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货币沿革概说(1)
导读
纵观历史,放眼全球,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实物货币、金属货币、本位纸币和信用纸币等不同历史阶段,现今正在推广电子记账型信用货币。
货币发展史上每次飞跃性的变革,都是由于交换范围的扩大以及交换形式的演进对交换媒介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业化以来,国际贸易加速发展,催生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需要一个协和万邦的合理化世界货币体系,但是迄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卷。
话说从头,回眸货币沿革历程,理顺货币发展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深刻认识现行以强势国家主权货币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功过是非、无法逾越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彻底改革的必由之路。
早在远古人类群落中,“万物之灵”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生存一享受一发展”的需要,在兽性争战掠夺牟利之外,找到了另一种能够避免惨重牺牲的代价,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高明求利之道,这就是“合作比不合作好”的大道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合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优化选择,即在自愿平等基础上讨价还价、互通有无的上市交换手段。
这种用于市场求售的产品或服务,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意义非同小可,远不止一般所说的互通有无而已。用《资本论》的话来说,商品交换节约了“社会劳动时间”(劳动量),意即商品交换使得同样的劳动量可以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交换双方都会从中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使得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商品交换的市场机制为交换双方带来了明确的实际利益,促使各方生机勃勃地展开竞争,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细化社会分丁,改进生产方法,扩大贸易规模,驱动科学技术进步,导引社会进入上升的发展轨道。
货币俗称金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一种可以像水一般方便流动的财富,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活跃的角色;其运行体制对于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至巨。
货币的产生,是出于商品交换的中介需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莫大便利,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得力工具;但反之亦然,全球化时代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现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之大,几乎找不出一种为人类所拥有的发明可与之比拟。
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
早在物物交换的远古时代,先民在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常常受到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些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即“一般等价物”作为中介,这类物品就获得了货币的职能。原始实物货币可谓五花八门,牲畜、兽皮、五谷、羽毛、贝壳和盐等普受欢迎的物品,都曾经被用来充当过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其起源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据考证,贝类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贝币曾在商朝广为流通。直至清朝末年,云南边远地区还一直以贝为货币。因此中国的汉字中,与财富或交换有关的字大多从“贝”,如财、货、费、资、赏、贩等,并且出现了“以贝为宝”即“宝贝”这样的习惯用语。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海贝已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容易损坏,因此出现了骨贝、石贝、陶贝、玉贝等人工制造的替代品。
古岁马曾经将盐作为军饷发放给士兵。拉丁文“sal”的意思是盐,英文中的“salary”(工资)一词就是从它演变而来的。在中东和欧亚非交界一带较早开始农业文明的地域,以牛为主的大型牲畜曾经是重要的交换媒介。
实物货币具有面值低、体积大、品质不一、携带不便等缺点,在交换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之后,无法再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例如,牛自己会行走,也可以运输,但是体积庞大,又不能分割,在使用中存在着很多困难。又如,想要购买一头家畜的人,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买更贵重的东西时,携带的贝币恐怕要由斗量而车载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冶金工艺的发展进步,金属货币进入了人类生活。
中国商朝中晚期,即距今3100年左右,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质仿形海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属铸币。铜材坚牢,价值较高,可以再铸,形状、大小、重量容易统一,所以铜贝和其他形式的青铜货币很快流行起来,逐渐取代海贝这种自然货币,开始了向人工金属货币的演变。
在秦统一中国前的西周、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家(部落)的生活居住环境各不相同,铸币的仿形对象也多种多样,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刀币、布(铲)币、楚币和圜钱四大货币体系。
