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三○八章 主席卖国

    第三○八章 主席卖国

    南京,军政会,几个国民党军方大佬也一个不落的坐在会议室里。()

    宽畅的会议室中间,是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杨遇春已经看了这张照片很久,他从来没有见过孙中山,只知道这个人很能吹牛,口才很好,墙上的画像明显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圆脸,前额头发有点少,斑白的小胡子,应该有四十七八岁的样子。脸色红润,双目有神,鼻若悬胆,口唇紧闭,不象个肝癌患者。最后发现,孙中山的耳朵很大,但是长得很低,明显偏向脑袋的下半部分。

    就在他百无聊赖继续对中山先生的画像进行观察之际,门口的卫兵一句“委员长到!”跟着其它的人站了起来,挺胸收腹,目中无人。

    蒋介石穿了一套五星上将的军服走进来,没有戴帽子,脑门锃亮,后脑推光。

    “请坐。”随着蒋介石的话,大家直上直下的坐在椅子上。

    在中间的会议桌,坐着何应钦、程潜、张治中、陈诚、顾祝同、罗卓英,还有一个比较陌生,听委员长第一个跟他打招呼,才想起这位是谁,张发奎。

    围坐在外圈的就是自己这些参谋随从人员,自己是张治中的亲随,旁边除了陈诚的参谋施北衡认识之外,其它人都不认识,自己以中将军衔在里面算是比较低的,有几位肩上的军衔是上将,应该是中将配上将衔,级别不低。

    这是杨遇春第一次参加这么高级别的会议,他从中央陆军大学结束培训后,留在学校教务处,本来安排给学生教授游击作战,但是学生们明显看不起这个从红军逃过来的教授,对他的课冷嘲热讽,问的问题都是那年头在井冈山的问题,还问到井冈山的共产共妻,是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只笑贫穷不笑娼。气得他一怒之下,向张治中辞职。张治中问他如果离开中国军方,打算去哪里?他说想去中南国看看。张治中大惊,以为凭杨遇春如此人才,去到中南国,完全是为虎添翼。因此在六月份中南国的军演邀请时,也以工作繁忙推辞,并不是郑进阶预想的那样,因为老蒋心眼狭窄。

    程潜捧着一叠纸,正操着一口湖南腔读目前的局势。湖南话听起来象唱歌,听得杨遇春昏昏欲睡,这些都是杨遇春这些参谋们收集的资料,早就烂熟于心,大家兴趣都不大,打开笔记本,在上面画鸡蛋。

    只有一条新闻比较有价值,据情报部门在日本得回的消息,日本参谋本部决定《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内容是“以中国驻屯军为基干,组成约4个师团,击溃平津地方的中国军队”,“根据情况,以一部分兵力,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

    杨遇春知道,在华北一带的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及其直属战车队、骑兵队、工兵队、通信队、宪兵队、军医院和军品仓库驻天津。步兵第1联队驻北平,第3大队驻丰台, 第2联队和第1联队的第2大队、炮兵联队驻天津,第2联队的第3大队第7中队驻唐山,第8中队驻滦县。第9中队驻山海关;第1大队第3中队驻塘沽,日军5000余人,伪军万人,蒙军约4万人。

    目前的日本陆军,总共有二十个师团,有常设师团和普通师团,还有后备师团,还有预备役师团,比如说第一近卫军师团,在老家东京的预备人员,就随时可以组织一个101师团,一般用预备人员组成的师团,编号都会在正装师团的名称之上增为数字100,第三师团的预备师团就是103师团,第9师长的预备师团就是109师团,依此类推,当然也有例外。所以,日本的陆军人数绝不是二十个师团这么简单。日本陆军编制一个师团约为两万五千人,四个师团达到十万人,目前华北的缺口还很大,什么时候军队到位,什么时候就是进攻的开始。

    至于在青岛及上海附近作战,杨遇春的看法是,青岛是幌子,上海才是目的,因为青岛与北平形成的土地面积还太小,完全是不能满足日本人的胃口。只有占领上海,把富足的长江口居为已有,才能把半数中国收在囊中。

    何应钦是坚定的青岛登陆派,他认为,上海有大量西方列强的租界,日本人不敢在老虎头上拔毛,激起众怒,日本自己吃不消。蒋介石是这个意见的赞同者,他在两三天前还接见意大利、德国、法国大使,称:我为自卫生存而战,希望国际主持公道。杨遇春则认为,西方列强在西班牙正打得热闹开怀,不会有兴趣再理中国的闲事。即使理也要等中日双方打得七七八八伤亡惨重时再理,从来没有一开始还没有形成利益点的时候就出来当中间人。更何况,连国联都不当回事的日本人,会在乎这些国家的调停,何应钦未免有点想当然。他看了一眼自己的长官,张治中在这种会议上,永远是一副老僧入定的样子,他从不参与决策性的讨论,他经常自认为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的工作就是打仗,至于为什么要打,不是他的职权范围。

