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三四三章 百舸争流

    第三四三章 百舸争流

    从9月16日,左路一战之后,双方的激烈对战渐渐少了下来,日本大本营正从日本国内再调集五个师团增援上海,中国方面也在积极换防,71、72两军随左路军退到吴福线休整,前方交给了李延年的第2军和陶峙岳的第76军。(起qi笔bi屋wu最快更新)

    正式就任侍从室第三处主任的杨遇春力拒军令部第一厅厅长的职位,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杨遇春进入角色之后,开始大规模的调看这段时间的中日资料,包括华东,华北及华南。

    相对而言,华北日军没有华东这种疾风暴雨般的推进,而是很稳健的一步步进入。

    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7月8日入占丰台,7月16日日本内阁五相会议决定增调10万人来华,动员40万,准备扩大侵华战争,7月19日宋哲元接受日华北驻屯军司令所提出的"停战"条件,7月26日侵占廊坊,7月29日猛攻南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相继阵亡,北平失陷,7月30日天津沦陷,日军侵占大沽。8月1日轰炸南口,8月5日炸张家口。8月12日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 8月13日江阴大战,华北日军不进反退,8月19日冀察政务委员会解散,日本任江朝宗为北平伪市长。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字。8月22日陕北红军主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西北红军主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路军",西南红军主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二路军"。8月24日日军攻陷南口,中国军队退守居庸关。8月26日张家口失守,8月27日居庸关失守,9月13日大同失陷。9月14日日军向平型关进犯,9月15日河北固安沦陷。9月21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抵达太原。蒋介石让黄绍竑为代表,对第八路军的出征进行欢迎。

    看到这里,杨遇春长叹一声,华北有阎锡山、傅作义、卫立煌、宋哲元,还有一支打不死的红军,应该问题不大。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华东,如何分担华东的负担,仍然是当务之急。目前,日方增援的部队已经确定,是第八、十二、十八、二十六师团。第八、十二师团都是常设兵团,都是近三万人的甲级师团,实力还在第七师团之上。十八、二十六师团也是由老兵组成的师团,不同于101师团那种新丁,此外,还从名古屋第三师团的后备军中抽调一万八千人补充进第三师团,从善通寺第十一师团后备军中抽调一万五千人补充进第11师团。如果这些部队到位,淞沪战场的日军总人数将达到将近三十万人。此外,第三航空队全部进入上海,目前在抓紧维修龙华机场,还新开发了公大机场和王滨机场。陆军航空兵的进入,将给淞沪战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

    因为中国空军的威胁,日本海军一直不能有所作为,只要有日本空军对中国空军进行牵制,长江沿岸直到江阴一段又将成为日本海军的地盘。

    必须让日本人分兵,祸水南引,才是淞沪战场的唯一出路。或者,日本陆军航空兵的到来,正好给了自己这样一个机会。

    想到这里,杨遇春站起身来,往委员长办公室走去。

    “什么?让日本人的飞机在上海驻扎下来?”听到杨遇春的第一句话,蒋介石的眼睛都大了,如果不是对杨遇春比较了解,简单怀疑他是不是汉奸。

    “我们阻止不了日军在上海建立机场的野心,不如利用一下这个条件。具体做法,我想请教一下空军。校长,我可不可以见一下空军的毛信诚司令。”杨遇春说。

    “你和信诚是同期的同学,随时可以见。柳青,有时候你就是太过谨小慎微,侍从室不是当年皇宫的内侍,你也不再是当年从苏区过年的毛头小伙子。你如今是党国大员,对国家前途和命运是有话语权的,你走出去,哪个军长师长敢不给你三分面子。你能不能给我说说,想问他一些什么问题?”蒋介石问

    “我想问一些空军的常识性问题,主要是能不能够把一两架日本飞机撵到福建或者广东境内再击落。”杨遇春说。

    蒋介石也是很通透的人,立即理解了杨遇春的想法,说:“好计!祸水南引,给蔡廷锴他们理由,让他们也行动起来,跟日本人决战。想坐山观虎斗,没那个好事。柳青这个想法很好,我支持你,毛邦初做得到也要做,做不到也要做,不行就让他下台。”

    “那也不用让信诚下!”听到老蒋的话,杨遇春笑了,他知道这个计划如何得以实现,对于老蒋来说意味着什么,卸掉肩上一小半的担子,又抛出了第二方案:“如果空军不能做到,我们可以想办法让人去上海的机场,偷偷开一两架日本人的飞机出来,然后飞到福建轰炸就行。只是难度有点大,想起来就点行不通。”

