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FBI学读心术
字体: 16 + -

第83章 言语难以包装真实的内心

    “情境再现”

    两小时前快餐店发生一宗枪杀案,涉嫌恐怖组织,fbi探员在慌乱中抓获一

    名疑犯,当时他正在厕所,同时在水箱中搜获一支手枪。 fbi探员:完事儿后你在厕所藏匿凶器?疑犯:没有,什么凶器啊?莫名其妙! fbi探员:那你的手放在水箱上干什么?疑犯:……疑犯:我进去上厕所的,进去滑倒了,手就碰到了水箱盖子…… fbi探员:那你进去都 1分钟了,怎么还扶在水箱上?疑犯:你要相信我啊,我只是拉链坏了,不小心滑倒了,腿又受伤了,想扶在水箱上按摩下的……

    fbi探员:你不要再解释了,刚才我们警方已经查到那支枪射出来的来福线跟两小时前旺角一宗劫案的弹头吻合,所以我们怀疑你是杀人后去厕所窝藏凶器。

    疑犯顿时神色慌张,蹦起来言辞激烈的说:没有啊,你们肯定搞错了,我没杀人啊,我真的没有杀人啊,我只是收了别人 2000元,去拿那把枪啊……这时,fbi探员都笑了:原来如此啊!“跟 fbi学读心术” fbi探员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拿到了口供,靠的就是对罪犯言辞模式的分析,让他在情急之下自己说出了真相。其实上述案例涉及到我们常用来识谎的几种言语模式。

    所谓言语模式,我们表达自我所使用的字眼,能够提供一个透视内心真实情感的窗口。当我们打算欺骗别人时,我们会使用自己认为可以产生真实效果的特定字句、措辞与句法结构。包括: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回应;越描越黑;说溜了嘴的“真相”。

    首先,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回应。

    当 fbi探员指控疑犯时,由于他毫无准备,惊慌错乱,来不及思考,就会套用对方的话,直接否定回答。这是为防止别人怀疑而最快速做出反应的方法。你可曾注意到,当你心不在焉时,你是如何应对一般的社交礼仪及客套话的?早上,你走进办公室,其中一个同事对你说一声“早安”,你也回他一句“早安”;如果那位同事对你说“嗨”,你就回一声“嗨”,其实你根本没兴趣用大脑想,就照着他的话作回应。

    其次,越描越黑。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说的是实话,那么他是不会在乎是否会被人误解的,相反,如果他竭力为自己开脱,那就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事实。

    例如:当海伦问彼得在学生时代有没有作弊时,彼得可能回答:我没有。而如果他真的作过弊,却要说服对方相信他没有,他的回答可能会更明确、更斩钉截铁:我考试从不作弊。当然,确实从未作弊的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回答,所以必须考虑这个回答与当时交谈内容的前后关系,以及与其他线索之间的关联。如果某人强调他绝不会改变心意,这表示他其实摇摆不定,会受影响而动摇。他知道,只要告诉你“不会改变”,你就不会再提出要求,否则他一定会投降。

    最后,说溜了嘴的“真相”。

    上述情境中,当 fbi探员告诉罪犯已经证据确凿时,他急于为自己辩解,而不小心把事实真相说了出来。这就是下意识的泄露,表达了他内心的急切,真实的感受和意图。例如,苏珊原本要对老师说:我真的很用功、很努力,我花了一个晚上才把功课做完。结果由于心慌却说成了:才把功课抄完。

    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暴露了对方的内心状态,通常一句话中强调的字词不同,语速不同,往往所传达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除此之外,说谎者为了隐藏某种想法,在沟通交流中还往往会表现出一些细节,如果我们能有效掌握,那么就可以更轻松的识别谎言了。

    细节一:声调速度

    说谎者由于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而出于紧绷状态,声音会下意识的提高,但音调平板,缺乏抑扬顿挫。同时,反应的速度可能比平时要慢很多。尤其是涉及到态度或信念等一些抽象的问题时,对方的回应速度更关键。

    例如,问一个人有没有种族偏见,或与某些人共事,为某些人服务是否会感到不自在。回答者花越长的时间回答“没有”、“不会”,那么越有可能在说谎。因为存有偏见的人需要较长时间考虑问题之后才说出答案,他们试图说出听起来似乎更“正确”的答案。

    细节二:反应过度

    当你在怀疑某人的言行而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对方直接挂掉电话或言辞激烈、怒气冲冲的反驳,这说明他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才用这种有挑衅意味的表达方式,来强化他的立场。

    细节三:“我才不会做这种事”

    当你问某人:关于昨天的谈话,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如果你得到的答复如下,可得留心了:当然都是真的,我绝对不会骗你。你知道我对说谎这种事很反感。或者如以下的对话:你可曾盗窃或盗用公物?“没有。我认为盗用公物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我不会做这种事。”又或者“你可曾骗过我?”“你知道我痛恨类似欺骗这样的行径,这种行为很缺德。”

    说谎者在找不到任何有力证据时,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无辜,常会提出虚构的信仰理念,以使别人明白他的坚定和所谓的人品。其实则不然,坚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很有城府的心。

    细节四:用暗示性的回答引发误导

    很多人在不愿正面回答问题或难以正面回答时,就会用暗示性的话语来诱导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一位男士通过电话和一位素未谋面的女人聊天,他开玩笑的问:你很漂亮吗?那女人说她每周健身三次,每两天做一次有氧运动,曾经和好几个男模特约会。这样的回答根本不算回答,那女人试图避开问题,用迂回的方法暗示她很有魅力。

    “智慧锦囊”

    揭开语言的华丽外衣,从说话的语速、声调以及激烈程度等来层层剥开包装,这样即使对方态度坚决,义正严词;即使对方提供了很多“虚构信念”,我们都可以敏锐的辨别,抓到对方的言语破绽和细微表露,从而让自己百谎难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