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装饰音
我相信,音乐是个女子,并且她和捧着这本书的你一定有某种缘分。那么,为什么音乐是个女子?我曾经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我从两岁起开始玩贝司,但是玩音乐比这要早得多。我的四个哥哥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当我走入音乐殿堂时,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独特和隐秘。那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大门对所有人敞开,但只有被选中的人才能留下。
不管你会不会某种乐器,那个世界都在等着你。但是如何到那儿就要靠你自己了。没有人能给你指出方向。小时候,妈妈曾给过我一些暗示。她会对我和哥哥们说:“你们已经成功了,只是其他人还不知道而已。”我套用这个句式:“你们已经很音乐了,只是你们还不知道而已。”
从小到大,我的哥哥们就像我的父母、向导、老师一般。但是有一件事我到长大后才明白:除了“教”以外,他们的“不教”原来也弥足珍贵。我也理解了他们在我提问的时候偶尔会保持沉默的良苦用心。他们的指导使我甚至是逼着我去想出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从小就成了自己的老师。
在四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我对音乐究竟是谁、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我在培训班、视频和演出中与人分享过一些,但还有一些是需要勇气才能公开谈论的。我的朋友们一直告诉我是时候把这些想法说出来了,人们会理解的。他们让我写一本书。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写一本教科书,但这正是我所不愿的。
教科书通常枯燥无味,充斥着所谓的作者的权威观点。这种书只会让读者顺着一条窄道走到一个由作者设定的目的地,而非读者自己的目的地。我不想让任何人顺着这条路走。
我也想把书中的内容和我本人分开。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觉得书中的内容有问题的话,大可去质疑内容,而不是我。我不想为自己写的书辩护什么。比如说,我怎样才能向别人解释音乐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女子,并且你还能和她有某种关系呢?我无法去证明这一点——这只能靠你自己去发现。
一个巴掌拍不响。同样的道理:若是一头热,双方的关系是无法发展下去的。我现在才明白这一点。若是想维持一段关系的话,双方在各个方面都必须是平等的:应该互相给予、互相接受、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关爱。直到最近我才从真正意义上与音乐两情相悦,以前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单恋。我过去总是认为:我确实接受了音乐的给予,但我也总是把我最好的献给她。但是,我从未真正、真诚地聆听过她的心声。自从我开始聆听后,一切都变得大不相同了。
也就是说,我以前总是单方面地在听。我只听自己想听的,而不是她想说的。到头来,我听到的终究只是自己的心声而已。你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当然有,而且经常有。我们总是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却忽略了别人真正要说的。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想赢的欲望。可是这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却绝无助益,当然也不会促进我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音乐。乐器只是为音乐提供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别人就知道你是有音乐细胞的。实际上,你一个音都不用弹就能证明这一点。音乐不在我的贝司里,也不在任何乐器里,正因为我了解了这一点,才改变了我心中的音乐以及我与她之间的关系。我不再尝试去创造一个她,而是去感觉她和倾听她。我知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关系才是完整的。一个朋友曾告诉我:“放在地上的乐器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是弹奏者让音乐降临。”请注意,他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去创造音乐。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过不了几页,带给我崭新生活观的那个男人就会出现了。在他的指导下,新想法以摧枯拉朽之势拔除了我头脑中的陈腐观念。要不是他,我可能到现在也无缘得见音乐的真颜。是他让我成为了音乐家,成为了今天的我。在这条路上,还有许多人给予过我帮助,但我想特别感谢他,因为是他帮我找到那一度遗忘的音乐殿堂。
