,不打骂孩子一样可以教出优秀的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这个教育理念,把孩子当朋友,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所以,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才,现代父母必须拒绝打骂孩子,改变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一片快乐的天空。

    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

    有一个小孩早上上学总迟到,老师为此找其母亲谈话。母亲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她问儿子:“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第二天一早,母亲跟儿子一起去了河边看日出,面对眼前的景色,她感慨万分:“真是太美了,儿子,你真棒!”这一天,儿子没有迟到。放学回家,儿子发现书桌上放着一块精致的手表,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因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和学习的机会,你说是吗?爱你的妈妈!”

    父母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以理服人,给孩子讲道理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道理,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果采用打骂的方式,不仅会缺乏教育效果,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紧张或产生隔阂。

    有一次,亮亮去一个同学家玩。回家后,他将同学的一个玩具偷偷地带回了家,被妈妈发现后,他很紧张。

    妈妈没有直接批评亮亮,而是平静地问她:“如果你的同学拿了你的玩具,又不告诉你,你会不会着急呀?”亮亮点点头。妈妈接着说:“你的同学现在肯定在找玩具,你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过几天就把玩具送还给他,好不好?”亮亮愉快地打了电话,还和同学约好了下周日去还玩具。

    父母要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与孩子沟通,做到以理服人,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将道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更信服。

    别把孩子当成你的“出气筒”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已为人父、为人母的成年人有许多的烦恼无处发泄,这时最亲密的人,尤其是弱小而又缺乏反抗力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不理智父母的“出气筒”。作为‘出气筒’的孩子往往很无辜,他们也许没做错什么,只是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就受到父母的打骂。

    有一位母亲下班回到家后,一脸怒气,因为她在单位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此刻正躺在床上闹心呢!可她的女儿却不知道妈妈不开心,仍然像往常一样拉着妈妈手,眉飞色舞地说着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情。

    “妈妈,告诉你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同桌今天上课吃东西了,还拿课本挡住了嘴巴,可是,他仍然没有逃过老师的‘法眼’,被抓个正着……”壮壮在妈妈面前手舞足蹈地说着。

    “哦?是吗?”妈妈在一旁没精打采地回答道。

    “对呀?你猜猜他是怎么被老师发现的呢?”女儿扯着妈妈的手,故意卖关子。

    妈妈瞅了她一眼,没有理她。女儿开始撒起娇来了:“妈妈,我在问你问题呢,你快猜猜好不好?”女儿不停地拉着妈妈的衣襟央求着。

    妈妈显着有些不耐烦了,说:“我怎么知道?你快一边玩去吧!”

    女儿并没有注意到妈妈神情的改变,还是在那一个劲地往下说:“你猜猜……你不会连这点小问题也猜不到吧?你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妈妈呀……”女儿边笑边推着妈妈的肩膀。

    妈妈此时发怒了,说:“你这孩子,没看见我正烦着吗?别烦我,去!去一边做作业去!再在我身边啰嗦小心我揍你……”

    女儿被妈妈的吼声吓了一跳,撇着嘴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不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些父母往往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迁怒于孩子,对他们大呼小叫甚至拳脚相向,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将自己的满腔怒火胡乱发泄。事后,父母的气是消了,殊不知却对孩子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身心伤害。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及心理都非常的脆弱,反抗的力度也不够,正是需要父母与社会保护和正确教育的年纪。父母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就拿孩子出气,只能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尽管压力需要一个宣泄的渠道,但是,孩子绝对不是我们压力宣泄的渠道。

    父母迁怒于孩子,起因往往是些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这样一来,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再加上与平时父母的百般疼爱落差太大,委屈感就会倍增,长此以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

    在生活中,父母遇到不顺心的事拿孩子当“出气筒”,屡见不鲜。有时,夫妻之间吵架,父母就会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很多时候都在状况外,根本不明白父母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爸爸或妈妈到底遇到了什么样有问题。

    小鑫是一个15岁的孩子,自从7岁起,从来不叫任何人。就是他爸爸妈妈,也从来没叫过一句!

    原来,在小鑫7岁那年,小鑫的爸爸妈妈吵架怄气,这时乖巧聪明的小鑫看爸爸妈妈不高兴了,甜甜地叫着“爸爸妈妈”,想转移父母的不快。可是小鑫的爸爸妈妈并没有理睬小堂,妈妈反而一把将小鑫推到了地上,还没好气地吼道:“你给我滚一边去!关你屁事!滚……”无辜无助小鑫悄悄地抹着泪走了……从此以后,小鑫变成了一个冷漠的孩子,他的妈妈搅尽了脑汁,可是对小鑫依然没有什么效果,小鑫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失去了昔日的撒娇嬉笑,再也看不到那甜甜的微笑,更不用说和父母谈心了。

    可见,父母拿孩子当“出气筒”,是不尊重孩子自尊和人格的行为,天长日久会对他们造成心理阴影和性格变异。孩子受到的伤害是巨大的,很有可能会终身受影响,因为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那些特别快乐和特别难过的记忆会一直保留在内心深处,并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更不能将对对方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

