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书商
字体: 16 + -

第七章 爱在中国

    整个九月,尚文远就在忙碌着。()

    连去学校报道,都只是托钟道安去帮的忙,顺道还向学校请了一个月的长假。

    钟道安现在是《中国国家地理》北都分社总经理,负责与中科院的合作、对接,以及杂志的发行、推广,包括“龙影世界专业摄影大赛”的评选工作。

    没有出乎意料,尚文远和三个小伙伴,都收到了自己心仪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尚文远是北都大学中文系,小笨妞到明珠的震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读,胖子和竹竿,则是去了粤州,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四个小伙伴,就此天南海北,各居一方。

    没来得及伤感,因为尚文远现在手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八月末,《财经》增刊的出现,让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集体失声。

    首先他们摸不准,一贯只报道跟财经新闻有关的杂志,这次为什么会弄出一期社会报道。

    其次,这篇报道,揭的却是自家人的短。

    都知道《财经》杂志社背景雄厚,但这样公然打国家的脸,上面的大人物就没有想法吗?

    或者说,这是国家发出的另外一种信号?

    各大媒体的老大,都按住下面蠢蠢欲动的下属们,不转载、不评论,反正就一个意思:在没有摸清楚底细的情况下,不得轻举妄动。

    事实上,早在这份增刊出现之前,也不是没有媒体报道过,我国中西部地区某些地方的贫困状况。

    但一来,这些媒体的影响力有限,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什么波澜。

    二来,就是这些媒体在处理这类事情,颇有点隔靴搔痒。仅仅是在社会上募捐一部分钱物,解决了报道出来的这些特困家庭的实际困难。然后就草草收场。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身在体制内,不得不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

    现在《财经》就这么突然的冒出这篇社会报道,而且看起来。明显有往大、往深入方向做的势头,就更让人吃不准劲了。

    都在安静的观望,都在按兵不动,都在等官方的说法。

    《财经》杂志在新闻媒体中的份量,和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是全国各地的普通百姓,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就拿起电话,向杂志社询问。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孩子究竟怎么样了,全国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和家庭。

    可能,我们随时会忽略街头小巷那些流浪儿童,那些乞讨者。

    当新闻报道出来后。人们才会猛然觉醒,原来社会上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们,还有那么多人挣扎在生存的边缘,等待人们的伸手。

    杂志运营10来年,期间不知道报道过多少重大的新闻事件和专题,处理起这种情况,早都轻车熟路。100部热线电话。上百位客服人员,早都到位。

    为了第一时间回应海外人士的质询,专门留出30部,作为海外专线,60位翻译也齐齐到位。

    就算尚瑞达准备得再充分,这次他也没预估到这篇报道。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

    任何心存良知的人,在小孩那双黑亮的眼睛前,都不会无动于衷。

    热线电话被打爆了,每一秒钟。都会有情绪激动的读者打进来。

    多数的女性读者,握着电话,说不了两句,就会泣不成声。

    男人们的表现,也好不了多少,只是用大吼来掩盖掉内心的柔软。

    所有人,都在问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才能帮助到他。

    所有的客服人员,都只能按领导的安排,这么回复:九月发行的杂志上,会有明确的答案。

    因为时差和发行渠道的问题,海外专线的铃声,要比国内热线的响得晚了一天。

    或许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会有不断的纷争,意识形态的冲突,也会影响国外民众对红色中国的观感。

    但在人性面前,这些都是如此的渺小。因为,我们首先是一个人,有着丰富情感的人类。

    最先还是海外的华侨。

    由于尚文远的出现,前时空出现的那场大事件,并没有发生。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国家的形象,还是很正面,政府的公信力,在现在的时空,还很高。

    且随着中国经济连续1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也从全球几十名的位置,逐年跃居到现在的第三名,仅次于日本,并很有取日本而代之的势头。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势态,已经初步显露出来。

    经济的发展,自然带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而国家的强大,带来的,就是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展。

    可能在国内的人们,感受不是太强烈。但对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祖国每一次的变迁,都会牵动着他们的神经。中国的强盛,带给他们的,就是强烈的自信和自豪。

    毕竟,无论你身处何处,又拿的是什么国籍,但你身上的标签,却只有一个:中国人。

    但现在,强盛的祖国,居然还有如此贫穷的地方,还有如此多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同胞。

    这怎么能不引起他们的关注?