我的朋友们,这就是你们一直所期待的。也许你们会觉得与想象的不尽相同,但相信我,你们所需要的都在这本书中,现在要靠你们自己去找到它。
记得吗,我在开头的时候就说过你与她——音乐之间一定有某种缘分?其实,她贯穿着这本书的始终。你可能还不太确定这种缘分,对吧?没关系,你我都可以暂时保留看法。请接着读下去,音乐、我和迈克一定会帮你找到答案。
我从两岁起开始玩贝司,但是玩音乐比这要早得多。我的四个哥哥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当我走入音乐殿堂时,我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独特和隐秘。那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大门对所有人敞开,但只有被选中的人才能留下。
不管你会不会某种乐器,那个世界都在等着你。但是如何到那儿就要靠你自己了。没有人能给你指出方向。小时候,妈妈曾给过我一些暗示。她会对我和哥哥们说:“你们已经成功了,只是其他人还不知道而已。”我套用这个句式:“你们已经很音乐了,只是你们还不知道而已。”
从小到大,我的哥哥们就像我的父母、向导、老师一般。但是有一件事我到长大后才明白:除了“教”以外,他们的“不教”原来也弥足珍贵。我也理解了他们在我提问的时候偶尔会保持沉默的良苦用心。他们的指导使我甚至是逼着我去想出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从小就成了自己的老师。
在四十多年的音乐生涯中,我对音乐究竟是谁、是什么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我在培训班、视频和演出中与人分享过一些,但还有一些是需要勇气才能公开谈论的。我的朋友们一直告诉我是时候把这些想法说出来了,人们会理解的。他们让我写一本书。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写一本教科书,但这正是我所不愿的。
教科书通常枯燥无味,充斥着所谓的作者的权威观点。这种书只会让读者顺着一条窄道走到一个由作者设定的目的地,而非读者自己的目的地。我不想让任何人顺着这条路走。
我也想把书中的内容和我本人分开。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觉得书中的内容有问题的话,大可去质疑内容,而不是我。我不想为自己写的书辩护什么。比如说,我怎样才能向别人解释音乐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女子,并且你还能和她有某种关系呢?我无法去证明这一点——这只能靠你自己去发现。
一个巴掌拍不响。同样的道理:若是一头热,双方的关系是无法发展下去的。我现在才明白这一点。若是想维持一段关系的话,双方在各个方面都必须是平等的:应该互相给予、互相接受、互相尊重、互相倾听、互相关爱。直到最近我才从真正意义上与音乐两情相悦,以前只是某种程度上的单恋。我过去总是认为:我确实接受了音乐的给予,但我也总是把我最好的献给她。但是,我从未真正、真诚地聆听过她的心声。自从我开始聆听后,一切都变得大不相同了。
也就是说,我以前总是单方面地在听。我只听自己想听的,而不是她想说的。到头来,我听到的终究只是自己的心声而已。你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当然有,而且经常有。我们总是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却忽略了别人真正要说的。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想赢的欲望。可是这对双方关系的发展却绝无助益,当然也不会促进我们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音乐。乐器只是为音乐提供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别人就知道你是有音乐细胞的。实际上,你一个音都不用弹就能证明这一点。音乐不在我的贝司里,也不在任何乐器里,正因为我了解了这一点,才改变了我心中的音乐以及我与她之间的关系。我不再尝试去创造一个她,而是去感觉她和倾听她。我知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关系才是完整的。一个朋友曾告诉我:“放在地上的乐器不能发出任何声响,是弹奏者让音乐降临。”请注意,他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去创造音乐。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过不了几页,带给我崭新生活观的那个男人就会出现了。在他的指导下,新想法以摧枯拉朽之势拔除了我头脑中的陈腐观念。要不是他,我可能到现在也无缘得见音乐的真颜。是他让我成为了音乐家,成为了今天的我。在这条路上,还有许多人给予过我帮助,但我想特别感谢他,因为是他帮我找到那一度遗忘的音乐殿堂。
我的朋友们,这就是你们一直所期待的。也许你们会觉得与想象的不尽相同,但相信我,你们所需要的都在这本书中,现在要靠你们自己去找到它。
记得吗,我在开头的时候就说过你与她——音乐之间一定有某种缘分?其实,她贯穿着这本书的始终。你可能还不太确定这种缘分,对吧?没关系,你我都可以暂时保留看法。请接着读下去,音乐、我和迈克一定会帮你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