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无懈可击
悦梅的话,其实还告诉了贾家与林家的姑娘们一件事,那就是,购买花木的差事油水是很大的,且贾府并不限定在哪个花圃、花匠那儿采买。( 起笔屋最快更新)qqxs.
加上采买都是男子,因此,最后被叫来的,就是那袁嬷嬷并叫做俩俩的丫头。
姑娘们自然是在贾母的院子里常来往的乃至于常住的,至少能肯定一点,贾母院子里的花草被打理得不错。
黛玉原本对这两人并不在意。
拿一个铺子来经营,对她们来说自然有好处。但若是把自己弄得和商人一样……没看探春和惜春两个在兴奋过后,都有点觉得自降身份了么?
惜春还那么小……
探春在前世的时候改革,原也是打算将大观园的出息卖出去,贴补一下家用的。哪怕那些银子根本填不了贾府的无底洞。
但宝钗一句“失了大体统,也不像”,就让探春最终熄了买卖得利的心思。
大观园里的花草树木最终都包给了婆子们,公中却是一点钱不拿,不过让婆子们出些小钱替园子里买东西罢了(虽说是省了数百两银子,却是按买办支领、入账的价算的,实际上婆子们要花费的钱财,只怕不到三分之一)。简直成了纯粹的施恩之举。
可黛玉虽不喜欢那改革,却也要说,在探春的条例已经说出来的情形下,宝钗的劝诫是得体的。那挽回了探春可能出现的名声问题。当然也包括她自己的。
迎春呢?
今天的这遭事,让黛玉彻底的肯定了一点。
明明有士农工商之分。迎春却似乎从骨子里就不认为从商是自降身份的行为。事事亲自操办也没有半点不适。这和她的精明简直全然不符。
除非……
迎春身子里占据的东西,来自于某个礼乐崩坏之地。连着宝玉甚至是……甚至是青玉,都可能一样。
想到了这些,黛玉就有些意兴阑珊。该试的她也试探过了。接下来的事就真的更没兴趣了。
谁知道。那袁嬷嬷带着一个比悦梅更加低眉顺眼许多的小姑娘进来后,方一行礼,黛玉就觉得有些不对。胸口那块最近只在合香燃香时会有些反应的玉佩超乎以往的热起来。
热,却并不灼人。
黛玉莫名的就去看那叫俩俩的丫鬟。这丫鬟穿着身半旧的青色衣裳,头顶上一应钗环皆无,不过是木簪子挽着头发。看身量便知年纪不大,但穿着打扮、举止气度,竟透出股暮气沉沉的意味来。
而这种暮气沉沉的意味,又莫名的有些熟悉。
“姐姐你看什么?”黛玉正沉思间,就被一边的青玉拉了拉袖子。
黛玉随口叹道。“来这儿这么些时候。只见着三等的丫鬟婆子。也必然是打扮得精细的,还道是人人如此。但这园中管树木的,竟这样困窘不成?”
迎春就笑道。“可见是大家小姐的口气了。竟连困窘的丫鬟婆子也不曾见过。”
黛玉抿嘴一笑,不再言语,却把注意力放到了新来的这个婆子和丫鬟俩俩身上。迎春已在那里问起贾府中各处花木的情形来了,一边又问,是否知道哪处买来的花木较好。
可惜,就是那袁嬷嬷也是个老实的,竟是一问摇头三不知,只说贾母院中的花木都打理得好,上一次新买花木,那都是贾母刚从正堂搬过去时的事情了。而她是从那时起。就已经在贾母院中打理花木了的。
迎春听了,倒也不意外,只是叹道,“我可知道什么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了。”
黛玉又貌似平静的喝口茶——哪怕是礼乐崩坏的地方,也有孙子兵法么?
