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二六一章 远程支援

    第二六一章 远程支援

    “两个消息,都是好消息,你先听哪一个?”郑进阶拿着两份电报纸走进陈维政的办公室。()很少能看到他这一脸的笑容,男人三十一枝花,郑进阶三十有一,正开得热闹,可惜是个独身主义者,浪费了一副好皮囊。

    “既然都是好消息,你就拣大的说吧。”陈维政也被郑进阶的情绪所感染,

    “10月9日,一、二、四方面红军在会宁会师,西北一带集中了红军约六万人,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郑进阶说。

    “怎么才这么少的人?”陈维政问。

    “去年一四方面军汇合后,有了五万多人,可能是觉得凑在一起人太多,所以分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在"mao ze dong"的带领下去了陕北。左路军本来也一起去,过了松藩草地后,有一个叫张国焘的发了疯,又从松藩草地走了回来。大家都弄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是二方面军已经过了大渡河,他要先跟二方面军会师,把力量搞大,仗着人多势众,另立中央,跑到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搞川藏根据地。四川不是那么好呆的,呆了一年,被刘湘和吴奇伟肥的打瘦,瘦的拖垮,终于顶不住了,只好又一次从松藩草地淌过去。跟第一方面军派来的代表彭德怀陈昌浩在会宁会师。”郑进阶几句话,把波澜壮阔的长征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告一段落。

    陈维政在心里想起了"mao ze dong"的一首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仿佛是自言自语的说:“结束了,终于结束了!”

    郑进阶看到陈维政情绪有点低落,并不象自己预计中的高涨,就没有再说话。

    “第二个消息是什么?”陈维政见郑进阶没有再说,主动问。

    “有袁军长的下落。”郑进阶这回不敢再高兴,小心说。

    陈维政腾的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惊讶的说:“老袁没有事?还活着!我就知道他没有死!哈哈哈哈!”畅快的大笑起来:“说说说,现在在哪里,马上通知谭如虎,去一个小队,把军长给我接回来。这可是好消息,每次我们喝酒吃肉过好日子,想着老袁,我心里就发痛。”

    “是的,我就差点没有给老袁弄神位了!”说话在是从门外走进来的李明瑞。

    “快五年了,终于又有他的消息了!他怎么不来找我们呢?”冯达飞纳闷的问。

    “我们别猜来猜去的,老郑快说具体情况。”陈维政说。

    “他从桂西出去后,去了广东,广东压根就没有独立第一军,是麦夫骗他的。他就直接去了上海,想去找中央,结果一到上海就让特务给抓了。”郑进阶说:“没有任何证据说他的共产党,他自己也死硬坚持自己是桂北商人,倒霉就倒霉在他身上带着几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结果被判了五年。今年上半年,红军东征,在山西搅了个底朝天,阎锡山为了加强黄河一线的防务和管理,从北平上海的反省院弄了一些有文化符合条件的人去河东工作,建立民众基层组织,严防红军东扰。袁军长也被选中了,去到了柳林县。呆了不到一个月,终于找到机会,跑出了山西,在陕北绥德找到了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

    “怎么拖了几个月才有他的消息传来?”李明瑞问。

    “应该是在接受审查。”冯达飞说。

    “老蒋爱起用老乡,老毛也爱起用老乡,老袁是湖南人,又在桂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种人是一定要用的,但是在用之前,要调查清楚,可以理解。”郑进阶说。

    “郑大师爷也是湖南人,你要去陕北,肯定重用。”覃时良说。

    “我就算了,我在那边的位置让我的老师叶剑英坐着呢!我去就只有给我的老师倒水添茶画地图的份。”郑进阶笑道。

    “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都是无神论者,郑大师爷一天到晚神神道道,打时算卦,估计,在那边不出三天,就被镇压了!”赵元喜的话,让大家都大笑起来。

    “让桂西,跟陕北联系,送点东西过去,帮老袁站站台。”陈维政说这话,实足的江湖味。

    桂西的联系很顺利,出面联系的还是黄松坚,莫文骅把黄松坚给他的密码本上交给叶剑英后,一切迎刃而解。

    叶剑英看到桂西提出给袁振武送一些军用物资作为礼物时,拿着电报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把电报交给毛主席。

    “好事嘛,这说明桂西的同志们是有情有义的人,这个黄松坚是不是在贵州给干部团送手雷的那位同志?这可是我们的及时雨宋江。”"mao ze dong"问。

    “是!”叶剑英回答:“我听莫文骅说,这是一位参加过百色起义的老干部,因为有伤,不能来到江西苏区,留在当地打游击。”

    “你问问他们,有什么办法把物资送过来。”"mao ze dong"问。

    “他们说了,中南国愿意借飞机给他们,在贵州遵义的飞机场加油后,可以飞到会宁,进行伞投。这已经是飞机飞行最远的距离,别的地方到不了,除非飞机能落下加油。我们这边没有机场,飞机降不下。”叶剑英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继续说:“主席,是不是给袁振武同志一个比较高的职务,让他去会宁,接收这批物资,我们太需要这些东西了。”

    “能够弄来物资,什么职务都可以。做你的副手吧!第一方面军副总参谋长。”说到这里,"mao ze dong"兴奋的问:“参座大人,你最想要什么物资?”