    “行得通行得通,日本人的飞机在日本,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只要他来到上海滩,我就不相信弄不走他几架飞机。如果毛邦初不行,这个事就交给戴雨农。”蒋介石是上海滩上混过的,那块地头他熟悉,有把握。

    拿起电话蒋介石对侍卫说:“通知空军司令毛邦初,让他带几个空战高手过来,有事让他们做。”

    谈完了正事,趁着等毛邦初的时间,蒋校长开始与杨遇春闲谈:“柳青,过去我曾经听过有这样的话,一流的军师心中有一国,二流的军师心中有一军,三流的军师心中只有一战。你是一流的军师。”

    “校长过奖了,这都是校长教导的结果。”杨遇春很恭敬的回答。

    “有件事我想问你,又怕你心里有疙瘩,所以一直没有问,今天,我们两个干脆打开窗户说亮话,把话说开。我想问问你这个问题,也希望你真正走出过去的阴影。”蒋介石看着杨遇春的表情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于是继续说:“对于朱德进军太原,你怎么看?”

    杨遇春从蒋介石开始说话,是知道是与红军相关,一直来,他很忌讳这个话题,也成了他思维的禁区,看来今天,自己这位校长是要帮助自己打破枷锁,走出桎梏。他心里很感激蒋介石,但是把自己尘封的伤口割开,痛苦总是很清晰。他知道,这种痛,痛啊痛啊就习惯了,但是在没有习惯之前,还是很难受的。杨遇春顿了顿,很客观的说:“朱德出太原,只是拳头,身子在陕北,那是"mao ze dong"。校长,"mao ze dong"主席是我很敬重的一个人,我在中央苏区全家被杀,家产被抄时,他也遭受政治迫害。只是他坚持了下来,走到了最高的位置,我因为无路可走,才来投奔校长。幸校长不嫌,委我以重任,每思之则诚惶诚恐。”

    “哦!毛润之这个农村穷秀才真象你说的那样值得尊重吗?”这一次,蒋介石的语调里没有任何其它成份,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质询。

    “是的,我这次去旅游,去成都,去了夹金山,去了大渡河,去了沪定桥,去看了一番红一方面军走过的路,我为他们的行为和意志所折服,也知道,只有在"mao ze dong"主席的领导下,红军才会成为这样坚忍不拔,无所畏惧的军队。我敢这么说,只要从江西走到陕北的人,都是意志坚定,充满革命精神的人。”杨遇春就象一个交作业的学生,低着头,只管说,至于老师打多少分,他不在乎。话已至此,杨遇春也不管蒋介石的感受,只管自顾自的说,象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又象是整理自已的思绪,声音很虚,却很坚定:“我走出四川后,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感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的三峡风光,而是径直来到湖南,进洞庭,入长沙。我在井冈山时,就记得"mao ze dong"主席的一首诗《沁雪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到长沙时,是九月初,正是中秋,不寒,也没有万山红遍,站在橘子洲头,却也看到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景象。我在湘江里这座江心岛上坐了很久,感觉自己睡着了,直到租赁的小艇要回去来叫我,才把我叫醒。我终于明白了"mao ze dong"主席的诗意的核心点,那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都是万类之一,都要竞出那一份自由,或者指点江山,或者激扬文字,或者成为万户侯。这一切都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开始。我想通了,我就回来了。或者这一生,我不能再回到共产党的阵营,但是我希望,他们在"mao ze dong"主席的领导下,真的能实现最初的理想,万类霜天竞自由。”

    说到这里,杨遇春不好意思的朝蒋介石笑一笑,说:“校长,你不会怪我吧!”

    “我怎么会怪你,信仰自由,但是对于一种思想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年青人的冲动。我不认为,一个以肃反以整顿以阶级斗争为主要手段的政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汉唐盛世。”蒋介石说:“我的儿子经国,在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回到了中国。这段时间,我们经常争辩,他比你小一岁,但是思想远没有你成熟,我希望你们成为好朋友,你们都是曾经信奉过共产主义的人,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共产主义,可能更客观,更清晰。”

    这时,门被轻轻的敲了两声,进来的是值班参谋,参谋说:“空军毛司令来了。”

    蒋介石和杨遇春抬头一看,毛邦初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出现在他们面前,身后带着四五个人,一个个,衣着严谨,军容整齐,站成一排,立正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