    从杂志社了解到真实情况,确实如报道上所说。海外的华侨团体,就开始向中国的外交部及相关机构质询: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有什么样的措施,怎么能够帮助到这些贫困的家庭。

    早在《财经》增刊发行之前,尚瑞达就已经与外交部,还有国务院的相关部门,做过沟通。外交部对海外华侨团体的回答,也按事先拟定的答案,一一回复了各项质询。

    至于海外的广大民众的援助咨询,杂志社也有明确的答复:在九月初的《财经》杂志上,会有专题报道,也会有相应的援助方案。

    对杂志社和国家的回应。民众可以理解,救急不救穷,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贫困地区的救助,不是说给多少钱。就能解决问题,关键还在后续的问题。你救得了一时,但能救得了一世吗?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偌大一个中国,有多少贫困线以下的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资源,要靠什么来发展?这都不是一次活动,一次救助就能解决问题。

    《财经》九月份的这期,原先的稿件。都被撤了下来。

    尚瑞达要求杂志的主编邓敏,把所有的记者都放出去。并要求这些记者,必须要赶在九月份这期的杂志的发稿之前,把全国二十多个省的贫困县统计出来,稿子内容。也集中在这上面。

    好在《财经》杂志旗下的采编、记者团队,人力资源足够庞大,实力足够强。

    赶在发稿前的最后一天,所有的资料、报道都汇总到了社里。

    九月的《财经》一上市,就被焦急等待的读者一抢而空。这次不止是原先的那些老读者,更多的是,被报道刺激的普通民众。

    全球一千二百万份的量。根本满足不了汹涌而来的人潮。

    只能再次加印。一直到三千万册,杂志的销量才趋于平稳。

    新一期的杂志,封面不再是那个叫张狗娃的小孩儿。

    这次,是一个小女孩儿的特写镜头。

    黑白的画面中,小女孩儿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挂着晶莹剔透的泪珠。

    这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这样漂亮的孩子,如果是在富裕的家庭,一定会是全家的心尖肉、掌中宝。但现在,她在哭泣,眼神是那么的无助。

    封面标题也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我的眼泪。为谁而流?》

    买到杂志的读者发现,这期的《财经》,没有任何广告,但却足足有100个页面。

    其中整整90个版面,记录了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现状和图片。

    这些贫困县,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数千万人,人均收入都不足400元,折合成美元,不足50美元。

    由于篇幅的原因,不能刊载所有照片。杂志的编辑只是选取了一部分让人撼动心灵的照片。其他的都只能用简单的文字来描述。

    此情此境,白描的文字,触动的就是人的灵魂,再坚强的人,也会潸然泪下。

    人们这才体味到,封面上的那个标题的内涵。

    我的眼泪,该为谁流?

    不是一个、一百个、甚至一千个,而是几千万人,上千万个家庭。

    他们活着看不见明天,他们的天空,不是蓝天白云,而是一片晦暗。

    怎么才能帮助到他们?

    怎么才能帮助到他们?尚文远也在沉思。

    尽管心里有准备,但看到摆在面前的数千张照片,他沉默了。

    “可能我这一辈子,都会耗在上面了。”尚文远对着同样沉默的父亲,轻声说道。

    “你不是圣人,不要考虑那么多,尽力了就好。”尚瑞达轻轻的揉着儿子的头发,轻声安慰着小家伙。

    他不想儿子,这么小就担负起这么重的心理负担。在这样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压力面前,就是一个铁铸的汉子,也会被这些压得粉身碎骨,更何况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少年。

    尚文远有时候也在想,这个国家的掌控者,是如何扛住这么大的压力的?每天面对着无数国内、国外的大事,再看到这些资料、照片,会做何想呢?

    事实上,尚文远脑子里的那几位国家的掌控者,此刻,正在静静的看着新一期的《财经》。这已是最近10年来,解决完每天的国家大事后,他们必读的刊物。

    和以往换换脑子不同,这次,他们这些泰山崩于前,依然能谈笑风生的坚强老人,也有点喘不过气来。

    几千万人,上千万个家庭啊。作为一届政府的领头人,任重道远,前路艰险呐。

    大人物所作所思,只是尚文远偶尔思绪飘逸的结果。

    而今,既然自己决定要在这条道上,继续走下去,他不想浪费时间。

    一个人待在书房里,尚文远沉思许久,才在空白的稿纸上,写下一个标题:

    《爱在中国——中华慈善演唱会策划总案》。

    ps:

    感谢“血色眼眸”的月票。

    也感谢一直支持我的朋友们。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