迎春虽那么说,但见这袁嬷嬷和丫鬟俩俩并不是什么灵透之人,知其只是用心做事而已。并不是她心中可靠的管事人才。又问了两句,就让她们下去了。
黛玉按捺下不解,冷眼瞧着。
她也无法得出“这两人有灵透劲”这样的结论。迎春赞了两句却显然没帮着说好话、提拔的意思,这一个嬷嬷一个丫鬟,却也显然没有什么失望之情。
这样的下人放在贾府,简直有傻得令人难以相信之感。
可不知为何,那恭顺的丫鬟的言行举止,却愈发的给她一种熟悉的感觉。不是宝玉的那种熟悉,却是“肯定见过”那样的感觉。
“看来是要找琏二嫂子了。”迎春见那两位走了,就笑道。
探春却道,“要我说,即然悦梅和烟竹两个能出去,找人带着她们出去打听就好了,只怕比问来的要清楚可靠些。”
她却不知,迎春这还不是为了郊外的花圃花匠一类,而是想在园中找出些可用的人来。那单凭贾母的几句话是不够的。她平日里也观察着,知道些可为自己所用的人,可也远远不够。
但迎春到底听了出来,探春对此已经有些不满,想了想还是笑道,“三妹妹说得也有理。到底是我们家的丫鬟,也该找两顶帽子给她们。还要另找个熟悉顺天府的婆子、小厮跟着才好。”
探春点头,“二姐姐想得周到。”
迎春想想,又道,“几位妹妹可知道云裳坊?”这么说着,迎春已经先看向了惜春。现在她也知道了,这些事情,最有可能知道的就是惜春。
惜春果然有些印象,“知道,只是没什么印象。”
迎春笑道,“这地方,琏二嫂子定然是知道的,是京中最出名的制衣店了。京中的人家,撇开自做自穿的,要么就是自己家有针线上的人,每年量体裁衣——如我们这样的人家。要么就是到外面成衣店去买成衣,许多人家都是这般。云裳坊说是成衣店。却不同旁的成衣店,常有进上的、颜色不犯忌的料子,又请了许多出名的娘子设计裁剪,京中许多流行的花样都出自那儿。这也罢了。要紧的是,这云裳坊规矩极森严,从掌柜的到服侍待客的,全都是良家女子,周围又禁止男客往来。是以,就是勋贵宗室的女眷,也是去得的。”
顿了顿,迎春接着道,“若是我们开个铺子也能如此,那就好了。”
这话确实又引起了几个姑娘的兴趣。
虽说自小的教育就让她们守在这深宅大院里。但有谁会真的一点都不想到外面走走呢?至少在这个年纪。肯定是不会甘于这深宅大院的。
能多出一个地方走动。都是极好的事。
云裳坊那样的地方,她们是去不了的。但如果是自家开的胭脂铺子?里面又有其他的达官贵人家眷?
可是转瞬,探春的眼神又黯淡了下去。
她们这样的姑娘出门。侍女仆从都要带上一堆。她的嫡母会乐意吗?
&
走在回贾母院子的路上,青玉犹自说起了之前的话题,“二姐姐现在想来不是找梨香院,就是找琏二嫂子去了……若真能有那样的铺子,也不知以后我们能不能去得?”
她虽不愿帮迎春太多,可对这件事本身是很有兴趣的。
且她见黛玉始终没有反对的意思,不由得起了几分小心思。
然而,她的话还没有说完,黛玉却忽然立定了身子,第一次正面回应青玉这方面的话题。“青玉,你读的书还少,有时难免听到些歪言偏论,乱了心思。有些道理,你如今也该记住了——士农工商,四民自有分定。我们虽是女子,说不了什么读书报国的话,却也该自重身份,莫要落到商人一流中去。”
黛玉却不知,青玉等她直接说这个,早已经等了许久了。
以往她说起经营、生意时,黛玉总是不感兴趣,让她感觉拳头打在棉花上。在她的感觉里,这才是最糟糕的。
为了等到这一天,她可是特意去看了好些原本提不起兴趣的“圣人之言”!
因此,黛玉这么一说,青玉就忙接了口,“我正是不解这个呢。连圣人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有人善于管理家业,圣人也说‘苟美矣’。可见,圣人也是不反对从商的。即如此,为何要说从商是自降身份呢?”
青玉第一次和黛玉说起“圣人之言”四字,黛玉也有些惊讶。
可说到这个,黛玉倒没什么困惑的,只反道,“我且问你,这世上的商人,是锱铢必较者多,还是不计得失者多?是因义忘利者多,还是见利忘义者多?”
青玉想到后世的资本论,就有些不知道该怎么答话。
黛玉就笑道,“你看你也是知道的。商人重利,比之工、农,也更容易获利。见利忘义的事所在多有,而若是商人见利忘义了,比之工、农二民又更能祸国殃民。是以,圣人的意思,是以德为本。有了贤德,做什么都不至于害了人。可天下不为利所动的德行终究少有,如此,从商者岂不是该有人管着?否则还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想到后世的那些地沟油、三聚氰胺之类的事,青玉继续哑口无言。
当然,“士”也不见得就更有德了,可青玉也知道,现在不是扯这个的时候。
黛玉的三观,远比她预料中的要完整太多!体系那样完整,以至于她曾引以为傲的后世见识都没了用武之地。
黛玉知她听懂了,却在心中揣摩,又道,“你多看看书,其实也就知道了。如今我们还小,正是该多读书明理的时候。且我们家又不同,哪里还要更多钱?就说是善于经营,也该多让些利与人。切不可锱铢必较。这世上的商人,若是能不锱铢必较,有益家国,也自然该按律嘉赏的。”
加上采买都是男子,因此,最后被叫来的,就是那袁嬷嬷并叫做俩俩的丫头。
姑娘们自然是在贾母的院子里常来往的乃至于常住的,至少能肯定一点,贾母院子里的花草被打理得不错。
黛玉原本对这两人并不在意。
拿一个铺子来经营,对她们来说自然有好处。但若是把自己弄得和商人一样……没看探春和惜春两个在兴奋过后,都有点觉得自降身份了么?
