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FBI学读心术
字体: 16 + -

第16章 身处困境,锁定求助对象反能取得帮助

    “情境再现”

    纽约市一个僻静地区,一名年轻妇女正沿着大街向前走。突然,一个男人从暗处冲出来攻击她,她挣扎着并大声呼救,经过一阵搏斗后,她受了重伤,但她还是设法从攻击者那里挣脱出来,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沿大街奔跑。几分钟后她又被那个男人抓住,又是一阵挣扎,搏斗持续了半个小时,她不断地大声呼喊,直到最后被杀死。警方事后调查发现,在出事地点附近的建筑物中至少有三四十人听到了该妇女的呼救声和搏斗声,他们中还有许多人走到窗前看发生了什么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一个人出去帮她,也没有人报警。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一位女教师身上,幸运的是她得到了救助。那天她上完课步行回家,路过一个公园时遭到了袭击,面对强壮的男子,女教师知道反抗无济于事,于是她假装乖乖顺从。当走到公园大门口时,女教师发现有四五个人围坐在一起打桥牌,于是她便大声呼救,刚开始无人理会,大家只是瞅着她但都不做声。见此情形,女教师便改变求助方式,只朝着其中一位穿蓝衣服的老人说:“大妈救救我,我被挟持了。”这一招果然管用,穿蓝衣服的大妈赶紧起身,呼唤着同伴一起救下了这位女教师。

    “跟 fbi学读心术”

    同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人得到了救助,有人却惨遭杀害呢?难道这仅仅可以用幸运或不幸来解释吗?

    “我的孩子死的很惨,当时他被车撞到,如果被人及时送到医院,就可以得救,但围观了那么多人,就是没有一个人肯帮他。”这位伤心的妈妈已经哭诉了半个钟头了,她的儿子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飞速驶来的汽车撞到,由于抢救不及时,死亡了。

    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的熊某和妻子一起骑自行车出门上班,谁知途中竟被人追杀。当熊某身中数刀,趴在地上呼救时,围观的数百人竟然都作壁上观,无人出面制止,也无人拨打电话报警。

    一个 19岁女孩被一男子尾追进公厕,惨遭 20余分钟的蹂躏。尽管女厕内不断传出痛苦的嘶喊声,但围观的 40多名市民无一人出来制止……这种现象的频频发生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做了大量的实验加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这种帮助行为减少的程度越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一个人在不知道具体情况时,他很难做出决定,这时他就会观察别人的行动,看看他们都会做出什么反应。而与此同时,别人也存在这样的境况,他们也在观察其他人的反应,于是很快就发展成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救”的局面。

    此外,他人在场还可以导致一种责任分担。由于还有其他的旁观者,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分担,造成责任分散,甚至还有一些人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了别人的身上:反正周围还有那么多人呢,肯定会有人出手相助的。由于大家都是这种心理,所以最后导致大家都不去救助受难者。

    与此不同的是,如果事发现场只有一个人,那么他往往会觉得责无旁贷,会迅速地作出反应:帮助受难者。因为,如果见死不救他自己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内疚感,需要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

    了解了这些,那么当你遇到危险时,应该知道怎样获取别人的帮助了吧。当然,我们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也不要等待,不要犹豫,要赶快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们生存的环境才能更和谐!

    “智慧锦囊”

    面对求助,很多人都会想:别人会帮忙的,别人会报警的……人人都有这样的心理,最后导致无人提供帮助。掌握了人类这一普遍的心理,那么以后我们在遇到危险,向他人求助时,就一定要锁定求助对象,而无能毫无目标的朝着一群人呼救。比如某某大哥请帮帮我,戴帽子的这位先生请帮我打个 120,等等,这样将是迅速获救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