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三九八章 士兵炮灰

    第三九八章 士兵炮灰

    如何迎战气势汹汹的日军,武汉的大本营党国要人各抒已见,意见纷纷。(起qi笔bi屋wu最快更新)

    因为锡澄线的完美撤退,蒋介石认识到参谋总部对于战役的重要性,成立了军委会参谋总部,程潜继续当任参谋总长,不再设参谋次长,而是设立一群副总参谋长,在参谋总长的协调下对战役进行参详和规划。张治中被蒋介石招进参谋总部,担任副总参谋长,朱绍良、顾祝同、何应钦、张发奎与张治中同属此列,时人将参谋总长程潜与此五人合称参谋六出。

    张治中又一次走进了军委会中枢,仍然是习惯性的低调,仍然在会议上沉默寡言,仍然不轻易表态,仍然保持与杨遇春良好的关系。

    蒋介石守南京的打算,参谋部几个人都心知肚明,不守不象话,守又劳民伤财,难得唐生智雄心万丈,要与日本人在南京见过高低,蒋介石的乐见其成。是调一些无关紧要的部队跟日本人火拼,还是留一些精锐部队在南京跟日本人见一短长,是蒋介石比较在意的。

    张发奎很清楚蒋介石调一些炮灰部队去前线迎敌的想法,鉴于大本营搬到武汉后,武汉军民抗日热情高涨,因此,驻武汉的徐源泉的第二军团便成了第一支星夜赶往南京的炮灰部队。长江沿岸防线总指挥刘兴担任南京卫戍副总指挥,他手下的柏辉章第102师、戴之奇第103师成了第二支炮灰部队。本来还想打缪徵流中将57军的主意,可惜在江阴大战中,57军的霍守义112师在江阴完全被打残,霍守义重伤,111师更是与日军13师团一部纠缠了五天五夜,常恩多少将手下可用之人不足三千。不得不把他们放到宣城整编。第三支炮灰部队就是南京宪兵司令部的宪兵部队和直属部队,司令是萧山令,他的部队乱七八糟加在一起也有一万来人。

    同是南京卫戍副总指挥的罗卓英实际上是个空头司令,他的十五集团军只有两个军,一个是李延年的第二军,一个就是十八军,这两个军先败于吴福线,再于锡澄线打得弹尽粮绝,回到南京也无法补充,三万多人,伤兵比正常兵多,新兵比老兵多,想派上用场,有点难。新任第十八军军长黄维,把部队拉到固城一带补充。李延年的第二军已经渡江在滁州整编,下一步归于哪一部分,不知道。

    真正能够在南京有所作为的就是俞济时的第九集团军,下辖四个军九个甲种整编师,兵械齐全,人员到位,八个步兵师十一万人,一个炮兵师一万人。这是淞沪抗战以来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的部队,也是一支创造了辉煌奇迹的部队,同样也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御林军中的御林军。正因为有了这支部队的存在,淞沪前线才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转机,可以说,因为有这支部队,蒋介石晚上才能睡得着觉。如果把这只部队有南京拼掉,蒋介石那才是真正的割肉。但是,蒋介石再心痛也不能明目张胆把这只已经呆在南京的部队调走,把别的队伍调来厮杀,却把自己的嫡系部队调走,世人会怎么看待!

    唐生智不是蠢人,也正是因为看到有第九集团军守在南京,才放出豪言:“本军目下占领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之最后战斗,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摇动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定遵委座命令,按连坐法从严办理。各军所得船只,一律缴交运输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着派第78军宋希濂军长负责指挥。沿江宪、警严禁部队散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一战。

    拿着老蒋的嫡系当炮灰,让老蒋如同一口苍蝇吞在喉咙,难受之极。无可奈何,只能承受。

    王世和以个人名义给俞济时发了一封电报,吞吞吐吐,隐隐约约,宗旨就是一句话:“小心为之!”

    小心为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俞济时从卫戍司令部开完会回来,一脸苦笑,看来这个炮灰是跑不掉的了!

