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歧路
字体: 16 + -

第十八章:惊天真相(九十节)

    mon sep 19 15:17:15 cst 2016

    第九十节:捷报传来逆将死,眼见西边燃死灰。

    原来吴能奇自退守沈阳,他手下叛军伙同大秦军队尾随而至,与北上的朝鲜李淏军队,将沈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陈步明趁机鼓动军士哗变,涌进吴能奇处,将吴能奇及其亲信数十人,乱刀诛杀殆尽。又将吴能奇枭首示众,后来装在匣子里,快马送往京师。他及时报与大秦,说东北可望平定,对东北大事及吴能奇家人如何处置等,特请易铭旨意。

    易铭问了苏飞虎秦任等在京阁僚的应对,听苏飞虎说秦任已令陈步明暂代东北首脑,节制几路军队,要他迅速平定叛乱、稳定形势。

    易铭觉得秦任等人处置妥当,大感满意,对苏飞虎道:“你即刻传我圣旨,正式任命陈步明为东北宗政军之首,要他照内阁意见办理。对军队及李淏援军,要慰问犒赏,有功之臣,造册登记,他日论功行赏、再议不迟。至于吴能奇家人,朕早已说过,首恶必惩、胁从不究,就不要治罪了,一并送来另行安置。”

    这苏飞虎领命,正欲上马赶回去,易铭就叫了下来,又对他说道:“你回去给他们说一声,让他们先商议着西征吴三桂大事,叫发报两湖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做好督师西征准备。同时电告杨承藩,也要他做好相应准备。”

    苏飞虎答:“是!”自上马带着他来时那些人,一溜烟跑了。

    易铭吩咐完,不经意间看了一眼韩知礼,见他表情复杂、心事重重的样子,他走过去,拍了拍他肩膀,两目相视,心照不宣,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易铭心情复杂,红着眼圈回到京城,沿途百姓,都知道了东北喜事,所以都喜气洋洋走出家门庆贺着,鞭炮锣鼓,自然响彻天地,通宵不绝。

    易铭接见了秦任等阁僚,这一行早就商议好了。除草拟了令李过、高一功、郝摇旗、杨承藩各部的命令,还令郑成功部水师,及时挥师长江口,沿江西进。又调拨江西、江南、河南军队,支援西征。同时提出组成前敌指挥部,由李过为总指挥,称征西大将军。杨承藩、高一功、郝摇旗、郑成功为副。计陆军五十万众,水师十万,征讨吴三桂。易铭基本同意,就依照这意思,定了下来。另外,另外易铭传进李马丁,与他谈了半个晚上。”

    说到李马丁,先前都说他疯了,哪知道这易铭政变成功,这家伙一夜之间就恢复正常,原来这家伙乃是装疯。这不,他前几天还生了个儿子,请朝中大臣,都去贺喜。这让易铭惊讶,心里想:这疯子能生孩子吗?

    大秦西征的消息传到成都,吴三桂慌了,赶紧召集部将商议对策。由于不久前方光琛不失时机潜回,多少让吴三桂看到了一丝希望,因郭云龙前头劝他臣服大秦,因而白白错过东征良机,所以听到东北平定、吴能奇身死的消息,他早就坐不住了。然而坏消息接踵而至,直到大秦兴师西征的消息传来。

    他已对郭云龙失去信任,几度都想将他杀了。想到就是郭云龙几个,极力劝他接受易铭赐封,这才没有多少时间,东北初定,就要对他下起手来。

    吴三桂懊悔自己按兵不动错失良机,除了伸手打自己的脸,末了还赶到陈圆圆处,摔了杯子,吵了数句,发完脾气,又抱着和陈圆圆新生的小儿子,还是没主意。

    问了陈圆圆意见,熟料这女子心向大秦,就劝吴三桂自个儿绑了,解往京师,说负荆请罪,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执迷不悟,只有兵败身死、全家不保云云!吴三桂气急败坏,骂了句:“妇人之见”,陈圆圆苦劝,吴三桂如何听得进去,所以闹了个不欢而散。

    吴三桂不知,他底下部众,实际上对他所作所为,多心存不满,又对于大秦重兵压境,没有了抵抗的底气。所以表面上还装作替吴三桂献计献策,暗地里都千方百计寻求途径,考虑起自身退路来。只有方光琛、王屏藩、马宝等死忠,犹自还在信心满满,鼓动吴三桂引兵抵抗。

