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能
字体: 16 + -

第29章 浪漫情怀——毛泽东是如何培养情商的(4)

    在延安时,陕北的冬天很冷,没有过冬的帽子是不行的。一天,警卫员从外面拿回来一顶帽子,由于这种帽子原料不好,做工又差,样子很不好看,但帽子倒挺暖和的。毛泽东听说此事后,从警卫员手中接过帽子,拿在手里看了看,一边说笑一边戴到头上,还专门到院子里走了一圈,让大伙看看。以后,毛泽东外出开会,作报告,就常戴这顶毡帽去。

    这就是生活中的毛泽东,凡人身上所应有的一切,他无不具有,而他身上所具备的一切,却非人人所有。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去追求人生最美的生活,在任性自如中让自身得到充分地舒展,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领略生活的艺术之美。这就是毛泽东独具魅力的生活境界。

    (四)诙谐幽默,寓教于乐

    谙熟历史典籍,促成了毛泽东待人接物别具一格的风格。他能从你的名字、籍贯上很机敏地联系到历史,表现出他特有的幽默和诙谐,使与之初次相识的人顿生亲切、轻松之感。

    1940年3月底,他第一次接见从苏联归来的师哲,见师哲有些紧张拘谨,便将话锋一转,问他是哪里人?一听说是“韩城人”,马上接道:“噢,你和司马迁是同乡。”一句话,宛如一只灵巧的手,打开了师哲的话匣。事后,师哲回忆说:“毛泽东初次和我谈的这席话,使我感到他明达开朗,学识渊博,思路开阔,博古通今。……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他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对于事物了如指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所在。”1943年春,第一次见到薄一波时,为了记住薄的姓名,他反复念道:“如履薄冰,如履薄冰……”当得知薄是山西定襄人后,立即说:“汉文帝的母亲也姓薄。他的弟弟叫薄昭,汉文帝曾被立为代王,建都在你们山西中部。”类似事件,不可胜数。这种独特的谈话方式,风趣的语言,使初次见到毛泽东的人,无不惊叹他广博的史地知识,也易使激动的情绪恢复正常,而与毛泽东愉快、轻松地畅谈。

    历史是毛泽东与人交谈的重要话题。1936年他接受斯诺采访时,与之交换过对世界历史和现状的一些看法。1949年5月,他与柳亚子先生同游颐和园时,曾兴致勃勃地谈起慈禧太后、海军和颐和园的联系。毛泽东说:“慈禧太后用建设海军的钱,建了一个颐和园,当时来说,这也是犯罪。现在看来,就是建立了海军,也还是要送给帝国主义的。建了颐和园,帝国主义拿不走,今天人民也可以享受,总比她们挥霍了要好呀。”这番辩证的广论,令柳亚子折服。毛泽东还与许多历史学家交朋友,书信往还,切磋学术。他与郭沫若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对郭的史学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你的史论、史剧大有益于中国人民。”他也同吴晗共同探讨过元末农民战争史,对吴晗的《朱元璋传》中关于起义领袖彭和尚下落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像彭莹玉那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该有逃避的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后来吴晗反复核对了资料,查到彭莹玉在杭州被元军擒获杀害的史实,证实了毛泽东的看法是对的,遂修正了自己原来的写法。

    三、重情重意,执着淡泊

    (一)“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

    在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恐怕是他对人民群众的持久真挚的感情。还在一师时毛泽东就朦胧地意识到,“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在长期的革命经历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所谓“极卑”也就是来自于人民群众,而所谓“极高”也就是高于人民群众。毛泽东后来从理论的高度把这个早期认识提炼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且,在自己的人生修养中自觉坚持。

    毛泽东反复告诫他的同事和同志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还特别说,“包括我自己”。在这个方面,毛泽东始终认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他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性,而自己则甘当群众的学生。毛泽东之所以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欣赏备至,是因为他们二人在价值取向与思想境界上是息息相通的。

    1927年冬,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重重围困,井冈山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十分艰苦。所以,时至寒冬,很多工农革命军的干部战士和根据地群众仍然没有棉衣穿。毛泽东住在茅坪附近的洋桥湖。一天,毛泽东的房东谢槐福在屋檐下舂米,冷风把他的衣服吹得飘飘荡荡,他一次又一次揪紧衣襟,缩起身子。毛泽东见了,便回到屋里,把发给自己的那件新棉衣拿出来,送到谢槐福手里,叫他进屋去穿,自己替他舂米。谢槐福手捧新棉衣,说道:“毛委员,你只看到我冷,咋不知道自己也冷?你操劳着天下大事,让你受冻,我怎么过意得去?”毛泽东告诉他自己已经习惯了,硬是不容谢槐福再推托,帮他穿上,扣好纽扣。

    毛泽东把发给他的一件新棉衣送给了房东谢槐福,他们两口子十分感动,商量着送些木炭给毛泽东。一天,他俩拿着一只破锅、一副烂豆腐箱架,挑起一担木炭,兴冲冲地往毛泽东屋里送去。毛泽东正披着毯子在屋里办公,见谢槐福两口子进门,连忙站起来说:“槐福,你怎么把火盆木炭送到这里来了?你家儿子多,快拿回去!”谢槐福把木炭放下,发急地讲:“不收木炭,我就把棉衣还你。”说着,便去解扣子。毛泽东按住他的手,笑着答应收下。但是,却立即从衣袋里掏出钱,硬要塞给他。谢槐福两手推让着,说什么也不肯收。毛泽东便把钱塞进他的棉衣口袋,并说明公买公卖是部队的纪律:“老谢,你可不能叫我带头违反纪律呀!”弄得谢槐福只好答应收下。可是,等到把钱掏出来一数,却发现多了一倍,就要把多余的退还毛泽东。毛泽东摇摇头,说:“你烧炭很辛苦,这点钱不能算多。”谢槐福两口子一走,随后,毛泽东又挑起木炭和破锅,全部送给了村里最穷的魏殿娘,让她取暖过冬。毛泽东送衣送炭的故事不久在茅坪传为了佳话,几十年之后,谢槐福和茅坪人民谈起这件事还热泪盈眶。

    毛泽东处处急群众之所急,而且事事想群众之所想,表现人民领袖处处爱人民的情怀。

    (二)“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毛泽东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

    在这位伟人的感情世界中,有着豁达大度的一面。可有时候他却又表现出细致耐心、善解人意、极富人情味的一面,甚至像孩子般容易受感动。我们要探索毛泽东的感情世界,若只是单方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忽略了另一个侧面,那是不完全的,因为那样将不能完整、准确地揭示出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应该看到,毛泽东不似常人,又胜似常人,他是人杰。没有谁能像毛泽东那样,能使许许多多尖锐对立的性格特征集于一身,并把它表现到极致。比如毛泽东自己就谈过,他身上既有虎气,也有猴气。他既有政治家的豪情、思想家的严谨、军事家的果断,又有诗人的浪漫,甚至有农民的质朴与固执。这些,构成了他内心完整、复杂的情感世界,并使之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其实,毛泽东是很重感情的人,他身上有着极富人情味的一面,大凡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有,只是更复杂、更丰富、更斑斓多彩。

    毛泽东作为一名自觉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斗士,一名从小就树立起“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远大理想,并以实现这一理想为终身奋斗目标的革命家,可以说,爱情从来就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毛泽东生活的全部内容,至少不是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