    回到集团军司令部,召集王耀武、孙元良、王敬久、宋希濂四个军长,一群师长级军官,71军下辖87师师长沈发藻,61师师长钟松。72军下辖88师师长孙元良,第18师师长喻镜渊。78军下辖36师师长钟彬、106师师长杨步飞。74下辖51师师长张灵甫、58师师长冯圣法。此外就是直属炮兵师师长蔡忠笏和151旅旅长黄中恒。

    看到黄中恒进来,喻镜渊笑道:“小高参黄旅长来就对了,你一个旅,人数不比我们一个师的人少太多。”

    在这一伙人里面,喻镜渊是老前辈,字淡泉,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南宁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炮科毕业。1928年10月任第18师54旅108团上校团长,1932年9月升任第54旅上校副旅长,1933年6月升任第54旅少将旅长,1937年5月任陆军少将,18师副师长兼54旅旅长,朱耀华阵亡之后接任18师师长。18师,本来是湘第二军谭延恺部下辖部队,一直在江西剿共,直到奔赴淞沪抗日前线才离开,编入72军后,他们第一次享受到嫡系的待遇,在第九集团军里,良好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完全融入其中,但是由于基础较差,两旅四团在第九集团军中人数是最少的,与地宝的151旅三个加强团七千多人相差不多。

    比喻镜渊略小几岁的是蔡忠笏,这位保定毕业的黄埔创办者,与喻镜渊在第九集团军中被称为保定双老,偏偏这个蔡忠笏特别喜欢地宝,疼爱程度,胜过自己的儿子。看到喻镜渊打趣地宝,一句话冲了过去:“老喻,你再不上进,小心过十天半个月,你看到中恒,就得叫长官。”

    “叫长官就叫长官,在座哪位长官都比我年轻,我习惯了!中恒小长官!”喻镜渊呵呵大笑。

    喻镜渊虽然这么说,但是,却没有一个长官敢在他面前不讲礼貌,大家都尊重的称呼他喻老师,他答应得很爽口,说自己是师长,又姓喻,又老,叫成喻老师是很合适的。

    除了喻镜渊和地宝,在座者都是黄埔出身,说话一股子黄埔味,有时候,更像一个班的学员在上课,班长就是俞济时,辅导老师是蔡忠笏。

    班会正在召开。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身后就是首都,我们用我们的血和肉组成一座血肉长城,责无旁贷,我认为,我们要用我们的全力,誓死保卫南京城。”说这话的是孙元良。这次川军大胜,全国鼓舞,他作为川人,更受激励,因此开口必言死,闭口即杀敌。

    跟孙元良一个态度的是王敬久,钟松、冯圣法。

    更激进的是张灵甫,他高叫,要把他的51师放在最接近日本人的地方,他一定收拾一个日本师团,再创造一个南翔大捷来。与张灵甫同样态度的是蔡忠笏,他也是从旅长新晋师长,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担任师长是称职的,是绝对正确的。

    王耀武活脱脱就是俞济时的影子,不多说话,不多表态,静静的看着群情激奋的众人。俞济时已经一副上位者的风度,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他知道,在他这些同学和师兄弟中,自己水平只能算是中等偏下,能够成为黄埔学生中第一个集团军司令,有一个远房的舅舅是主要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下面各位太过捧场,在上海战场,自己所领导的部队从未遭过败绩,蕴藻浜之胜、南翔之胜、太仓嘉定之胜,都是自己的部队取得。而自己,因为向参谋部报告了太湖日军偷袭,被蒋介石喻为吾家之千里驹,认为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有大将军的潜力。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王耀武,因为有了张灵甫,因为有了中恒小高参,想到中恒小高参,他很注意的看了地宝一眼,这一眼,他被地宝深深的吸引过去了!

    地宝没有说话,而是半眯着眼睛,空灵的目光看着虚无,他似乎没有听到身边的长官们说话,哪怕是张灵甫的慷慨激昂也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只能从他眉头上表情的变换才能看出这个小伙子的思维在高速的运转着,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时而又露出绝不可能的疑惑。俞济时发现,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的也不只是他俞济时一个人,还有王耀武、杨步飞、还有老喻喻镜渊,这些人都与小高参达成了思维上的共鸣,小高参放松时,他们就舒畅,小高参紧张时,他们连气也不敢重喘。

    渐渐的,慷慨激昂的人群也感觉到与小高参同步的王耀武、杨步飞、喻镜渊等人,把注意力转了过来,宋希濂竖起右手食指,轻轻的嘘了一声。蔡忠笏拉了拉张灵甫,把张灵甫的慷慨激昂生生打断,张灵甫收回自己的豪情壮志,顺着蔡忠笏的目光看着自己手下的小旅长,冲蔡忠笏笑笑,他知道,这种状态的中恒,一定在思考着一件巨大的事,这件事,最少也值一个旅团。坐得比较远的王敬久轻轻的对着孙元良耳边说:“不知道中恒小高参出定后会有什么惊人之举!很值得期待。”

    俞济时知道,自己这个集团军,这个小高参的一举一动,影响力已经在自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