    吴三桂遍视诸将,见个个低头不语,不觉失望之极,看来看去,眼睛就放在了方光琛身上。他对方光琛,历来看重,吴三桂当年听了方光琛一席话,率领大军十万,主动投靠了大秦。直到如今,吴三桂也觉得当时决策是正确的,而促成此事,方光琛当年功不可没。

    方光琛见吴三桂投过来期许的目光,知道不表态是不行了,他内心也想替吴三桂拿拿主意,其实归根结底,不外乎是为他自己考虑。

    两月前,易铭发动宫变,擒获了吴琦玉一党,他那日拉肚子,没有上朝,居然躲过一劫。于是趁乱溜出北京城,一路昼伏夜行,历经千辛万苦,到了成都,无非是想把所有的希望,全押在吴三桂身上。

    方光琛以为:要是这把赌赢了,他方光琛可谓首功一件,那吴三桂今后还不言听计从倚重与他呀!即便输了,他也有退路,他潜心分析过这大秦皇帝心理,只要你主动示弱,顺从他意思来,一般都宽宏大量,饶过了事。

    方光琛想得万全,心里有了主意,于是回答道:“大王,大秦西征兵马不过与我相当,其装备程度犹自不足。李过这厮,这几年战功岂敢与我周王大军可比,其他领军将领高一功、郝摇旗等,大顺余孽,本就败军之将。即便投靠了大秦,也未见得立下大功,哪里比得上周王。而杨承藩此人,无非仗着是皇亲国戚,这才封侯拜将,守着旧都一隅之地,虽然兵精粮足,然而不过数万,不足虑也。至于郑成功此人,生性狡诈,善于投机专营,行军打仗,却是乏善可陈,打打小仗可以,要像咱们大王一样大兵团作战,这个,他是不行的……。”

    方光琛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般讲来,殿上众人,无不佩服。除了郭云龙、杨坤暗自冷笑之外,其余人等,竟然被方光琛侃侃而谈一席话给折服了,于是大殿上,立即就有不少人鼓噪着。吴三桂掏出手绢,擦拭了脸上汗水,原来他竟紧张得大汗淋漓,以至于他都没有意识到。这会儿见方光琛引导得好,众将附和,愿意随他吴三桂走在一起,他这才放下心来,却发现除了脸上,前胸后背都给汗水湿透了。

    吴三桂冷眼观察着众将举动,直到后来郭云龙、杨坤等,都站起身表了态,他这才满脸推笑,客气地叫殿里众人复坐下来。他伸出双手示意众人雅静,待大殿归于宁静后,吴三桂站起身,将他几日来考虑斟酌千遍的话,徐徐讲来,吴三桂说道:“各位肃静!稍安勿躁、稍安勿躁,请听本王一言。”

    他遍视全场,不紧不慢继续说道:“想当年李自成攻破京城,有众百万,本王和睿亲王多尔衮,也还不是将他灭了。本王当时只不过区区几万人,这又过了几年,本王驻军襄阳、陕南,却不断壮大,拥有十万之众。就连秦国李易铭,也千方百计笼络于我,本王审时度势,将这十万之众,一并带过去。后来出襄阳、征满清,自河南北上,一路打到了京师。又引军西征,灭了南明,手刃永历,平定了西南。本王于大秦,可谓战功赫赫、居功至伟,绝不逊他人。你们想想,放眼大秦那些有功之臣,有谁能像本王一样打遍天下未有一败吗?就连大秦国主也不得不对本王刮目相看,至此颇为忌惮,防我之心一日不敢懈怠。岂料天下大变,李易铭无故失踪,吴琦玉乱政,东北局势不稳,东南钱虎乙坐大。于是本王顺应民意,自称周王,保有西南之地,不受乱局影响。几年来奖励耕战、发展生产,致使我西南气象,庶民富足,一派欣欣向荣,见此状况,本王也欣喜万分。

    自秦国李易铭归来,大秦连连变故,君臣不睦,相隙生乱,有功之臣,先后身死。前有钱虎乙,后有吴能奇,如此下去,本王亦不可幸免。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本王未动手,他倒先要动起手来,李易铭倒行逆施、昏聩狠毒,由此可见一斑。

    本王如今得了西南半壁天下,拥雄兵百万,东征西讨、百战百胜,锋芒所致,无不望风披靡,各位!莫看李易铭名声在外,就真打起来,本王绝不怕他。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他这样颠倒黑白、强词夺理地胡说一通,底下竟然还引以为是,都起哄说:“是!”