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不仅统一了度量衡,还在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废除了以前铸造的包扩铜贝在内的形状重量各异的地方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主要供上层统治阶层使用;以原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圜钱为下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这样,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货币种类及单位的首次统一,既便于政府征收赋税,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式,与古人的天圆地方宇宙观相符,穿轴加工而不会转动,也便于穿绳携带授受使用。这一铸币形式一直沿用到了清末民初。
此后,中国的金属货币还经历过两次重要改革。其一为西汉武帝时期,政府决定收回郡国和民间的铸币权,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钱币的铸造和发行。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朝建立后,郡国和民间仍有权私铸钱币,地方势力和豪绅富商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是时,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其中劣币充斥,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统一。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5年),政府开始统一铸造五铢钱(钱重五铢,上有篆字“五铢”,标准重量为3.5克)。直至唐朝初年,五铢钱一直在中国流通使用,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铸期最长的一种货币,留世数量庞大,品类繁杂。
其二为唐高祖时期,政府铸开元通宝,开创了货币的十进位制,从此结束中国铢两制货币的传统,进入了宝文制货币时期。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标以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历经朝代更替,分分合合,通货状况久已陷于极度混乱。,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统一铸造开冗通宝,钱文不书重量而标明年号,概以通宝或元宝相称。通宝一枚为一文钱,十钱为一两,制式统一,换算便利,适合于当时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发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渐扩大的需要。此制一直沿用了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
由于金属储量和铸造技术的关系,西方流通的金属货币主要是金币和银币。黄金和白银的天生自然属性造就了不同凡响的装饰效果,形成了独特的珍贵价值。它们还有比重大(相对体积小)、容易分割、质地均匀、延展性强、久藏不变、可以反复熔炼等特点,符合充当原始一般等价物的品质要求。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英国考古学家李奇伟(willjam rigeway)认为,中东、希腊和古欧洲一些地区流行的一种微小计重单位格令(grain,0.0648克),是专门用来为黄金这样的贵金属计量的。他还发现,在那里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一头牛的黄金计价非常近似,大约等于130个格令,这可以证明黄金作为通货的有效性。
哺育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古希腊,其主要货币是雅典发行的银币德拉克马。为避免交易时按照货币的品质和重量来估计价值的繁琐,雅典在铸造德拉克马银币时,在币面打上了某种印记,标明成色和重量,相当于产生了具有国家政权与法律的权威性的标准化币制,有助于币值稳定和货币信用。德拉克马不仅流行于多个希腊城邦和国家,还成了地中海地区以至更大范围通用通兑的银币。德拉克马这个币名一直沿用不衰,1832年被定为希腊的法定货币名称,直至2002年1月1日为欧元取代。
可以说,古希腊对世界辉煌灿烂的贡献是同货币与金融方面的成就分不开的。英国商业史学家托马斯·乔治·威廉斯(thomas ceorge wmiams)曾高度评价古希腊人在货币方面的成就:“古希腊之所以能在商业国家中占有地位,并不是基于它的工业,而是基于其交易方法的先进。他们是第一个以货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民族。国家所有的企业事业都使用金属货币。他们用通货交赋税代替劳役,用货币工资作为劳动报酬,用货币交地租代替实物。
古希腊人首先发明了靠资本兴办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和殖民开垦,很早就出现了银行和保险机构。”货币运用及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虽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过黄金货币,但因资源有限,价值过高,自汉代以后,黄金基本上退处了流通领域,成为一种玩赏、妆饰、保值的物品。
白银在中国货币领域较晚露头角。中国白银储量较少,而且银矿常与铜、铅等化合,冶炼分解技术难度较大。战国时期,中原地带出现过银贝,也发现过银币,但使用有限。其后历朝用银多为出口商品换得;出口顺差之大,乃至中国成为非产银的银货币国家。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明中叶以后,白银大量流人中国以换取丝绸、陶瓷等特产,成为了和铜钱一样普及的金属货币。至此中国真正成了用银之国,但实行的是银两制,即以金属的重量计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没有进入货币本位制度阶段。直到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颁行《币制条例》,才正式采用银本位制,以“元”为货币单位,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纸币的诞生和变迁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飞跃性的重大进步。