    “我最想要桂西那种小手雷,我们在腊子口,在直罗镇,已经把库存的小手雷用得差不多了。如果向西打通国际交通线,只要有这种小手雷,就能在马步芳的马群里炸出一条通道。”叶剑英对这个小手雷情有独钟。

    从太原起飞的十架容克52,每架飞机除了增加了副油箱外,就是一点五吨的小手雷,分成二十个降落伞,总共六万颗小手雷,在贵州遵义机场,再次把油加满后,飞向会宁。

    10月中旬,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北方的天空更比南方的天空更洁净、更阳光,领队黄木春在无线电中说:“来回有1900公里,大家保持经济时速,别在半空中抛油锚。”

    二号机的驾驶员施之义说:“放心,黄大队,你就别担心我们了,你关心投放点吧,别投丢了,那才浪费。”

    黄木春知道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又想起冯司令的再三交待,在会宁县城南两公里,有一个地方叫南三里铺,是一个从南向北的河谷,红军会在两边的山上插上红旗指路,在南三里铺用红旗插成一个大圈,那就是投放点。在距离投放点南边三公里的地方会点上一堆浓浓的狼烟,黑沉沉的狼烟在数十里外都能看到。因为是爆炸物品,红军只会在一公里外的山顶上监视伞投情况。

    飞机在蓝天白云中飞行了三个小时,很顺利,接照指南针一路向北,重庆、广元、天水被抛在了身后,飞行距离显示已经飞出了九百公里,黄木春降低了飞机的高度。红旗,狼烟,黄木春的眼睛一眨也不敢眨。

    所谓的狼烟,是古代报警的烽火,北宋陆佃《埤雅》中这样介绍:“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它的特点是烟气直上,虽烈风吹之不斜。 不一定非得用狼粪,用蒿艾牛粪都可以,什么烟大用什么。如果在风停秋高之季,平地三十公里都能看到。在空中,五十公里外也能够看到。

    在南三里铺,地面上翘首南望的人们,心情比空中的的还要紧张,一大清早,就站在这里,刘伯承对王震说:“胡子,你用了那个小手雷,感觉如何?”

    “是好东西,就是用得一点价值都没有。”王震说。

    刘伯承知道他的意思,王震得到桂西送来的手雷,一直舍不得用,直到与四方面军会师,才用了不到三千颗。结果,汇合四方面这一年在川西与刘湘部纠缠,手雷用得一干二净不说,还被打得恢溜溜北窜,说起来就一肚子气。

    “你那些发射弩还留着吧?”刘伯承问。

    “宁愿不背干粮也要背着,实在没有子弹了,拣块石头装上也能打死人。”王震说。

    刘伯承知道他有气,拍拍他的肩膀,说:“托袁振武的福,我们又有了补充,你的发射弩又有了用武之地。”

    “参谋长你认识袁振武吗?”王震问。

    “认识,我在黄埔当教员时,他是政治部的干事,很斯文的一个人。没想到,他在桂西那些人心目中的地位这么高。一知道他在陕北,马上送东西来。”刘伯承说。

    “那他为什么不在桂西呆着,跑来陕北。”王震虽然已经成长为六军团的政委,但是也还只有二十八岁,有些东西看不懂。

    “他被中央特派员骗出了桂西,结果去上海找组织被特务抓到,坐了几年牢,才跑回来。”刘伯承也为袁振武的遭遇唏嘘不已。

    这时,从南边传来一声高叫:飞机的声音。

    一架飞机从南方的天际露出了身形,然后是第二架、第三架……整整十架。地下顿时沸腾了起来。红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对飞机抱以热情而不是敌意。

    飞机一掠过狼烟,就看到从飞机里出现一朵朵白色的圆伞,伞下是一个大大的箱子,正摇摇晃晃往地上落。十架飞机飞过,空中满是白色的圆伞,象风吹过的蒲公英。

    飞机没有停留,转了一个弯,形成编队,向南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