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黎明
字体: 16 + -

陆风(三)、

    小学生的课程对陆风来说简直不值一提,对他而言,上课的时间只不过是用来发呆或偷偷在课桌底看课外书的时间。

    他同桌的女孩偷偷用余光去看搁在陆风腿上那本厚厚的红色封皮的书,整页整页密密麻麻的字让她脸都发麻了。她笃信自己连里面的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当陆风合上封皮后,她还是认得了书名上的其中两个字——社会。

    母亲的严酷训练开发了陆风的大脑,让他的数学和逻辑思考能力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年龄,但是在历史、社会、政治等文科知识却仍十分匮乏。这时父亲提供的书房正好派上了用场,他对游戏不感兴趣,却利用网络大肆搜索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也是他裹腹的精神面包,司马迁、希罗多德、陈寿、布丹、卢梭、亚当斯密、埃米尔·迪尔凯姆……

    他惊奇地发现,不管人类个体的智商看起来有多高,群体的智商总是要比个体智商低。也就是说,过多的人聚在一起并不代表群策群力能使整体变得聪明,反而是变得更加愚蠢。

    只要仔细思考就不难寻得佐证——个体智商在群体中很容易被抹平而失去独立思考,也会由于盲目相信权威而使个体沦为工具。历史的车轮就总是在这样的错误中螺旋上升的,不管是君权神授还是民主选举,同样的错误总是反复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

    正是由于自身的这种缺陷,人类社会才产生了制度和分工,制度和分工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蜂群思维,从而提高了群体智商。制度越完善,分工越精细,群体智商就越高,而这种制度与分工的载体,就是国家。

    然而,作为国家的首脑,其智商和决策往往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前途。专制国家中的明君能使国力强盛百倍,反之昏君则会使盛世转弱,国力式微。与之相对,民主国家采用了讨巧的少数服从多数制度,首脑的权力得到制约,权力更替也更加频繁。虽然历史最终证明了这种方式更加先进,但是不管制度和分工如何完善,仍避免不了群体智商低于个体智商的窘境。

    假设这种想法是成立的话,是否一个智商超群的国王会比一个同样智商超群的共和国元首更出色地管理一个国家呢?

    陆风终日都在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完全无心听课。他当然可以轻易地跳级,甚至直接进入大学也不为过,但是当下他宁愿放慢节奏,安静地消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且他觉得小学生活相对比较单纯,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这一次他错了。

    陆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常常嘲笑自己是个“会行走的大脑”,在黑暗的居室里,他只知道脚是将大脑运至目的地的工具,手是辅助取得所需知识的工具。孩子的天性被禁锢了,因此当他看到别的孩子又跑又跳,嘻哈打闹时,他搞不懂有何意义。学校不就是获取知识的地方吗?他在心里纳闷道。

    更糟糕的是,他也不认为人际交谈具有任何意义,因此对于同学的问暄和招呼,他直接选择了忽略。

    被孤立。这是陆风面对的再理所当然不过的结果。大部分人选择以牙还牙,忽略掉这个从早到晚、从操场到教室都捧着奇怪的书,但是学习成绩却平平的怪胎。不过也有一些人抱着试探昆虫的好奇心接触陆风。

    起初只是突然拍拍他肩膀,喊一声“蠢货!”然后跑开。在试了几次陆风均无反馈后,恶作剧开始变本加厉。有人在他看书的途中突然把书抢了过去,喊一句“看什么看”然后把书撕个粉碎;有人开始在他的抽屉里放入青蛙、蟑螂和蜘蛛;有人在晨读期间,他看书的当儿,突然往他头上浇一大盆脏水……

    这些举动,大多数只是想看看这个面无表情的人是怎样惊慌失措或者恼羞成怒的,不过这些愿望最后都落空了,相对于陆风以前的经历,这些恶作剧简直小巫见大巫。不过凡事也有例外,有一次陆风切实受到了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