北宋时期四川成都首倡的“交子”,是世界上真正纸币的开端。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需要更多流通货币。当时铜钱短缺,难以满足需要,四川地区不得已而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比如说,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五百斤,要用车载。因此,客观上需要开发一种轻便的货币。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完全统一,存在着几个各自为政、互不通用的货币区。各个货币区禁止货币外流,而使用纸币恰可防止铜铁钱流出。此外,宋朝经常遭受辽、夏、金等攻袭,军费和赔款开支浩大,也需要发行纸币弥补财政赤字。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的要求。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期,四川成都首先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放现金的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报酬,即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称为“交子”,当时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的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一些商人联合成立了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立分铺。由于交子铺户多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做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难以伪造,所以赢得了很好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往往用随时可以变现的交子来支付货款,于是交子逐渐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动用部分存款,不会危及交子的信誉,于是开始印刷有统一格式和面额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推向市场。这种交子就是代表了铸币的信用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只是民间发行的“私交”,尚未获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禁民间私造。这是中国最早由中央政府主持发行的纸币——一官交子,它比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是世界上公认发行最早的官方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发行额有限制,设置金属铸币准备金(钞本),规定分界(分期)发行。起先规定每界三年(实足两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 256 340贯,以四川铁钱360 000贯为准备金,相当发行量的28%,交子与钞本间约七成的差额,便是政府收获的铸币税了。交子的流通范围最初基本上限于四川境内,其后逐步扩大到了其他地区。
宋神宗时,放宽规定,一次印行的交子可连用两届,相当于发行额增加了一倍,交子开始贬值。宋哲宗以后,由于无限制地增印,交子严重贬值。
到了南宋,经济倚重海外贸易,钱币大量流失海外,致使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南宋最主要的纸币是“会子”,起初有铜钱作为发行准备金,保障了币值的坚挺,然而到了晚期,战事频仍,国库空虚,政府为了筹措军费,除了增加税收,就是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致使物价飞涨。南宋末年,两百贯甚至买不到一双草鞋。
元兵南下,南宋灭亡,会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纵观历史,放眼全球,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实物货币、金属货币、本位纸币和信用纸币等不同历史阶段,现今正在推广电子记账型信用货币。
货币发展史上每次飞跃性的变革,都是由于交换范围的扩大以及交换形式的演进对交换媒介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业化以来,国际贸易加速发展,催生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需要一个协和万邦的合理化世界货币体系,但是迄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卷。
话说从头,回眸货币沿革历程,理顺货币发展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深刻认识现行以强势国家主权货币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功过是非、无法逾越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彻底改革的必由之路。
早在远古人类群落中,“万物之灵”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生存一享受一发展”的需要,在兽性争战掠夺牟利之外,找到了另一种能够避免惨重牺牲的代价,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高明求利之道,这就是“合作比不合作好”的大道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合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优化选择,即在自愿平等基础上讨价还价、互通有无的上市交换手段。
这种用于市场求售的产品或服务,就是经济学所谓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意义非同小可,远不止一般所说的互通有无而已。用《资本论》的话来说,商品交换节约了“社会劳动时间”(劳动量),意即商品交换使得同样的劳动量可以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交换双方都会从中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使得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商品交换的市场机制为交换双方带来了明确的实际利益,促使各方生机勃勃地展开竞争,努力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细化社会分丁,改进生产方法,扩大贸易规模,驱动科学技术进步,导引社会进入上升的发展轨道。
货币俗称金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一种可以像水一般方便流动的财富,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活跃的角色;其运行体制对于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至巨。
