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风起铜雀台(3)
当曹植看了乃兄的文论后即提出疑议:琰姑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即指《胡笳十八拍》),声声泣血,愤怨悲凉,令人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掠激裂人心扉,如此唱文缘何不可登大雅之堂?你的“雅”是什么?流传民间乐界的“俗”何尝不雅?
曹丕辩驳道:琰姑是我们的导师,我们的长辈,岂能把她与我们相提并论?我笔力浅拙,怎敢对其妄加评说呢!再说,我写文论是有范围和界定的,《胡笳吟》是诗还是赋呢?它只是按音律写就的通俗唱词,它更适应在民间流传。
曹植说:唱词就不可以为诗为赋吗?譬如《诗经》,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它是俗还是雅呢?你写的诗束之高堂,自命高雅,不被大众熟知传诵,又有何用?如若《胡笳吟》不入典列,那琰姑的《悲愤诗》呢,算不算正统,算不算高雅?一个学识广博的才女,命运如此凄惨,其诗其吟,正是琰姑所遭遇不幸的真实写照,读来摧人肝肠,令人感到悲凉与痛叹!而我等的怜悯情怀哪儿去了呢?
曹丕似乎并不为弟弟慷慨激愤的言说而感到不悦,看上去不温不火,面带微笑,表情把握得相当好。他作总结性的发言:聆听百家言,胜赴一席宴。子建所说,也不无道理,各抒己见嘛!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引发的观感也不尽相同,那就求同存异嘛!琰姑眼下静心修史,对于她来说,是不会在意什么雅俗之分。我提议,大家岂不为琰姑的身世、学识与修为即兴作几首诗赋呢!
还是王粲看出这兄弟二人已心存芥蒂,但觉着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于是紧接着曹丕的话打圆场:子桓的提议入情入理,我看大家当场即作如何?
当即,王粲便写出《登楼赋》,丁廙等人也积极响应作诗作赋。一场“雅”“俗”论辩归于平复。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曹魏时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不可能有登大雅之堂的机会,她的《悲愤诗》二章收入《后汉书》。
一年后,蔡文姬和董祀隐居山林,超然物外。一次,曹操出外狩猎,路经此处特意带了果蔬鲜味去看文姬。《后汉书·列女传》曰:“琰闻操至,忙出迎接。操至堂,琰起居毕,侍立于侧。操偶见壁间悬一碑文图轴。起身观之,问于蔡琰。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操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操问琰曰:‘汝解此意否?’琰曰:‘虽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是说蔡文姬听说曹操到了,忙惊喜地出去迎接。曹操环顾屋内,无意间看到了悬挂在墙壁上的一幅碑文挂图,起身看了看,便问文姬。文姬说:“这是曹娥碑。”曹操见上面写着的八个字,又问文姬:“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文姬回答:“这虽然是先父留下的,但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蔡文姬真不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这可是她父亲亲手写的,她当然知道。即使当时她猜不出,父亲也会告诉她的。只是这样一个有趣的谜底,她故意留给了曹操。曹操不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他也当然知道。看似闲余之趣,却是两人之间的一种默契。“绝妙好辞”,既是蔡邕对女儿的嘉勉,也是曹操对文姬的赞评。再端看这字形笔韵,确是蔡邕真迹,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邯郸淳称蔡邕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也!”曹操妙不可言地告辞而去。
