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FBI学读心术
字体: 16 + -

第66章 适度公开自己的私人信息,有助于赢得他人的信赖

    “情境再现”

    八十六岁的安德森太太去世了,临死前她把自己所有的财产留给了以前的管家德鲁。

    岂料,在继承遗产那天,出现了两个德鲁,他们都坚称自己真的德鲁,另一个是冒名顶替的。这可难坏了警方,两个德鲁身高、样貌极其相似,而且就连说话的声音、坐姿、饮食习惯、习惯性动作,甚至口头禅都一样,真假难辨。那么到底谁才是真的德鲁呢?

    经验丰富的警长霍金森很快知道了答案。原来,霍金森发现两人迥然不同的痕迹:两个德鲁在回答警方的问题时,一个的眼神总是闪烁不定,而且说话也不坚定,感觉心中隐晦着很多秘密似的。闲暇之时该人的手总是不经意的触摸下巴。

    思量过后,霍金森决定设局让其自曝实情。在一次询问中,霍金森安排手下使其受伤,然后故意让医生告知他出血过多需要尽快输血。医生快速的翻阅着德鲁的简历,并“自言自语”:管家德鲁 76岁,无过敏药物, a型血……当读到这里后,医生很焦急的说:赶紧通知医院紧急供血。

    当听到这话时,受伤的“德鲁”急切的说:不,我不是 a型血,我是 o型血!

    “跟 fbi学读心术”

    故意透露信息给对方,可以让其放松警惕,继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这一招不仅可以用于破案,也可以将其运用到职场生存中去。在与同事相处时,为了更好的赢得友谊,我们就可以适当公开透露一些个人信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两类人:第一类人,他们可以饶有兴趣地与你谈古论今,可从来不会跟你聊起自己的私事,而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另一类人,他们也许很善言辞,也许不太爱讲话,但他们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面对两种不同的人,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类人常常被认为是泛泛之交,不会深入,人们对其也往往存有戒备心里;第二类人则能很快和别人拉近距离,人们也往往愿意与之深交。

    其实,这种现象在职场中也很常见,办公室里有些人看起来很老实、不擅长社交,但知心朋友却比较多,而有些人虽然八面玲珑、舌巧如簧,但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

    小林是办公室中最擅长交际的一个,并且人长得也漂亮。但同事们却对她并不认可,每次有集体活动时,都不愿跟她一组,擅长交际的小林仍是独自一人。谈到原因时,她的一位同事说:她太神秘,都不了解她,平时打个招呼还行,深交不可能。

    原来,小林一直把自己封的严严实实,从不对人谈及自己的私生活,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家庭情况,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一个很少“暴露”自己私人信息、感情、内心想法的人,会让人心生隔阂,产生戒备心理。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时,你会感到不舒服,对这个人也不会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而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时,你会觉得这个人对自己很信赖,而你也无形中和他会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向对方袒露自己,即适度公开一些自己的私人信息,这包括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无关紧要的私人信息、自己的同学朋友等等。

    某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所以,在与同事相处时,你不妨向对方袒露一点自己的私人信息,吐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秘密”,这样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

    当然,凡事讲究技巧,在曝露自己时也一样,要掌握以下两点:

    第一,袒露自己要适当

    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一个总是向别人谈论自己的人,也不会赢得好感,甚至会招人厌烦,就像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那样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事情的人,刚开始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时间长了就会遭到人们的厌烦。所以,在向别人袒露自己时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多,也不能过少。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而且,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

    第二,暴露的信息最好是与他人相近的信息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要求一些年轻人回忆他们结交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并请列举这位朋友与他们自己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结果大多数人列举的尽是他的朋友与他的相似之处,如“我们性格内向、诚实,都喜欢欣赏古典音乐”,还有“我们都很开朗、好交际、还常常在一起搞体育活动”,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人生观、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看法比较一致的人,更容易谈得来,感情融洽。相似引起喜欢,所以身处职场的你,要想取得同事的好感,就要多找找你与同事之间的共性,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

    “智慧锦囊”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固然是做人做事的技巧,但要知道与人相处,也要将心比心、以心交心,适当的自我流露,披露一些个人的情况,减少自己的神秘感,可以让人放松警觉,赢得别人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