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语言教程
字体: 16 + -

第36章 议论文体(2)

    第二节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简说

    文科和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需要通过毕业论文这一学习环节完成学业、获得学位,因此,对毕业论文及其撰写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毕业论文是在校或在职大学生、研究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它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专门性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是获得学位和授予学位的重要凭证。毕业论文因学位目标不同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毕业论文往往也就是学位论文。

    从内容和文体看,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属同一文种,它们都是在专门、系统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总结和表达其研究成果的作品,其基本特征都是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规范性、简明性。

    毕业论文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必须具有教学专业性,即要符合专业学科内容和目标。第二,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并完成的,它的选题、提纲、初稿、修改等都需经过导师的审定。因此还不能说是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第三,就对研究水平的要求而言,毕业论文,特别是学士论文,因处于科研初级阶段,其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测学习成果、探习科研门径、训练科研规范、接受学士学位答辩和评审以获得学位。因此不要求像学术论文那样,一定达到某一学科研究高、精、尖的水平。根据我国《学位条例》等相关文件,达到下列要求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便可授予学士学位:(1)较好地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第四,从格式规范性看,毕业论文的项目要完整,字数一般一万字左右(硕士论文约三万字,博士论文一般在八万字以上)。这些规定性要求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毕业论文这一初级训练,使大学生掌握科研规范。

    二、毕业论文的必要准备和一般过程

    毕业论文是在学养积累的基础上实现成文的。“学养”是“成文”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成文”是“学养”的落实和体现,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印证。

    (一)学养积累

    学养是学术上的知识、能力及修养,它对科研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成为论文写作的重要条件。那么我们要积累什么学养?怎么积累呢?

    1.增进学识

    学识主要体现在知识水平,体现在对现象、材料的敏锐程度和搜集甄别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注意搜集相关课题的材料,注意及时总结对相关课题的思考、观察、实验,进而达到思路开阔、厚积薄发。

    2.把握学理

    学理主要指学术眼光和治学方法,也就是对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掌握和运用。学习借鉴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指导论文写作。同时也不能迷信理论教条,不能僵化方法。就拿方法论来说,它“始终只能是对在实践中得到的检验的手段的反思”,因而要避免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3.培养学品

    学品主要体现在学术品格、学术道德、学术品位等方面。培养学品不仅是科研活动的需要,更是人的精神成长的需要。

    学养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平时要关注学术前沿,开阔思路,学习运用科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注意学科交叉,分析自己的学术兴趣,练习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训练科研的思路和方法。

    (二)成文过程

    1.准备阶段

    (1)选题。确定论文内容、范围和方法。在此阶段,作者对论题所持的基本观点、看法和主张已初见端倪。

    (2)资料准备。初步建立观点和材料的联系。如果说在选题阶段初见端倪的论点是一座将要耸立起来的大厦,那么资料就是构建这座大厦的建材,我们首先要看看这些建材“量”够不够,“质”如何。要留心搜集与选题有关的观点、事例、数据等等。笔记本、卡片、复印、网络、u盘存储等都是好帮手。

    (3)构建提纲。提纲是论文的框架结构,合理的框架结构能有效地展示内容,它的容量、顺序、层次等等都为展开内容提供了方便。因此,拟写提纲是十分必要的。论文提纲经导师审定后才可行文。这不仅是必要程序,还是培养科研思路、训练科研技能的重要途径。

    2.行文

    展示、论证观点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阶段。按照蓝图,用令人信服的论证支撑起框架,把精心遴选的、充分的优质建材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让论文的结论坚实可信。

