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字体: 16 + -

第2章 诗选(1)

    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1〕。

    前山槎牙忽变态〔2〕,后岭杂沓如惊奔〔3〕。

    仰看微径斜缭绕〔4〕,上有行人高缥缈〔5〕。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此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江行赴荆州途中。

    此诗没有用典故,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作者在诗歌创作的初期,已经显示出能够“因物赋形”(《苏轼文集》卷49《与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功力。

    题云“江上看山”,实际是船上看山。船不断地前进,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诗的首二句表现的是这样的情景。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山像“马”,在“走”动。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后四句作者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上小道,看到山顶上云雾缥缈的地方有行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有致。

    此诗以才力胜。下首《入峡》则以学力、才力兼胜。此诗为短篇七古,《入峡》则为五言长律。此时作者已能熟练地驾驭各种体裁,显出多种表现风格。

    

    〔1〕倏忽:很快很快。

    〔2〕槎牙:错杂不齐的样子。

    〔3〕杂沓:没有秩序,乱纷纷。

    〔4〕微径:小道。

    〔5〕缥缈:高远隐约。

    入峡

    自昔怀幽赏〔1〕,今兹得纵探〔2〕。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3〕。

    合水来如电〔4〕,黔波绿似蓝〔5〕。

    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6〕。

    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7〕。

    萦纡收浩渺〔8〕,蹙缩作渊潭〔9〕。

    风过如呼吸〔10〕,云生似吐含〔11〕。

    坠崖鸣窣窣〔12〕,垂蔓绿毵毵〔13〕。

    冷翠多崖竹〔14〕,孤生有石楠〔15〕。

    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16〕。

    绝涧知深浅〔17〕,樵童忽两三。

    人烟偶逢郭〔18〕,沙岸可乘篮〔19〕。

    野戍荒州县〔20〕,邦君古子男〔21〕。

    放衙鸣晚鼓〔22〕,留客荐霜柑〔23〕。

    闻道黄精草〔24〕,丛生绿玉篸〔25〕。

    尽应充食饮,不见有彭聃〔26〕。

    气候冬犹暖,星河夜半涵〔27〕。

    遗民悲昶衍〔28〕,旧俗接鱼蚕〔29〕。

    板屋漫无瓦〔30〕,岩居窄似庵〔31〕。

    伐薪常冒险〔32〕,得米不盈甔〔33〕。

    叹息生何陋〔34〕,劬劳不自惭〔35〕。

    叶舟轻远泝〔36〕,大浪固尝谙〔37〕。

    矍铄空相视〔38〕,呕哑莫与谈〔39〕。

    蛮荒安可住〔40〕,幽邃信难妉〔41〕。

    独爱孤栖鹘〔42〕,高超百尺岚〔43〕。

    横飞应自得,远飚似无贪〔44〕。

    振翮游霄汉〔45〕,无心顾雀鹊〔46〕。

    尘劳世方病〔47〕,局促我何堪〔48〕。

    尽解林泉好〔49〕,多为富贵酣〔50〕。

    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51〕。

    

    此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江行赴荆州途中。

    此诗为五言长篇排律,共六十句。通篇对仗,每两句一对,共三十对。此为一难。作者所押者为“谈”韵。据南宋刊《钜宋广韵》,“谈”韵与“覃”韵同用。二者合为二百八十四字,不少是不常用的冷僻字,为险韵、窄韵。此为二难。

    作者时为二十四岁。他迎难而上,此诗实为刻意锻炼之作,对仗工稳,险韵、窄韵运用自如;而又语言警峭,气局开朗:实为成功之作。清代评论家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纪昀评苏诗均盛赞之。

    从这首诗看来,这位青年作者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大诗人所应具有的非凡学力与才力。特选此诗,以见苏诗发展痕迹。

    首二句写入峡之由。“长江”六句总叙,峡在长江中。“入峡”十二句写峡中的景物。“绝涧”十二句写峡中所见人物活动。“气候”八句写居峡老百姓的简陋生活。“叹息”八句写入峡付出了艰苦劳动。“独爱”六句写孤鹘高超自得之乐。末六句,用我的“局促”与孤鹘飞扬相对照,知高超之乐,亦知高遁林泉之甘。章法严谨,层次分明。自末六句略知,作者此时乘舟经荆州入京师,实非本愿。