货币的产生,是出于商品交换的中介需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莫大便利,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得力工具;但反之亦然,全球化时代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现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之大,几乎找不出一种为人类所拥有的发明可与之比拟。
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
早在物物交换的远古时代,先民在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常常受到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些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即“一般等价物”作为中介,这类物品就获得了货币的职能。原始实物货币可谓五花八门,牲畜、兽皮、五谷、羽毛、贝壳和盐等普受欢迎的物品,都曾经被用来充当过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其起源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据考证,贝类一度占有重要的地位,贝币曾在商朝广为流通。直至清朝末年,云南边远地区还一直以贝为货币。因此中国的汉字中,与财富或交换有关的字大多从“贝”,如财、货、费、资、赏、贩等,并且出现了“以贝为宝”即“宝贝”这样的习惯用语。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海贝已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容易损坏,因此出现了骨贝、石贝、陶贝、玉贝等人工制造的替代品。
古岁马曾经将盐作为军饷发放给士兵。拉丁文“sal”的意思是盐,英文中的“salary”(工资)一词就是从它演变而来的。在中东和欧亚非交界一带较早开始农业文明的地域,以牛为主的大型牲畜曾经是重要的交换媒介。
实物货币具有面值低、体积大、品质不一、携带不便等缺点,在交换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之后,无法再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例如,牛自己会行走,也可以运输,但是体积庞大,又不能分割,在使用中存在着很多困难。又如,想要购买一头家畜的人,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买更贵重的东西时,携带的贝币恐怕要由斗量而车载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冶金工艺的发展进步,金属货币进入了人类生活。
中国商朝中晚期,即距今3100年左右,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质仿形海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属铸币。铜材坚牢,价值较高,可以再铸,形状、大小、重量容易统一,所以铜贝和其他形式的青铜货币很快流行起来,逐渐取代海贝这种自然货币,开始了向人工金属货币的演变。
在秦统一中国前的西周、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家(部落)的生活居住环境各不相同,铸币的仿形对象也多种多样,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刀币、布(铲)币、楚币和圜钱四大货币体系。
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不仅统一了度量衡,还在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废除了以前铸造的包扩铜贝在内的形状重量各异的地方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主要供上层统治阶层使用;以原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圜钱为下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这样,秦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货币种类及单位的首次统一,既便于政府征收赋税,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式,与古人的天圆地方宇宙观相符,穿轴加工而不会转动,也便于穿绳携带授受使用。这一铸币形式一直沿用到了清末民初。
此后,中国的金属货币还经历过两次重要改革。其一为西汉武帝时期,政府决定收回郡国和民间的铸币权,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钱币的铸造和发行。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朝建立后,郡国和民间仍有权私铸钱币,地方势力和豪绅富商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是时,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其中劣币充斥,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统一。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5年),政府开始统一铸造五铢钱(钱重五铢,上有篆字“五铢”,标准重量为3.5克)。直至唐朝初年,五铢钱一直在中国流通使用,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铸期最长的一种货币,留世数量庞大,品类繁杂。
其二为唐高祖时期,政府铸开元通宝,开创了货币的十进位制,从此结束中国铢两制货币的传统,进入了宝文制货币时期。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标以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历经朝代更替,分分合合,通货状况久已陷于极度混乱。,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统一铸造开冗通宝,钱文不书重量而标明年号,概以通宝或元宝相称。通宝一枚为一文钱,十钱为一两,制式统一,换算便利,适合于当时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发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渐扩大的需要。此制一直沿用了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
由于金属储量和铸造技术的关系,西方流通的金属货币主要是金币和银币。黄金和白银的天生自然属性造就了不同凡响的装饰效果,形成了独特的珍贵价值。它们还有比重大(相对体积小)、容易分割、质地均匀、延展性强、久藏不变、可以反复熔炼等特点,符合充当原始一般等价物的品质要求。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英国考古学家李奇伟(willjam rigeway)认为,中东、希腊和古欧洲一些地区流行的一种微小计重单位格令(grain,0.0648克),是专门用来为黄金这样的贵金属计量的。他还发现,在那里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一头牛的黄金计价非常近似,大约等于130个格令,这可以证明黄金作为通货的有效性。
