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FBI学读心术
字体: 16 + -

第51章 巧用视线影响、干扰他人

    “情境再现”

    在一起纵火案中,一名保安成为怀疑对象,因为火灾就发生在他管辖的地区范围内。fbi探员问了该名保安几个非常细节的问题,以确定案发时他是否在现场。

    fbi探员一边询问,一边仔细观察他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泄密信号。十几分钟的询问过后,并没有发现该保安有什么异常反应,只是在回答问题时,始终不与办案人员对视。聪明的警官很快掌握了这一情况,于是在后来的询问中,办案人员要求该保安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正面面对警方的眼睛。

    在被问及案发时他在哪里时,询问人员很夸张的把视线挪开转移到一幅画上,但犯罪嫌疑人的视线却并未随着询问人员的视线转移,而是出现了一丝不安和慌乱。办案人员抓住这一蛛丝马迹,乘机追击。最终,该保安不得不承认,案发时自己擅离岗位去咖啡厅见了几个老朋友。不幸的是,三名纵火犯趁机进入了他的管辖区,酿成了惨案。

    在这一案件中,办案人员巧用视线来影响该保安,让其主动说出案发时自己所在的位置,从而也让办案人员排除了他作案的嫌疑。

    “跟 fbi学读心术”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视线不仅可以传情达意,显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干扰他人,甚至完全左右对方。

    某中学校长在向全体学生做一次演讲,入场前他从场外看到学生们都一幅漫不经心的模样。他走上演说台,在开始说话以前,先用目光扫视了全体学生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尽量跟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有视线接触。这样的巡视以后,学生们安静了下来。校长在演讲过程中不断的转换着视线的落点。

    校长先用目光扫视全场,既表达了一种等待之意——等待学生进入聆听状态,又传达出对每一个学生的重视。他尽量跟学生们都有目光接触,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他的关注。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受到校长的关注时,就会凝神贯注地听他讲演了。这也是校长为什么在演讲过程中还是不断变换着视线落点的原因,他的每一个落点都会让数十个学生觉得“校长在看我呢”。

    办公室的会议厅内,在发表意见之前,经理用目光扫视了一遍在座的员工,他尽量做到与在场的每个人的目光接触到。人们意识到了经理的关注,感觉到“经理正在看着我呢”,于是开始进入高度的聆听状态。同时,经理也用自己的视线表达了自己的等待——等待众人进入聆听状态。经理的这种姿态——用对每个人的关注,换得员工对自己的关注,成功地把握了员工的视线。

    视线表达了一种关注感,被视线关注的人会自然的用心聆听凝视者的话。而视线还有其他的魔力——确立优劣地位和发表意见。

    当两个人在交谈中产生第一次目光接触时,往往是弱势的一方会先把视线移开。所以,转移目光就是屈服的表示。而不变的视线则确立了你的优势地位。当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观点时,你久久地注视对方,那就表示你不同意他的看法。这种表达意见的方法是委婉的,可以用在下级对上级发表意见时。比如你和你的老板谈话,当对方的某个意见你不很赞同时,你可以把注视他的时间拉得比平时稍长一点,这样他就会明确地感觉到你的态度。而你又不用明确的说出口,造成他的尴尬。当然,这一招也不能经常使用,因为长期表现出一种“欲言又止”的状态会让对方怀疑你的态度和能力。

    除了用自己的视线去吸引对方的视线,借助外物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在小学生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利用教鞭或铅笔指向黑板或书本。老师的话讲到哪里,教鞭或铅笔就会指向哪里,随之学生的视线也就盯住哪里,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就更加充分。在观众较多的演讲中,我们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在观众席的几个角落以及观众席的正中设立几个固定的参照物,比如几盆装饰性植物、雕像等等。演讲时,将你的目光在这几个参照物之间转换。随着你的视线不停的变换,每个方向的一小部分听众会认为你在跟他们进行独立的目光交流,于是你就能跟大部分的听众建立起较为亲密的交流关系了。他们的视线也就自然而然地投向你了。

    “智慧锦囊”

    在人们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有接近 9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来接收的。因此,在传达一条信息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这些信息直接对着他的眼睛。而如果你想传达的信息与一些直观物品有关,那么,当对方看到这些物体时,就会更好地吸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