    初稿动笔时,要求写作者对写作提纲中涉及的内容基本已有把握,思路已比较清晰。否则,仓促行文,思路淤滞,必然使文脉难通。

    写初稿时可以放开些,比如,可以多写些内容,不要在一些枝节问题上苦思冥想而阻塞文气。如果初稿符合提纲要求,科学严谨,文通理畅,初稿的写作目的就基本达到了。

    3.修改

    完善全文是论文撰写的最后一道工序。为了使论文更完美,就需要对精心孕育、建造的大厦进行修补、装饰。

    行文过程基本在论文选题确定后就开始了,初步思路、主要论点、提纲、腹稿、初稿、定稿等,形成于头脑中,体现在笔头上。这一过程中,要求作者理清写作思路、步骤,建立材料和论点间的联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逐渐实现写作者要论证的目标。

    三、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和方法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就是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将其确定为毕业论文的内容范围、方向目标。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人们甚至把选题能力与一个人的科研素质和科研前途相联系,认为“有真正才能的学生要选一个适合的题目是不困难的。假如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他是前途不大的。”恰当合适的选题不仅会使论文的价值更高,写起来也更顺畅,更得心应手。

    (一)选题的原则

    1.价值性。即选题要有意义。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论意义,或是实践意义;二是要有道德伦理意义,该项研究或实践不能是违反公理正义的,不能是践踏人类普遍的伦理道德的,不能是有悖于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

    2.科学性。选题涉及的内容要具有专业性和理性基础,脱离学术领域或缺乏理性基础的异想天开都不能认为是科学的。

    3.新颖性。这集中体现在观点、材料、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比如《“和谐媒体”刍议》一文,虽然可能曾有人提出类似的议题,但无论是定质定性方面,还是概念内涵、价值意义方面,基本是空白。作者紧密联系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及时提出“和谐媒体”概念,并对其进行探讨,不但价值较高,而且新颖。提倡新颖,但不盲目追求“创新”,否则就会窒息学术勇气。因此,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新颖性的选题。

    4.可行性。第一,考虑个人学养素质、驾驭能力、所学专业及个人兴趣专长;第二,考虑选题的大小难易;第三,考虑写作时限。

    (二)课题类型和选题的途径、方法

    1.课题类型

    (1)开创性研究课题。这类选题具有开拓新领域、填补空白的创新性,价值较高,难度也大。

    (2)发展性研究课题。即发现已有研究在观点、材料、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材料和方法对该课题进行否定性、发展性、补充性研究。例如《新闻叙事研究的范畴与价值》一文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当代新闻业务提供借鉴和思路。

    2.选题的途径、方法

    (1)从所学专业和专业课题规划中选题。如学校院系编选的《选题指南》等,可供参考。

    (2)从现实工作生活中选题。如《电视对象性节目与观众心理需求的对应性研究》。

    (3)从长期积累、偶然获得的灵感中选题。

    (4)从现象、材料的对比中选题。

    (5)在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的审视推理中发现选题。如前边提到的《新闻叙事研究的范畴与价值》。

    (6)在挖掘被人遗忘的学术角落中发现选题。

    选题还有赖于我们用什么思维方式去发现、推敲、判断、甄定。求异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和系统思维法都是我们经常运用的。

    四、毕业论文的结构及提纲的编写

    毕业论文因其规范化要求,结构项目需完整,结构格式需规范。

    (一)标题和署名

    1.标题

    这里的标题指论文的总标题(论文中各部分的标题为分标题)。论文标题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提示论文内容、范围的标题,如《舆论监督与社会评价》、《论大众传播的教化功能》。第二种,揭示中心论点的标题,如《媒体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资源》、《权利与动力:报业发展的两个突破点》。

    确定标题的原则主要有:

    第一,切合内容,容量适当。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过大或过宽,超过论文内容的承载限度,易造成说不清、论不透、超容量的困境;二是过小或过窄,论文内容展开的空间不够,不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篇幅和深广度。第二,确切简练,鲜明醒目。用简练的语言把论文主旨确切地表达出来,避免题目与内容主旨、范围不适切的毛病。

    标题应鲜明醒目,有吸引力。常选用下面一些词语来结构标题,如:“论……”、“试论……”、“浅谈……”、“……刍议”、“……初探”、“……思考”、“……再认识”、“……研究”,等等。