郭沫若曾说:“从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伟大。”但郭先生所编的历史剧《蔡文姬》,是艺术化了的蔡文姬,与历史上的蔡文姬不能合二为一。当下,一些潜心研究三国的历史学家论及曹操与蔡文姬的关系,便用一个恬静温馨的词概括之:“蓝颜知己”。
红颜知己是相对男人而言,而蓝颜知己则是女人的秘密。所谓“知己”应该是唯一的,不能满大街都是知己。蓝颜知己不是恋人,不是朋友,不是“梦中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的那个男人,他不一定英俊,也不一定比你年长,更不一定是有权位的高官或财富的拥有者,但他一定成熟、睿智、果敢,懂得关爱、倾听、尊重、理解、付出、分享快乐和忧愁。当一个男人能真正地走进你的内心,解读你的失意,明白你的困惑,更懂得你的渴望,成为你心灵的倾听者或阅读者,把对你的思念和眷顾默默地存封在记忆的最深处。如果遇到这样一个人,那他就可以称作你的蓝颜知己。虽不成爱,确是一种依恋,而不是栽进了男人玩了千百次仍然乐此不疲的游戏。
每个女人都需要蓝颜知己,尤其是有灵魂的女人。在那灵魂的皈依处,它使你幡然了悟,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都没有走到尽头,如同烟花,只有一时的璀璨。唯有蓝颜知己,像星辰一样,若即若离,于寂寞中灿烂而长久。因为那是一种爱的特别,一种奇妙而淡定的超越了爱情的情感。无论对方怎样,也许就因为那样一份懂得的感激,灵魂就会因此变得快乐而充实,满足与丰富,人活着也会因此而美丽。
最幸福的女人,是相伴知己终老,而美好的遗憾,则是咫尺天涯于蓝颜知己。而这份情感,至情至性的人才会有,大智大慧的人才会有,冰雪聪明的人才会有。我们可以想象,避居庐野,放情于山水之间,蔡文姬却也明白曹操的心意,此生无缘,而蓝颜知己如此,也就罢了。在蔡文姬的书房里,曹公读着她撰写的文稿,看着她那纤弱灵巧的手竟写出劲健有力颇具先父遗风的字体,而他就站在她身边,默默地欣赏,彼此皆相知。而在错过的时间里相遇,彼此只是在心里发出一声叹息罢了。曹公愿意这样选择,文姬亦是深省懂得。纵是天涯相聚,偶然相逢,也只是淡淡地问候:还好吗?还好。言语不多,却心存惦念,平淡如水,却相伴如影。在心灵深处,他懂她,她更懂他。
四
铜雀台上父亲那道深邃而炽烈的目光,不仅照彻曹植的肺腑,也刺痛了曹丕的肝肠。曹丕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但直觉告诉他,父亲的目光正在偏离于他,子建的一展文才就是一个信号。
曹丕思来想去,觉得很是委屈,自己早就是真正的长子,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虽未封侯,而授予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可是父亲却没因此对自己多加恩宠,相反却显得冷慢,心思也似乎愈益疏远。尽管周围的人对他甚为恭敬和殷勤,但父亲那道目光,令他怯惧,刺在心底久久不能抹去。他一时还读不懂父亲那目光里隐藏的玄机。
而曹操那让人琢磨不透的眼神,仿佛也在告诉诸子:你们想看透老子的心思似乎还显嫩点!
曹操的用人方针是“唯才是举”,他认为,有德行的人,未必有作为,有作为的人,未必有德行。他要求僚属推荐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即便不仁不孝,也不许遗漏。可是,曹操要求诸子必须重德行。他给诸子封侯授爵之后,还专门为曹丕、曹植分派官属,挑选文学。为此,他特意下达《高选诸子掾属令》,严格选拔诸子家吏的正、副长官,实际上就是为儿子们选拔最好的老师。其令曰:“侯家吏,宜渊深法度如邢颙辈。”邢颙,字子昂,河间莫人,时人称之为“德行堂堂邢子昂”。曹操让邢颙做平原侯家丞,刘桢、应玚为平原侯庶子,毋丘俭、司马孚为平原侯文学,可见曹操关爱曹植超过其他诸子。那么选谁给五官中郎将做老师呢?曹操就让“名高德大”的北海名士邴原为其做长史(即府内总管),邴原是当时名气很大的儒宗,曹操要曹丕须以师傅之礼待邴原。同时他在《转邴原五官府长史令》中说:“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并相应选徐干、陈琳、刘廙为五官将文学。
由此可见,曹操为选好自己的接班人真可谓用心良苦。邴原学问深厚,处世淡泊,可作为曹丕的师范,纠其“贪欲相屈”之偏。曹植不拘行检,简率任性,就让深明法度、道德高尚的邢颙来调教、约束他。