    

    〔1〕怀:想。幽赏:到幽静的地方去玩,欣赏那里的美。

    〔2〕今兹:现在。纵探:随意寻探幽美风景的地方。

    〔3〕万派:谓长江支流众多;派,水系,支流。泻东南:长江向东南方向流去。

    〔4〕合水: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岩渠水,合南流注之。合水,合众水。电:言其迅速。

    〔5〕黔波:范成大《吴船录》:黔水自黔江来,合大江,江涛黄浊,黔江乃清冷如玻璃,其下悉是石底,自成都至此,始见清江。

    〔6〕“余流”二句:意谓长江其余支流,远远看去,是一派争先恐后向长江参拜的形势。

    〔7〕龛(kān):供奉神佛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此句意谓,入峡以后,山连着山,忽然觉得山与山独立好像一座座佛龛。

    〔8〕萦纡:迂回曲折。此句意谓,长江在峡中迂回曲折,在平地浩渺的形势不见了。

    〔9〕“蹙缩”句:意谓长江在峡中,江面紧缩,最窄的地方和渊潭一样。

    〔10〕“风过”句:意谓峡中风不断吹过,犹人的呼接着吸一样。

    〔11〕含:纳。此句意谓云不断地吐出和纳入,云时刻都在变幻它的样子。

    〔12〕率(sū)率:形容声音细小。

    〔13〕毵(sān)毵:枝条细长的样子。

    〔14〕“冷翠”句:意谓山崖上有很多傲然挺立的绿竹。冷,不同于其他植物显示其与众不同的姿态。

    〔15〕石楠:段成式《酉阳杂俎》:石楠花,有紫、碧、白三色,大如牡丹,亦有无花者。

    〔16〕骖(cān):一车所驾的三匹马;驾车时辕马两旁的马。此谓马。此句意谓,峡中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就好像受了惊吓的马在奔跑。

    〔17〕绝涧:山高处的涧水。知深浅:犹言哪个知道它的深浅。

    〔18〕郭:城郭。

    〔19〕沙岸:岸边的沙道。篮:用人抬着绑上座椅的交通工具。

    〔20〕野:言荒凉。戍:防守,有兵驻守。《苏轼文集》卷48《与王兵部书》:“自蜀至楚,过郡十一,县二十有六。”

    〔21〕”邦君“句:《苏轼诗集》引清冯景注:荆、楚及夔子,皆古子、男国也。诸侯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此句意谓担任这些荒野地方的县令,其官品都很低。

    〔22〕放衙:犹今天所说下班。衙,衙门,官署。放衙的信号,是擂响晚鼓。

    〔23〕荐:献上。作者过这些州县时,已至冬季,故云霜柑。

    〔24〕黄精草:传说食之可以延年益寿。

    〔25〕篸(zān):即簪,簪子,古代用来插定发髻或固冠的长针形首饰。此句意为黄精草就像绿色的玉簪,在峡中一丛一丛地生长。

    〔26〕彭: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聃:老聃,寿也很长。此句与上句意为,说黄精草吃了可以延年益寿是不可信的,应该都采来当作粮食吃。

    〔27〕涵:润泽。此句意为,到了半夜,星河里发出的光,不令人感到凉意,而是很滋润,很舒适。

    〔28〕此句下诗人自注:“孟昶从此入觐。”孟昶,五代十国时后蜀的统治者。自注意为,孟昶经过这里到汴京,晋谒宋皇帝。衍:王衍,五代十国时前蜀的统治者。遗民:原意为亡国之民。峡中是王衍、孟昶统治的地方,故对这里的老百姓,仍以遗民称之。

    〔29〕“旧俗”句:《苏轼诗集》引宋人程绩注:“鱼凫,蚕丛,先为蜀主。”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茫。”鱼、蚕,蜀开国主。

