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途
字体: 16 + -

外传之朱熹墓

    sat may 16 05:23:22 cst 2015

    南宋,可谓是一个文字艺术高度发展的王朝。多少文人雅士,千古凤流;画舫商女,歌舞难休。

    朱熹生活的年代,是带着种清高的调调的。所以作为一个文人,而且还是带着些郁郁不得志的,要人想来陪葬的最多的就是些古籍善本、青衫儒服,了不起能有精致点的文房四宝。

    可这都是些不耐受的货色,一见风就得散,指不了什么厚财!

    放以前,盗墓图的是金银珠玉,那种能直接变现的明器,到手后和货币没什么区别;再后来,古玩开始热了,也分出了汝官哥定钧青花青铜器什么的,才有人开始留意随葬的这些日常器物。

    文人的墓就更不必说,我也曾接触过,厚厚的书粘上手就成了一坨泥。再有点东西,就是两个碗三只碟,一面镜子和一些零碎。

    挖个斗累的半死不说,在闽北墓里,可能连这点犒劳都没有,就直接一块粗碗了事!

    所以基本上,掘客对这种墓是不会怎么上心的。

    不过事无绝对,恐怕朱熹自己也不会想到,死后还能以除了正史外的另一种形式,千百年后依然被人惦记着。

    那就是――金头!

    关于朱熹的死,历史都有记载。对于他的寿寝所在,地图上也有详细标注。在大家所能知道的范围里,朱熹是连同他的夫人刘氏一起被葬在黄坑镇后塘村的。

    一个偏远的小镇,交通闭塞,却也是与世无争的一处桃源。朱熹把墓址选在这里,很大一个程度上就是为了防盗掘、避兵祸,不能不说明智。

    但是,只可惜事与愿违,或许连朱老夫子自己也没想到。被他一句“叶落满坑金”而易名的小镇上,人们却流传着另一种说法!

    故事有些老套,如其他随手一捞一把的老传说一般。也不知从何年何月就开始产生的,也没人能断定它的真实性,但几乎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说的是朱熹老儿是被皇帝赐死的,可是死了后吧,这皇帝知道自己错杀良才了,追悔莫及。然而事已发生,无法挽回,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及追悼朱大官人,皇帝决定御赐金头随葬!

    这金头早已被人们描述的相当神秘,从老人家们口口相传中,应该是和真人头颅相等大小,而且是实心纯金的!这就是朱熹墓的噩梦所在了!

    照这么说,金头岂不是手到擒来的事?不过要是这样,也不会有后面发生的所有事情。

    据说朱熹出殡时是在半夜,趁的就是月黑风高避人耳目。而且最重要的是,不是一口棺材!

    整整十二口大小规格完全一样的朱漆重棺,抬棺的士卒、引路的八仙均是装束无二。先在开阔地走着八卦阵式,将顺序完全打乱,方才分别从不同方向出发,往各个乡镇而去。

    同一个时辰落的棺,葬法封土几乎没有区别,让人根本分辨不出究竟哪个才是真的!而后所有参与的随行人员在复命途中,全都惨遭灭口...

    从这以后,朱熹墓的金头,就笼罩上一层神秘色彩!本也就是个故事,你在网站上搜都没有半点踪迹可寻,茶余饭后嚼嚼舌根也就是算了。

    但偏生那么巧,还真有十二个朱熹墓屹立在周围数个镇上,而且大小形制还都差不多!

    这就有麻烦了!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壮年没有出路。俗话说靠山吃山,自然少不了有人明理暗里的做着掘客的行当。又有这么一个金头传说诱惑着,更难免让人蠢蠢欲动!

    其实,关于金头的传说,几乎在中国每个地方,每个朝代,各种官吏的墓葬里流传着。不仅仅是建阳南宋朱熹,福州明朝张经,莆田清代施琅,厦门明代彭钦广,仁寿南宋虞允文,柳州清代佘之格,虞城明朝范志完,内江明朝赵贞吉,宁国明朝某一品大员,萧山吴国严孚公,广德宁氏,临汾南北朝贺拔岳,东阿清朝王进恩,枣阳楚国九连墩将军,兰溪元代柳贯,天津元朝刘深,另外福州陈若霖,长乐林安、宁德林聪这些也有相同传说,但可能性更小。除却灵丘明代孟氏是银身金头,王莆田清代张朝发是“金脚”下葬以外,其余的故事经过几乎如出一辙。嘉兴黎明村无名氏的金头据说真实存在,但被盗走。九连墩将军墓发掘后,专家关于金头的看法是:金头,估计是后来的老百姓传颂的时候附会加进去的。因为越是到后世,越是对黄金的东西都非常喜欢。而在先秦的时候,更看重的是祭器。那么越往后传的时候,人们就把自己的一些希望、一些偏好加进去,所以就会有了金头的传说。而嘉兴明朝李氏总督金头告诉我们,金头极有可能只是一颗木头。《盗途》也说了,在古代,很多东西都被称作“金”,甚至是朱漆!孰真孰假,各位看客自个回味吧!或许,历史上真有过破格给臣子使用金头下葬的,但也许只是偶尔,但这种葬制之高则被后人称道。于是,为了彰示功德,便也跟着说成金头下葬。也许也只是恨英年早逝,这样,才显出皇家的重视和惋惜。最后,希望大家遵纪守法,不要想太多了!《盗途》只是原创小说,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背景线索均为杜撰,无事实依据,切莫较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