曹丕表面上对邴原毕恭毕敬,遵照其教诲“独守道持常,自非公事不妄举动”,但他总能以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之名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时常在文昌殿接见来宾,呼朋唤侣集会欢宴,以此笼络众多附从者,也为自己积攒人气。为配合父亲求贤旨意,他以副丞相名义,开馆延士,广纳人才,也不时召集众宾客到铜雀台观赏歌舞。
也就在这时,一个妩媚妖艳的女子把他吸引住,其色让他着迷。《魏书·后妃传》说,此女乃郭氏,字女王,安平广宗[31]人,荆州南郡太守郭永次女,少即秀慧,父奇夸曰:“此乃我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早年失双亲,孤身流离乱世,其有智谋,通舞艺,美姿貌,避于铜鞮侯府。曹操为魏公时,得入东宫。曹丕以其明慧艳丽,即纳为妾。遂为曹丕夺太子之位多有助力,特受宠爱。
是郭氏在曹丕心情沮丧,越发感到迷茫之时投入他的怀中,劝他要隐忍,不时为他出谋划策,上下周旋,他称谓郭氏为“谋士夫人”。
除了郭氏,前不久迁为五官将中庶子的司马懿以及吴质、陈群、朱铄被曹丕称为“四友”的谋士名才也都向他围拢过来,成为他的争嗣智囊。
而生性洒脱的曹植对一天到晚板着面孔,一副道貌岸然、“防闲以礼”的家丞,则是形同水火,难以相处。他不喜欢待在侯王府内,整日看家丞那张表情严肃、铁板一块的脸,也耐不住听他那“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教训。时常与邢颙发生争执,而邢颙也从不妥协让步。于是,曹植与担任庶子的刘桢、应玚更加投契亲近,而疏远邢颙。但刘桢却对曹植的这份亲宠感到不安,他写信劝说曹植:“邢子昂乃北方名贤,他秉性高洁,清静寡欲,言语简洁而义理深刻,是真正儒雅的贤士。我实在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并列为你的左右。现在我获得你的特殊礼遇,邢子昂反而被疏远,我私下担忧有人会说君侯你只顾采庶子之春华,却忽视家丞之秋实,长此以往,如果君王责怪下来,我的罪过可就大了。”
刘桢在谏文中说到的“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后来便演变为成语“春华秋实”。比喻文采就像春天开放的花朵,而德行则像秋天收获的果实。春天的花朵鲜艳芬芳,让人一眼就会喜欢上,而秋天的果实,要经过三季的培育和滋养,最后才能成熟,而人们只有细细咀嚼,才能品尝到果实的美味。人的文采和德行,也像这春华和秋实一样,文采的好坏就像春华很容易被人识别,而品行如何,则要经过长时期的接触才能慢慢了解。
刘桢、应玚皆规劝曹植不要辜负父亲的博大爱意,曹公的事业何其伟大,正沐浴韶华时光的平原侯,原本就属于青春和激情,理应为曹公的召唤,广纳四海贤杰,拓疆扩宇曹魏江山。
曹植被打动,称二人为“挚友”。
曹植沉下心来。他效依汉人枚乘《七发》大赋形制,创作出《七启》。在这篇赋作中,曹植假设一个叫镜机子的人和另一个叫玄微子的人,在一问一答中联级成文。那玄微子“隐居大荒”,“飞遁离俗”,仰慕老庄遗风,与世无争;镜机子不认同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举七件事启发他:肴馔之妙、容饰之妙、羽猎之妙、宫馆之妙、声色之妙,及游侠俊侯之奇节异行驰骋当世等六件事都不能打动玄微子,最后一件事是辅佐当世圣宰,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业至隆之功绩,说服了玄微子,于是“攘袂而起”,“从子而归”。表达了“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有背世而灭勋”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态度和理想抱负。
此文篇制宏大,铺陈夸饰,辞采瑰丽,气势慷慨,变《七发》散体笔势为骈俪整饬,精描细绘,生动流畅。他在《七启》并序中写道:“昔枚乘作《七发》,搏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骃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粲作焉。”这是曹植继铜雀台赋之后又一力作,在邺下文人中再次引起反响。王粲也随之响应作《七释》,徐干作《七喻》。
曹植拿了此文向邢颙请教。邢颙看罢,面色如沐春阳,二目生光,遂向曹操禀报:“子建赋作辞采华赡,寓意颇深,堪为明公求贤之檄文,凡阅者岂不动情于心也!”
曹操说:“犬子德品有果,多是师傅教导得方,嘉木修株,劳其高也!”