    标题不足以表达论文内容、对象、目的时,可在标题下用破折号引加副标题。

    2.署名

    论文署名一般要用真实姓名,也可注明系、专业、班级。位置在论文总标题之下。

    (二)摘要、关键词、目录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解和评论的简要陈述,位置在作者姓名与绪论(或前言、引言)之间。要求既要客观地概括反映论文内容和结论,又要短小简练,让读者用少许时间便可获取该文的主要信息。最多不要超过400字。

    摘要的内容,主要涉及:(1)该项研究的前提、目的、范围、对象及与其他同行研究的不同之处;(2)研究内容和采取的理论方法;(3)主要结果及其实用价值;(4)结论及今后研究方向。

    有时需要摘要的外文翻译,可将其附在摘要的后面。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能反映全文中心内容的词或词组。可选3~5个,不能有同义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列于摘要下方。

    目录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论文的大小标题,主要是为了方便检读。要列出相对应的页码。

    (三)绪论、本论、结论

    此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结构。正文部分,是论文中的重中之重。(详见“毕业论文主体结构及写作要求和方法”)

    (四)注释、参考文献、附录、谢词

    注释主要是对引文中出现的词语、内容或出处的说明和解释。主要方法有:

    (1)脚注,即页下注。

    (2)夹注,即段中注,在引文中边引边注,注写在正文中,用括号标明。如夹注过多,不便于阅读。

    (3)章、节附注,即注在一节或一章之后。

    (4)尾注,即所有注释都在文章结尾,或全书末尾,文内统一编码,文末集中注释。

    行文的注码(除夹注外),编写顺序可用小字号的①②③等顺序,写在所注对象后面上角,占一格。

    附注出处的一般顺序为:著者(编者、译者)名、书名或篇名、出版者(或报刊名)、出版年份(报纸年月日、杂志期号)、页码(报纸第几版)。

    在一篇文章中只能用一种注释方法,以避免混乱。

    参考文献,也称参考书目。列出论文参考过的主要著作及文章,一般放置在论文末尾,其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

    (1)便于校核引文内容。

    (2)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资料。

    (3)便于导师、学位评审人员了解作者对问题研究的深度。

    (4)反映作者甄选、运用阅读材料的范围和水平。

    (5)是对著作者的尊重,表明论文作者严肃、负责的科学态度。

    所列举的参考文献一般为正式出版物,并标上序号、著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杂志期号、报纸版数)等。

    附录。不便编入正文的相关资料可以放置于附录部分,它不是论文的必备部分。

    谢词是感谢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和指导的组织、个人的文字记载。可作为单独部分放在论文后面或后记中,亦可置于参考文献前。

    关于论文的结构形式,在《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中有详细说明。变通的常用结构格式为:标题、署名、目录(必要时)、摘要、关键词、绪论、本论、结论(结尾)、注释、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后记(必要时)。

    (五)提纲的编写

    提纲体现论文的总体构思。有人把论文的基本论点比作文章的灵魂,把论据材料比作文章的血肉,而把论文提纲或布局谋篇看做文章的骨架。这一骨架是保证论点成立、论证严实、文脉畅通的重要支撑;是展现论文各部分的顺序、层次和内在联系的重要手段;是理清写作思路、避免敷漫离题的有效方法。

    现举《舆论监督与社会评价》第一、第二部分为例,进一步掌握提纲的编写顺序:

    一、舆论监督与社会评价的关系

    (一)社会舆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评价形式

    (二)舆论监督是实现国家权力机关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舆论监督社会评价的传统形式与现代特征

    (一)舆论监督的传统形式

    1.风俗习惯

    2.宗教禁忌

    3.上书、进谏

    4.暴动与起义

    (二)社会舆论的现代特征

    1.政治开放性

    2.文化包容性

    3.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4.监督效应的及时性

    5.监督格局的多元化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