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三二三章 海基陆用

    第三二三章 海基陆用

    王世和回到侍从室,工作人员告诉他,上海在吴淞口的炮击刚刚停止,几架日本人的军舰刚刚离开,距离吴淞最近的是宋希濂的36师,正动员逃难出来的上海人去拣废铁,用废铁换粮食,已经拉了十几车去江阴装船,宋师长说这个东西送到汉口钢铁厂能值不少钱。( 起笔屋最快更新)

    王世和笑着说:看不出宋萌国同学还挺会过日子,这样也好,来年春耕,不会有铁块咯脚。

    轻轻推开蒋介石的门,蒋介石正闭着眼睛靠在办公椅上养神,听到门响,微微睁开眼,说了一声:“世和回来了。给我倒杯水来,见到杨遇春了没有?”

    王世和是蒋介石堂舅的孙子,说起来算是表侄,串得比较远,但是走得比较近。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在蒋家当家时,蒋介石的堂舅就在他家的铺子里帮忙,到王采玉过世毛福梅当家,王世和又在蒋家帮忙,后来才上的黄埔,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心腹。从南昌行营开始,他就做侍卫长,算得上是蒋介石的大内总管。

    倒了一杯白开水过来的王世和把杯子放在蒋介石的桌子上,说:“见到了,他正准备离开南京,张教官和孙元良王敬久留他不住在给他饯行,我去了,跟他们四个又喝上一餐。”

    “难怪一身的酒味!”蒋介石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生活十分简朴,有人说冯玉祥是假朴素,蒋介石是真朴素,有一定的道理。他从黄埔开始,就以军人行为要求自己,十分严格,严格得不近人情。有人说他是作假作秀,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一件秀做一辈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世和闻了闻自己的身上,没有闻到什么酒味,知道这是自己喝了酒的原因,不敢靠得太近,远远的站着,还故意站在下风的位置。

    “你跟他说了吗?”蒋介石问。

    “我说了!开始他不愿意留下,说要回江西瑞金乡下收拾旧房子,找一房媳妇传宗接代。后来在张教育长和孙元良王敬久的一起劝说下,才同意不去中南国。”王世和说。

    “他说要去中南国?”蒋介石暗自一惊,心里有了杀人的冲动。杨遇春这种人,自己不能用,也决不能给别人用,作为一把锋利的刀,谁拿在手里都能杀人。

    “他对当兵情有独钟,说除了当兵也不会做什么,既然在中国不能当兵,那就去中南国当兵。找一份晌银养活自己。”王世和说。

    “他,在什么地方都不缺那份养活自己的钱。”蒋介石说:“告诉叙诠厅,十天之后,给他恢复中将军衔,出任第三战区参谋长。”

    “委座英明!”王世和说:“我第一次见他,就认为此子不是池中之物,今天深谈一次,更是觉得第三战区参谋长一职非他莫属。”

    “哦!说说你的观感。”蒋介石很满意王世和与他的意见相同。

    “他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分析十分精到,与我们参谋部的意见完全不同,我认为,他的意见更有预见性。”王世和说:“参谋部认为这一次日本最多来五千人,然后用这五千人重建虹口日占区,把散在浦东的日本人找回来,这其间会与我们发生冲突,但是规模不大,真正的大规模冲突会在八月二十五日之后,因为届时会有两个师团的日本陆军进入上海。”

    蒋介石点点头,他看到的参谋部送上来的报告就是这样写的。

    “柳青的看法是,时间就在十八、十九日,日本军队的人数是三个师团又两个旅团,总共应该在十万人左右。”王世和的话让蒋介石睁大了眼睛,继续听他说下去:“为什么会这么多这么快,很简单,华北日军在收缩,没有任何理由的收缩只能说明一点,把华北的兵力调来华东,加上从日本过来的两个师团,以及从东北调来的协战军和海军陆战队,总数会超过十万。”

    蒋介石闭上眼睛,心里越算越觉得杨遇春说的有道理,十万大军,十万日本大军,他第一次有点慌乱,觉得压力山大。过了一会,再问王世和:“杨遇春没有说怎么对付这十万日军吗?”

    “说了”王世和说:“放弃浦江和长江沿江二十五公里的炮击区,在日本海军的势力范围外跟日军决胜。死守锡澄线,让锡澄线以东成为日本侵略军的坟场。至于第一批与日军对攻的部队,首选还是王敬久的71军和孙元良的72军,只是这两个军力量太小,如果进行补充,这两个军将是我军与日本人最有力的部队,因为他们有战胜过日本军队的纪录,在他们眼里,日本人不过如此。其它的部队,对日本军队多少都有一点恐惧心理。”

    “在他看来,其它部队有没有一支可用之兵?”蒋介石有点不高兴。

    “有的!罗慈威将军的十八军,良桢的七十四军,还有李延年的第二军。”王世和说。

    “算他还有点眼光。”蒋介石哼了一句:“他还说什么?”