此后,邢颙如释重负,对曹植的举动也放之于宽。
读了曹植的《七启》,曹丕岂甘示弱,他苦心孤诣、独具匠心地先亮出以七言诗为首创的《燕歌行》,在邺下文人中引起轰鸣,令人刮目。众所周知《诗经》乃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纯七言诗句的格式韵味不同。而真正摆脱《诗经》、楚歌及乐府赋辞形式的羁绊,使七言诗宣告独立的作品不能不说是曹丕的《燕歌行》,且一出手就是两首。叙述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而且句句押韵,皆为平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恩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辩驳道:琰姑是我们的导师,我们的长辈,岂能把她与我们相提并论?我笔力浅拙,怎敢对其妄加评说呢!再说,我写文论是有范围和界定的,《胡笳吟》是诗还是赋呢?它只是按音律写就的通俗唱词,它更适应在民间流传。
曹植说:唱词就不可以为诗为赋吗?譬如《诗经》,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它是俗还是雅呢?你写的诗束之高堂,自命高雅,不被大众熟知传诵,又有何用?如若《胡笳吟》不入典列,那琰姑的《悲愤诗》呢,算不算正统,算不算高雅?一个学识广博的才女,命运如此凄惨,其诗其吟,正是琰姑所遭遇不幸的真实写照,读来摧人肝肠,令人感到悲凉与痛叹!而我等的怜悯情怀哪儿去了呢?
曹丕似乎并不为弟弟慷慨激愤的言说而感到不悦,看上去不温不火,面带微笑,表情把握得相当好。他作总结性的发言:聆听百家言,胜赴一席宴。子建所说,也不无道理,各抒己见嘛!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引发的观感也不尽相同,那就求同存异嘛!琰姑眼下静心修史,对于她来说,是不会在意什么雅俗之分。我提议,大家岂不为琰姑的身世、学识与修为即兴作几首诗赋呢!
还是王粲看出这兄弟二人已心存芥蒂,但觉着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于是紧接着曹丕的话打圆场:子桓的提议入情入理,我看大家当场即作如何?
当即,王粲便写出《登楼赋》,丁廙等人也积极响应作诗作赋。一场“雅”“俗”论辩归于平复。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曹魏时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不可能有登大雅之堂的机会,她的《悲愤诗》二章收入《后汉书》。
一年后,蔡文姬和董祀隐居山林,超然物外。一次,曹操出外狩猎,路经此处特意带了果蔬鲜味去看文姬。《后汉书·列女传》曰:“琰闻操至,忙出迎接。操至堂,琰起居毕,侍立于侧。操偶见壁间悬一碑文图轴。起身观之,问于蔡琰。琰答曰:‘此乃曹娥之碑也。’操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操问琰曰:‘汝解此意否?’琰曰:‘虽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是说蔡文姬听说曹操到了,忙惊喜地出去迎接。曹操环顾屋内,无意间看到了悬挂在墙壁上的一幅碑文挂图,起身看了看,便问文姬。文姬说:“这是曹娥碑。”曹操见上面写着的八个字,又问文姬:“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文姬回答:“这虽然是先父留下的,但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蔡文姬真不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这可是她父亲亲手写的,她当然知道。即使当时她猜不出,父亲也会告诉她的。只是这样一个有趣的谜底,她故意留给了曹操。曹操不知道这八个字的意思吗?他也当然知道。看似闲余之趣,却是两人之间的一种默契。“绝妙好辞”,既是蔡邕对女儿的嘉勉,也是曹操对文姬的赞评。再端看这字形笔韵,确是蔡邕真迹,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邯郸淳称蔡邕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也!”曹操妙不可言地告辞而去。
郭沫若曾说:“从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伟大。”但郭先生所编的历史剧《蔡文姬》,是艺术化了的蔡文姬,与历史上的蔡文姬不能合二为一。当下,一些潜心研究三国的历史学家论及曹操与蔡文姬的关系,便用一个恬静温馨的词概括之:“蓝颜知己”。