    会议并不热烈,其实大家都知道蒋介石希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都在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的意见跟老蒋的想法靠拢。因此会议的基调总是热烈而团结一致的,所有的意见和建议都是为了达成领导的意愿,杨遇春认为这就是独裁。最后,会议讨论重点放到如何处理中国的几个地方军阀关系,如何与对方建立联系上来。

    这时所有的人都闭上了嘴,会场进入沉默。看到没有人说话,蒋介石开始点将,第一个就点到一个中将挂上将衔的人身上,杨遇春这才知道,这位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黄绍竑。蒋介石有时候也很愚蠢,又一次要黄绍竑去联系桂系。

    黄绍竑一脸苦笑,他自知自己在桂系诸人中的地位,有道是天下有四大喜,转眼就能变得四大悲,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稍稍一变就能变成久旱逢甘雨—两滴,他乡遇故知—仇人,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提名时——重名。自己与桂系的关系就是他乡遇故知—仇人,想当年衡阳一战,因为自己没有能够果断支援,造成桂系损兵折将,后来自己又离乡远走,成为桂系逃兵,桂系早就把自己视为外人。老蒋还不自省,每天把自己当成桂系的替代品,给桂系添堵,这次又让自己去跟桂系接触,只怕不仅不会成功,效果恰得其反。

    张治中看到了黄绍竑的尴尬,主动说:“桂系我去吧,我和白健生还有同学之谊,上次在衡阳也打过交道。”

    黄绍竑看上帝般的看着张治中,他知道,这个人情他可是欠下了。

    黄绍竑没有去成桂系,去了北方战区,对这个任命黄绍竑觉得轻松多了。

    罗卓英低着头,恨不得把脑袋缩到台下去,他很担心蒋介石会点他的名让他去广东,不用想,他肯定不能完成任务。蒋介石看了他一眼,叹了一口气,转而问张发奎:“向华有何人选可以推荐?”

    张发奎摇摇头,他与陈铭枢关系并不好,目前广东与中央势同水火,估计不论谁去也讨不了好。

    “我就不相信,广东如此没有民族大义,没有中华气节,眼睁睁看着日寇入侵而无动于衷。”蒋介石大怒。

    杨遇春乐了,你不相信,有本事自己去好了,上次一个亿的战争赔款,现在还没有下文,你忘记了,可别人没有忘记,不仅没有忘记,还时时刻刻记住,记得清清楚楚,无论是谁去广东,人家都会问这个问题,估计就是老蒋亲自去,也未必就能搞掂。

    “还是我去吧,但愿陈真如能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不把我赶出来。”说话的是程潜。

    蒋介石大喜,说:“关键时刻,还是老将顶用!”

    福建,谁去福建?解决了一个,又到一个,十九路军这一伙,尽是一伙广东人,蔡廷锴本来就是陈铭枢的下属,现在更是互为依存,结为一体。

    “我有个建议,请一个人出面,只要满足他一个条件,他就会去福建劝说蔡廷锴。”顾祝同说。

    “谁?有什么条件?”对于有条件的服从,蒋介石一惯不太高兴的。

    “李济深。他这段时间,一直为沈钧儒、章乃器等七人入狱问题奔波,如果以释放沈章等人为条件,让李济深入闽游说,我们才有可能与闽方搭上线。”顾祝同知道蒋介石不喜欢这种方式,实在是没有办法。

    “哼!”蒋介石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

    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老蒋没有说,别人也不敢问,过了一下,老蒋继续说:“贵州薛伯陵是没有问题的,云南龙志舟也心有国家。最难办的是中南国,如果能够跟中南国搭上关系,引入一些军械,对于我们来说,对提高军队的整体能力有极大的作用。哪一位能够主动请缨,为国家排忧解难。”

    这才是最难的问题,在座之人,没有一个曾经与中南国有过交易,甚至连拐弯磨角也找不到一个能够说上话的人。这个问题难坏了在场的所有人。

    这时,值班参谋来报:林森主席来了。

    “他来干什么?”蒋介石不解的咕噜了一句,说:“快请!”

    林森从门外走了进来,此公虚岁七十,鹤发童颜,银须飘垂,慈颜善目,仪态端正,举止稳重,表情内敛。一身普通棉布长袍马褂,一根手杖,一副眼镜,胸前佩一枚青天白日的徽章,这个平凡的老人,就是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

    “林主席怎么过来了?”在蒋介石的率领下,所有的人都站了起来。

    林森抱拳跟大家打了个招呼,请大家坐下,对蒋介石说:“我来主动请缨,去一趟中南国。”

    所有的人都为之一惊,此老居然与中南国有故?

    “请外交部发出照会,明天我以中华民国主席的身份,正式出访中南国,进行国事访问,就双方建立外交关系问题进行洽谈。”林森说:“只是我不懂什么是武器,你们给两个人陪我去,要什么武器,你们说了算。”

    此公居然有如此把握,能够在中南国拿回武器,有什么办法?

    蒋介石代表所有人向林森提出了这个问题,林森悲叹一声,说了一句让所有的人没有想到的话:我去做这个恶人,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