    诚然!吴三桂这些年来,不管是投降满清、大秦期间,还是他拥兵自重自称周王以来,他东征西讨,所到之处确实尽皆平定,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在这一点上,他倒丝毫不是在吹牛。

    吴三桂随后又说道:“各位,我等拼死拼活跟了李易铭,到头来都得了他什么好处了?你们在场的,好像就本王及方先生、郭云龙将军、杨坤老弟封了个侯爷,其余人等,大秦皇帝顾念过你们吗?”

    下面听他这么一说,转念一想,还真是如此。只是他们忘了,这大秦总共就不足百人封侯,吴三桂这样说,有些不地道。

    吴三桂又说道:“最令本王气愤的是那杨承藩一家,无非就养了个好闺女,就他娘的一门三个侯爷……。”

    吴三桂说的时候,郭云龙却暗自冷笑,又想到:这吴三桂只是忘了,他不也全凭思沅才得到易铭重用么?还恬不知耻,派了自己夫人陈圆圆前去公关。

    吴三桂继续说道:“就连郑成功那厮,寸功未立,趁清军空虚,占了福建,投降过来,摇身一变,就成了南平侯,后来平定台湾,居然连儿子都封了个侯,比本王实惠多了。不过,就哪怕封侯拜将,天下还不是他李易铭一个人的,各位,是不是这样啊?”

    底下乱哄哄说:“是呀!大王言之有理……。”

    吴三桂狡黠笑了,他接着和盘托出他的野心勃勃的想法,吴三桂说道:“他李易铭逼我,本王反就反了,量他也拿我无可奈何。本王今日有几句心里话想和各位讲,你等知不知道本王国号,为什么称作大周?”

    众人不知,于是就问,吴三桂笑笑,说道:“本王听说昔日武王拜姜尚为尚父,周公旦、召公奭、华公高等为其辅。攻灭了商,又东征灭了东方十七国,于是分封诸侯,以为藩屏。本王在这里向天发誓,如若本王得各位英雄相助,灭了秦国,本王自当效仿武王,亦分封同姓及异姓有功之臣为诸侯。实行大封建,采用内外服,封在外服的,自成国家,封在内服的,是为公卿。各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否追随本王?本王愿与你等歃血为盟,举兵东征北伐,灭了秦国,共分天下,如何?”

    吴三桂将这种想法一说,立即得到下面胡国柱、王屏藩几人的相应,其余人等,也交头接耳、吵作一团。

    原来这想法吴三桂就与胡国柱、王屏藩、王绪等人商议过的,而提出这种意见的,自然是火线归来的方光琛。

    他分析了天下形势,劝谏吴三桂,说历史上有周一朝,之所以七八百年天下,无非是得到诸侯支持,天下归于王统的结果。只是后来周王辖地日狭、竟至饿死的情节他没有说。他同时劝谏吴三桂,说大秦李易铭旷古奇才、天降神君,吴三桂与其对抗,无异于自寻死路。然而天下形势,造反与否,都是死路。何尝不舍命一搏,许以天下共分,换得部众支持,或许因此扭转乾坤也难说。

    吴三桂听了,虽然内心并不完全赞同,但他心想眼下自己势微,处境不妙,对抗大秦,料难取胜。不如就照方光琛意见,合力一拼,要是将来成功了,自己居于强势,怎么样做,再作计较也不迟,所以他就同意了。

    这时人群中走出来王绪,只见他傲然遍视全场,又给吴三桂行了礼,这才说道:“各位,大王自称周王,还有一说,可是来源远得很,你等都知道么?”

    众人不知其意,于是全都鸦雀,这厮见众人浅显,他有意显摆,接着说道:“咱们大王这周王称谓,颇有渊源,据史书所载,昔日周太王生有三子,长曰泰伯、次为仲雍、小为季历。季历生子姬昌,聪明之极,太王爱之,几欲传位于他。但于古礼不符,泰伯知道后,有心让贤,就逃到江南,定居于梅里,自创基业,是为句吴古国。及泰伯死,无子因传仲雍,仲雍传其子季简,季简传子叔达,叔达传子周章。其时正值武王伐纣,后封周章于吴。周章死后,传位熊遂,熊遂传子柯相,柯相传子强鸠夷,强鸠夷传子余桥疑吾,余桥疑吾传子柯卢。然后传子周繇,传子屈羽,传子夷吾,传子禽处,禽处传子转,转传其子颇高,颇高再传其子句卑,传子去齐,去齐传子寿梦。自寿梦始称王,泰伯至寿梦,共计十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