惜春还那么小……
探春在前世的时候改革,原也是打算将大观园的出息卖出去,贴补一下家用的。哪怕那些银子根本填不了贾府的无底洞。
但宝钗一句“失了大体统,也不像”,就让探春最终熄了买卖得利的心思。
大观园里的花草树木最终都包给了婆子们,公中却是一点钱不拿,不过让婆子们出些小钱替园子里买东西罢了(虽说是省了数百两银子,却是按买办支领、入账的价算的,实际上婆子们要花费的钱财,只怕不到三分之一)。简直成了纯粹的施恩之举。
可黛玉虽不喜欢那改革,却也要说,在探春的条例已经说出来的情形下,宝钗的劝诫是得体的。那挽回了探春可能出现的名声问题。当然也包括她自己的。
迎春呢?
今天的这遭事,让黛玉彻底的肯定了一点。
明明有士农工商之分。迎春却似乎从骨子里就不认为从商是自降身份的行为。事事亲自操办也没有半点不适。这和她的精明简直全然不符。
除非……
迎春身子里占据的东西,来自于某个礼乐崩坏之地。连着宝玉甚至是……甚至是青玉,都可能一样。
想到了这些,黛玉就有些意兴阑珊。该试的她也试探过了。接下来的事就真的更没兴趣了。
谁知道。那袁嬷嬷带着一个比悦梅更加低眉顺眼许多的小姑娘进来后,方一行礼,黛玉就觉得有些不对。胸口那块最近只在合香燃香时会有些反应的玉佩超乎以往的热起来。
热,却并不灼人。
黛玉莫名的就去看那叫俩俩的丫鬟。这丫鬟穿着身半旧的青色衣裳,头顶上一应钗环皆无,不过是木簪子挽着头发。看身量便知年纪不大,但穿着打扮、举止气度,竟透出股暮气沉沉的意味来。
而这种暮气沉沉的意味,又莫名的有些熟悉。
“姐姐你看什么?”黛玉正沉思间,就被一边的青玉拉了拉袖子。
黛玉随口叹道。“来这儿这么些时候。只见着三等的丫鬟婆子。也必然是打扮得精细的,还道是人人如此。但这园中管树木的,竟这样困窘不成?”
迎春就笑道。“可见是大家小姐的口气了。竟连困窘的丫鬟婆子也不曾见过。”
黛玉抿嘴一笑,不再言语,却把注意力放到了新来的这个婆子和丫鬟俩俩身上。迎春已在那里问起贾府中各处花木的情形来了,一边又问,是否知道哪处买来的花木较好。
可惜,就是那袁嬷嬷也是个老实的,竟是一问摇头三不知,只说贾母院中的花木都打理得好,上一次新买花木,那都是贾母刚从正堂搬过去时的事情了。而她是从那时起。就已经在贾母院中打理花木了的。
迎春听了,倒也不意外,只是叹道,“我可知道什么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了。”
黛玉又貌似平静的喝口茶——哪怕是礼乐崩坏的地方,也有孙子兵法么?