    “有这五个军,与日军的这一次战斗基本可以战平,但是,很快,日本人就会增兵。只要给日本人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可以拿出十到十五个师团增兵上海,届时,才是决战的开始。”王世和说。

    蒋介石听到这句话,如遭重击,差点没翻白眼。三个师团已经应付得如此艰难,再来十五个师团,如何对付!但愿不是真的!但如果是真的呢?蒋介石对王世和说:“让杨遇春明天一早到我办公室。让军政部立即给71军72军配齐编制,一甲种师一乙种师一炮旅。让金华李延年第二军,芜湖罗卓英第十八军,丹阳俞济时74军,进入上海西部,李延年部驻嘉兴,罗卓英部驻苏州,俞济时部进驻昆山,目前在上海西郊的张向华部退到青浦。”

    王世和心里暗笑,看来这位委员长已经全盘接受了杨遇春的意见。

    台北机场,今天又迎来了一个机群,鹿屋航空队司令石井艺江大佐总算安了一点心。第一次出战就折损了十驾陆基轰炸机,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差点没有让自己剖腹。幸好八月十三日龙镶号沉没,三十五架95中岛战斗机击落长江,才把自己的损失淡化。

    石井艺江大佐问返航的八架轰炸飞行人员,有谁看到了中国的新型战机,所有的人都摇摇头,带伤飞回台北的浅野少佐告诉石井艺江大佐,他们在广德,遇到的不是新型战机,而是霍克三,也幸好是霍克三,自己还能逃得一条性命,如果是新型战机,自己的速度,早就让对方追上打落。

    损失了十架飞机,居然没有一个人看到中国的新型飞机,是不是真的有那句话:看到的都死掉了!石井艺江大佐背皮冒出冷汗,长出一身的鸡皮,第一次感到八月的天是如此的寒冷。

    海军部也知道,中国出现了一种强大的歼击机,航速高火力大,操纵灵活。在这种新型战机面前,自重一点三吨、速度360公里,操纵灵活的中岛95舰载战斗机不是对手,就不用再说笨重的96陆基轰炸机,将近五吨的自量,每小时不到350公里的速度,笨拙的身躯,在中国空军强大的歼击机面前,就是活靶子。

    这一次过来的机群总共有十七架飞机,只有一架96陆基轰炸机,目的是与台北机场剩余的八架飞机凑成九架一个小队,另外十六架都是改装后的96陆基攻击机,是由96海基攻击机改装而成。96海基攻击机,也称为96舰载,是三菱a5m的定型版,单翼,自重仅一吨,速度430公里/小时,是中岛95的替代型,完全是以满足航母起降而设计的飞机。改装后的96陆基攻击机因为不需要考虑舰上起降,重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增加了副油箱,续航里程从之前的1200公里达到了2500公里,也就是说,在一千公里半径范围内,可以为96陆基轰炸机护航。

    笕桥一战,善于吸收经验的日本海空军认为,中国空军的歼击机优于霍克三,应该与日本的96舰载处于同一级别,因为,由改装后的96战斗机与中国空军的新型战斗机缠斗,让96轰炸机从容轰炸,达到战略目的。

    新型飞机来到台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护卫96轰炸机前往南昌轰炸中正机场。

    日本海军航空部的战略目的很简单,他们发现目前中国军队把战斗机和轰炸机集中在华东和华北两大区域,在信阳周口发现了新型战机,在南京、句容、嘉兴、苏州、笕桥、广德几个机场也发现了新型战机的身影。很明显,中国空军的战机除了信阳周口的是针对华北的,其它几个机场都是针对上海战场而设置。因此,从台北起飞攻击南昌机场可以将华东的飞机调回华中,目的是降低上海地区的空中力量,减少上海登陆的难度。

    石井艺江大佐趴在地图上,看着直线的下福建省,想起第1联合航空队司令官户塚道太郎大佐的话:不要掉一块铁皮在福建范围,否则搭上的就是整个台湾。他之前不相信,现在信了,就凭机场休息室里的空调里,他就敢断定,具备如此高科技的东西也能生产出来,就不用说飞机这种简单东西。十多年前,帝国的飞机就已经在空中翱翔,可直到今天,帝国的大金公司的产品还只会冒热气。

    告诉第一次与96陆基攻击机协同飞行的浅野少佐,飞行的路线是从台北到温州,在丽水转向正西,航程为800公里。浅野少佐不知道为什么要拐一个弯,但是军人的天职让他不问,只需要遵照执行。

    起飞的时间很早,在清晨五点正起飞,七点半左右飞机应该到达南昌,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国军队的吃饭时间,飞机即使升空接战,也需要预热,完全可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浅野少佐站得笔直,连连答应:“明白!”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清晨五时,天气,晴,台北市还沉浸晨睡之中,有钱难买天光觉,然而,台北机场已经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一架架飞机从跑道上冲天而起,当飞机消失在北边的天际,台北市又回复惯有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