    总之,作为父母,请别把孩子当成你的“出气筒”。无论你在生活中受了怎样的挫折痛苦,不要把那份痛苦转嫁给你的孩子,那样不仅仅是对他们不公平,还会在他们长长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一道浓浓的阴影。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如果将不良情绪传给了孩子,教育结果可以说等于0。

    孩子不是父母的出气筒,发泄对象,父母情绪不好的时候,最好想办法冷静下来,不要跟孩子面对面,因为心情不好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对着孩子胡乱发脾气。

    这个月,王女士又被老板无故克扣工资。她心里一肚子气,一直憋到了家里。

    刚进家门,王女士就看见女儿将一本自己喜欢的时装杂志给弄破了。内心的火气,一下子被孩子点燃了。王女士照着孩子的屁股就是几下,直至将手打麻了,还不解恨。女儿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边哭边说:“你是坏妈妈,我不喜欢你。”

    那晚,丈夫和王女士谈心:“你这是怎么了,不就是工资少拿了点,至于把火气发在孩子身上吗?她又不是你的出气筒,你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她也是个人啊,也需要别人尊重她。”

    一番话,说得王女士无地自容。在那之后,王女士改变了许多,她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因自身的原因,而迁怒于孩子。有时,遇上烦心的事情,王女士也能够平心静气地去面对。

    成功学常说:“掌控情绪,才能掌控未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把精力用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上,我们才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不要把坏情绪带回家

    李女士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一天下午,李女士和客户发生了争执,面对盛气凌人的客户,她实在忍不住与对方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吵起来。回家后,她尽量克制自己,希望不要将这种不良情绪带给儿子和老公,在公司发生的事情她只字未提,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还是将她的火气“点”了起来。吃晚饭时,老公埋怨菜咸,吃完饭碗也不洗就和儿子玩跳棋。在她收拾完家务后,家里的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到了睡觉时间儿子怎么也不愿意去睡,她叫了很多次,儿子像没有听到一样,就是不去睡觉……李女士当时再也忍不住了,想到自己在外面受那么多气都是为了这个家,可儿子一点都不体贴自己,竟然这么不听话,拿着衣架,对着儿子屁股就使劲打了起来,儿子没有见过妈妈发这么大的火,吓得大哭。平静下来后,想到儿子哭得那么伤心,李女士非常难过,因为自己心里不舒服,却将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到家人。

    可见,父母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要把家庭以外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中来,因为消极的情绪不仅会传染,也会在有意无意中转嫁他人,最典型的就是迁怒孩子。父母作为成年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将遇到的麻烦妥善地处理解决,而不是在家里逞威风,把气撒在子女头上。

    一个农场主,雇了一个水管工来安装农舍的水管。水管工的运气很糟,头一天,先是因为车子的轮胎爆裂,耽误了一个小时。再就是电钻坏了。最后呢,开来的那辆载重一吨的老爷车趴了窝。他收工后,雇主开车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门前,水管工邀请雇主进去坐坐。在门口,满脸晦气的水暖工没有马上进去,沉默了一阵子,再伸出双手,抚摸门旁一棵小树的枝桠。待到门打开,水管工笑逐颜开,和两个孩子紧紧拥抱,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响亮的吻。在家里,水管工喜气洋洋地招待这位新朋友。雇主离开时,水管工陪他向车子走去。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水管工爽快的回答:“有,这是我的烦恼树,我到外头工作,磕磕碰碰,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这里头有太太和孩子嘛。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老天爷管着,明天出门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生活中的确有苦恼,但我们却不能把苦恼全部转移到家人的身上。当你工作了一天,打开家门的时候,就应该把工作中的不快乐拒之门外,带一份好心情回家。

    学会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是人们因某种让自己不满意的生活事件发生之后所产生的不舒服感受,通常是指生气、悲伤、后悔、左右为难、恐惧、紧张、讨厌、愤怒等等情绪表现,基本上是一种主观的状态。孩子同样也有会这样的情绪表现。既然是主观,就无所谓的对或错可言,所以应该要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往往不喜欢负面情绪,认为那是坏东西,应该压制下去。但是,负面情绪不会因为压抑和控制而消失,它还是存在着,强行的压制不会降低它的力度,反而令其破坏力成倍增长,一旦找到宣泄口,就会决堤。与其拒绝它、否认它、排斥它,不如接纳它、认可它、疏导它。

    每个人都需要表露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忧惧,尤其孩子更是如此。但是不少孩子迫于父母的威严,常常无条件地克制自己,让怒气和不满、委屈和伤心不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这是有害的。事实上,负面情绪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任何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有助于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学习怎样把握自己的情绪,促进他们情商的发展。

    有一次,小丽和妈妈去参加一个亲子活动。在路上,小丽问妈妈,如果主持人让她上台表演节目,她要不要参加的问题。妈妈表示,如果是让她上台表演舞蹈,就一定会支持她,因为小丽跳舞跳得特别棒。

    活动现场有许多小朋友,当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台表演唱歌时,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小丽也要举手,却被妈妈拦住了。“等一下,先让别的小朋友表演吧,”妈妈说,“等下你再上去。”小丽嘟着嘴不吭声了。

    一首歌唱完后,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们上台玩游戏,妈妈又没有让小丽上台;接下来是讲故事,妈妈还是没有让小丽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