迎春虽那么说,但见这袁嬷嬷和丫鬟俩俩并不是什么灵透之人,知其只是用心做事而已。并不是她心中可靠的管事人才。又问了两句,就让她们下去了。
黛玉按捺下不解,冷眼瞧着。
她也无法得出“这两人有灵透劲”这样的结论。迎春赞了两句却显然没帮着说好话、提拔的意思,这一个嬷嬷一个丫鬟,却也显然没有什么失望之情。
这样的下人放在贾府,简直有傻得令人难以相信之感。
可不知为何,那恭顺的丫鬟的言行举止,却愈发的给她一种熟悉的感觉。不是宝玉的那种熟悉,却是“肯定见过”那样的感觉。
“看来是要找琏二嫂子了。”迎春见那两位走了,就笑道。
探春却道,“要我说,即然悦梅和烟竹两个能出去,找人带着她们出去打听就好了,只怕比问来的要清楚可靠些。”
她却不知,迎春这还不是为了郊外的花圃花匠一类,而是想在园中找出些可用的人来。那单凭贾母的几句话是不够的。她平日里也观察着,知道些可为自己所用的人,可也远远不够。
但迎春到底听了出来,探春对此已经有些不满,想了想还是笑道,“三妹妹说得也有理。到底是我们家的丫鬟,也该找两顶帽子给她们。还要另找个熟悉顺天府的婆子、小厮跟着才好。”
探春点头,“二姐姐想得周到。”
迎春想想,又道,“几位妹妹可知道云裳坊?”这么说着,迎春已经先看向了惜春。现在她也知道了,这些事情,最有可能知道的就是惜春。
惜春果然有些印象,“知道,只是没什么印象。”
迎春笑道,“这地方,琏二嫂子定然是知道的,是京中最出名的制衣店了。京中的人家,撇开自做自穿的,要么就是自己家有针线上的人,每年量体裁衣——如我们这样的人家。要么就是到外面成衣店去买成衣,许多人家都是这般。云裳坊说是成衣店。却不同旁的成衣店,常有进上的、颜色不犯忌的料子,又请了许多出名的娘子设计裁剪,京中许多流行的花样都出自那儿。这也罢了。要紧的是,这云裳坊规矩极森严,从掌柜的到服侍待客的,全都是良家女子,周围又禁止男客往来。是以,就是勋贵宗室的女眷,也是去得的。”
顿了顿,迎春接着道,“若是我们开个铺子也能如此,那就好了。”
这话确实又引起了几个姑娘的兴趣。
虽说自小的教育就让她们守在这深宅大院里。但有谁会真的一点都不想到外面走走呢?至少在这个年纪。肯定是不会甘于这深宅大院的。
能多出一个地方走动。都是极好的事。
云裳坊那样的地方,她们是去不了的。但如果是自家开的胭脂铺子?里面又有其他的达官贵人家眷?
可是转瞬,探春的眼神又黯淡了下去。
她们这样的姑娘出门。侍女仆从都要带上一堆。她的嫡母会乐意吗?
&
走在回贾母院子的路上,青玉犹自说起了之前的话题,“二姐姐现在想来不是找梨香院,就是找琏二嫂子去了……若真能有那样的铺子,也不知以后我们能不能去得?”
她虽不愿帮迎春太多,可对这件事本身是很有兴趣的。
且她见黛玉始终没有反对的意思,不由得起了几分小心思。
然而,她的话还没有说完,黛玉却忽然立定了身子,第一次正面回应青玉这方面的话题。“青玉,你读的书还少,有时难免听到些歪言偏论,乱了心思。有些道理,你如今也该记住了——士农工商,四民自有分定。我们虽是女子,说不了什么读书报国的话,却也该自重身份,莫要落到商人一流中去。”
黛玉却不知,青玉等她直接说这个,早已经等了许久了。
以往她说起经营、生意时,黛玉总是不感兴趣,让她感觉拳头打在棉花上。在她的感觉里,这才是最糟糕的。
为了等到这一天,她可是特意去看了好些原本提不起兴趣的“圣人之言”!
因此,黛玉这么一说,青玉就忙接了口,“我正是不解这个呢。连圣人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有人善于管理家业,圣人也说‘苟美矣’。可见,圣人也是不反对从商的。即如此,为何要说从商是自降身份呢?”
青玉第一次和黛玉说起“圣人之言”四字,黛玉也有些惊讶。
可说到这个,黛玉倒没什么困惑的,只反道,“我且问你,这世上的商人,是锱铢必较者多,还是不计得失者多?是因义忘利者多,还是见利忘义者多?”
青玉想到后世的资本论,就有些不知道该怎么答话。
黛玉就笑道,“你看你也是知道的。商人重利,比之工、农,也更容易获利。见利忘义的事所在多有,而若是商人见利忘义了,比之工、农二民又更能祸国殃民。是以,圣人的意思,是以德为本。有了贤德,做什么都不至于害了人。可天下不为利所动的德行终究少有,如此,从商者岂不是该有人管着?否则还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想到后世的那些地沟油、三聚氰胺之类的事,青玉继续哑口无言。
当然,“士”也不见得就更有德了,可青玉也知道,现在不是扯这个的时候。
黛玉的三观,远比她预料中的要完整太多!体系那样完整,以至于她曾引以为傲的后世见识都没了用武之地。
黛玉知她听懂了,却在心中揣摩,又道,“你多看看书,其实也就知道了。如今我们还小,正是该多读书明理的时候。且我们家又不同,哪里还要更多钱?就说是善于经营,也该多让些利与人。切不可锱铢必较。这世上的商人,若是能不锱铢必较,有益家国,也自然该按律嘉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