    〔30〕板屋:木板作的屋。

    〔31〕庵:小草房。

    〔32〕伐薪:砍柴。

    〔33〕甔(dān):很小的瓦制容器。

    〔34〕陋:简陋。此句谓峡中老百姓生活贫困。

    〔35〕劬(qá):辛苦。此句谓入峡不以劳苦自惭。

    〔36〕叶舟:小船。泝,原意为乘船上行,此为行之意。

    〔37〕谙:熟悉。

    〔38〕矍铄(juéshuò):健康的有精神的老者。

    〔39〕呕哑:小儿学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此句与上句谓老者看着行人,但语言不通。

    〔40〕蛮荒:谓落后。泛指经济文化落后的僻远地区。

    〔41〕妉(dān):乐。此句意谓峡中很多地方太幽深,人迹之所未及,实在难得到乐趣。

    〔42〕鹘(gǔ):一种猛禽,喜朝鸣。

    〔43〕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此谓云气。

    〔44〕“横飞”二句:《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飚去。”为此句所本。此句意谓,鹘和鹰性相近,高高飞去,似乎不贪食。

    〔45〕振翮:犹言展翅。霄汉:云霄。

    〔46〕鹊(ān):同鹌。鹑类鸟。一说即鹌鹑。

    〔47〕尘劳:尘世劳累,即为生存、生活奔波。

    〔48〕局促:狭窄,拘束,紧迫,窘迫。堪:承受。此句意谓自己不愿奔波。

    〔49〕“尽解”句:有林、有泉,乃隐居生活。

    〔50〕“多为”句:此句与上句意谓,人们虽理解林泉生活好,但还是沉酣于富贵中。

    〔51〕高遁:高高飞起,离开尘世。遁,离。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1〕,应似飞鸿踏雪泥〔2〕。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3〕。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醉题〔4〕。

    往日崎岖还记否〔5〕?路长人困蹇驴嘶〔6〕。

    

    嘉祐六年(1061)冬,苏轼赴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任。苏辙送其兄到郑州后,返回京师,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诗寄与轼,轼次其韵,即本诗。

    辙诗首叙郑州话别,次叙分手后各奔东西,追忆五年前由眉山往京师经渑池(今河南西部)时往事,末以遥想轼独行寂寞因增思念为结。骨肉至情,首次离别,感人至深。然辙只是就离别写离别,局限于兄弟的小范围。

    轼诗则不然。轼诗立足于人生的高度,一上来就点出人生。诗首二句对此做了一个新鲜的具有创造性的比喻:人就是一只大雁,他的每一个经历,只不过是雁在雪泥中留下的爪痕。后来这个比喻,凝结成“雪泥鸿爪”的成语,广泛流传。第三、四句就此做了深入发挥。说“偶然”,人的行动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说“那复”,人不能不接受这种限制。比如今天仆仆道途,就身不由己。今日如此,以后如此,一生如此,人人如此。苏轼以此宽慰苏辙,离别是常事,不必伤情。苏轼对人生的彻底领悟,具有哲理的性质。苏轼此时二十六岁,阅历不多,思想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说明他具有超常的悟性。而这是他的文学和艺术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前四句虚写;以下实写,怀旧点题,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人生既有不自主(这是主要的)的一面,也有自主的一面。此时写诗就是自主。

    

    〔1〕到处:所到的地方。此句之意为:人的整个一生和所到的每一个地方的关系,像什么呢?应该怎样比喻呢?作者这首诗,是次弟苏辙的韵,写好后要寄给苏辙。知,有和弟弟商量之意,意为你知道吗?

    〔2〕鸿:大雁。

    〔3〕计:想到。

    〔4〕“老僧”二句:苏辙原韵第六句后自注:“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县”谓渑池县。作者所云“老僧”即奉闲。僧人死了以后,其遗体火化,其骨灰埋葬于塔中。以奉闲死去不久,塔新建,故曰“成新塔”。坏壁的“壁”,就是辙诗自注所说的题诗之壁。现在壁已坏了,当时的题诗自然无从见到了。

    〔5〕崎岖:高低不平,指路。

    〔6〕此句之下,苏轼有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往岁”指嘉祐占元年;“二陵”,即二崤,东崤和西崤,是交通要道之一,在渑池县西。蹇(jiǎn):跛足。嘶: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