哺育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古希腊,其主要货币是雅典发行的银币德拉克马。为避免交易时按照货币的品质和重量来估计价值的繁琐,雅典在铸造德拉克马银币时,在币面打上了某种印记,标明成色和重量,相当于产生了具有国家政权与法律的权威性的标准化币制,有助于币值稳定和货币信用。德拉克马不仅流行于多个希腊城邦和国家,还成了地中海地区以至更大范围通用通兑的银币。德拉克马这个币名一直沿用不衰,1832年被定为希腊的法定货币名称,直至2002年1月1日为欧元取代。
可以说,古希腊对世界辉煌灿烂的贡献是同货币与金融方面的成就分不开的。英国商业史学家托马斯·乔治·威廉斯(thomas ceorge wmiams)曾高度评价古希腊人在货币方面的成就:“古希腊之所以能在商业国家中占有地位,并不是基于它的工业,而是基于其交易方法的先进。他们是第一个以货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民族。国家所有的企业事业都使用金属货币。他们用通货交赋税代替劳役,用货币工资作为劳动报酬,用货币交地租代替实物。
古希腊人首先发明了靠资本兴办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和殖民开垦,很早就出现了银行和保险机构。”货币运用及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虽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过黄金货币,但因资源有限,价值过高,自汉代以后,黄金基本上退处了流通领域,成为一种玩赏、妆饰、保值的物品。
白银在中国货币领域较晚露头角。中国白银储量较少,而且银矿常与铜、铅等化合,冶炼分解技术难度较大。战国时期,中原地带出现过银贝,也发现过银币,但使用有限。其后历朝用银多为出口商品换得;出口顺差之大,乃至中国成为非产银的银货币国家。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明中叶以后,白银大量流人中国以换取丝绸、陶瓷等特产,成为了和铜钱一样普及的金属货币。至此中国真正成了用银之国,但实行的是银两制,即以金属的重量计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没有进入货币本位制度阶段。直到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颁行《币制条例》,才正式采用银本位制,以“元”为货币单位,但市面上银元和银两仍然并用。
纸币的诞生和变迁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飞跃性的重大进步。
北宋时期四川成都首倡的“交子”,是世界上真正纸币的开端。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需要更多流通货币。当时铜钱短缺,难以满足需要,四川地区不得已而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比如说,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五百斤,要用车载。因此,客观上需要开发一种轻便的货币。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完全统一,存在着几个各自为政、互不通用的货币区。各个货币区禁止货币外流,而使用纸币恰可防止铜铁钱流出。此外,宋朝经常遭受辽、夏、金等攻袭,军费和赔款开支浩大,也需要发行纸币弥补财政赤字。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的要求。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期,四川成都首先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放现金的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报酬,即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称为“交子”,当时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的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一些商人联合成立了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立分铺。由于交子铺户多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做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难以伪造,所以赢得了很好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往往用随时可以变现的交子来支付货款,于是交子逐渐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动用部分存款,不会危及交子的信誉,于是开始印刷有统一格式和面额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推向市场。这种交子就是代表了铸币的信用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只是民间发行的“私交”,尚未获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禁民间私造。这是中国最早由中央政府主持发行的纸币——一官交子,它比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是世界上公认发行最早的官方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发行额有限制,设置金属铸币准备金(钞本),规定分界(分期)发行。起先规定每界三年(实足两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 256 340贯,以四川铁钱360 000贯为准备金,相当发行量的28%,交子与钞本间约七成的差额,便是政府收获的铸币税了。交子的流通范围最初基本上限于四川境内,其后逐步扩大到了其他地区。
宋神宗时,放宽规定,一次印行的交子可连用两届,相当于发行额增加了一倍,交子开始贬值。宋哲宗以后,由于无限制地增印,交子严重贬值。
到了南宋,经济倚重海外贸易,钱币大量流失海外,致使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南宋最主要的纸币是“会子”,起初有铜钱作为发行准备金,保障了币值的坚挺,然而到了晚期,战事频仍,国库空虚,政府为了筹措军费,除了增加税收,就是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致使物价飞涨。南宋末年,两百贯甚至买不到一双草鞋。
元兵南下,南宋灭亡,会子也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