红颜知己是相对男人而言,而蓝颜知己则是女人的秘密。所谓“知己”应该是唯一的,不能满大街都是知己。蓝颜知己不是恋人,不是朋友,不是“梦中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的那个男人,他不一定英俊,也不一定比你年长,更不一定是有权位的高官或财富的拥有者,但他一定成熟、睿智、果敢,懂得关爱、倾听、尊重、理解、付出、分享快乐和忧愁。当一个男人能真正地走进你的内心,解读你的失意,明白你的困惑,更懂得你的渴望,成为你心灵的倾听者或阅读者,把对你的思念和眷顾默默地存封在记忆的最深处。如果遇到这样一个人,那他就可以称作你的蓝颜知己。虽不成爱,确是一种依恋,而不是栽进了男人玩了千百次仍然乐此不疲的游戏。
每个女人都需要蓝颜知己,尤其是有灵魂的女人。在那灵魂的皈依处,它使你幡然了悟,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都没有走到尽头,如同烟花,只有一时的璀璨。唯有蓝颜知己,像星辰一样,若即若离,于寂寞中灿烂而长久。因为那是一种爱的特别,一种奇妙而淡定的超越了爱情的情感。无论对方怎样,也许就因为那样一份懂得的感激,灵魂就会因此变得快乐而充实,满足与丰富,人活着也会因此而美丽。
最幸福的女人,是相伴知己终老,而美好的遗憾,则是咫尺天涯于蓝颜知己。而这份情感,至情至性的人才会有,大智大慧的人才会有,冰雪聪明的人才会有。我们可以想象,避居庐野,放情于山水之间,蔡文姬却也明白曹操的心意,此生无缘,而蓝颜知己如此,也就罢了。在蔡文姬的书房里,曹公读着她撰写的文稿,看着她那纤弱灵巧的手竟写出劲健有力颇具先父遗风的字体,而他就站在她身边,默默地欣赏,彼此皆相知。而在错过的时间里相遇,彼此只是在心里发出一声叹息罢了。曹公愿意这样选择,文姬亦是深省懂得。纵是天涯相聚,偶然相逢,也只是淡淡地问候:还好吗?还好。言语不多,却心存惦念,平淡如水,却相伴如影。在心灵深处,他懂她,她更懂他。
四
铜雀台上父亲那道深邃而炽烈的目光,不仅照彻曹植的肺腑,也刺痛了曹丕的肝肠。曹丕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但直觉告诉他,父亲的目光正在偏离于他,子建的一展文才就是一个信号。
曹丕思来想去,觉得很是委屈,自己早就是真正的长子,是理所当然的接班人。虽未封侯,而授予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可是父亲却没因此对自己多加恩宠,相反却显得冷慢,心思也似乎愈益疏远。尽管周围的人对他甚为恭敬和殷勤,但父亲那道目光,令他怯惧,刺在心底久久不能抹去。他一时还读不懂父亲那目光里隐藏的玄机。
而曹操那让人琢磨不透的眼神,仿佛也在告诉诸子:你们想看透老子的心思似乎还显嫩点!
曹操的用人方针是“唯才是举”,他认为,有德行的人,未必有作为,有作为的人,未必有德行。他要求僚属推荐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即便不仁不孝,也不许遗漏。可是,曹操要求诸子必须重德行。他给诸子封侯授爵之后,还专门为曹丕、曹植分派官属,挑选文学。为此,他特意下达《高选诸子掾属令》,严格选拔诸子家吏的正、副长官,实际上就是为儿子们选拔最好的老师。其令曰:“侯家吏,宜渊深法度如邢颙辈。”邢颙,字子昂,河间莫人,时人称之为“德行堂堂邢子昂”。曹操让邢颙做平原侯家丞,刘桢、应玚为平原侯庶子,毋丘俭、司马孚为平原侯文学,可见曹操关爱曹植超过其他诸子。那么选谁给五官中郎将做老师呢?曹操就让“名高德大”的北海名士邴原为其做长史(即府内总管),邴原是当时名气很大的儒宗,曹操要曹丕须以师傅之礼待邴原。同时他在《转邴原五官府长史令》中说:“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并相应选徐干、陈琳、刘廙为五官将文学。
由此可见,曹操为选好自己的接班人真可谓用心良苦。邴原学问深厚,处世淡泊,可作为曹丕的师范,纠其“贪欲相屈”之偏。曹植不拘行检,简率任性,就让深明法度、道德高尚的邢颙来调教、约束他。
曹丕表面上对邴原毕恭毕敬,遵照其教诲“独守道持常,自非公事不妄举动”,但他总能以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之名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时常在文昌殿接见来宾,呼朋唤侣集会欢宴,以此笼络众多附从者,也为自己积攒人气。为配合父亲求贤旨意,他以副丞相名义,开馆延士,广纳人才,也不时召集众宾客到铜雀台观赏歌舞。
也就在这时,一个妩媚妖艳的女子把他吸引住,其色让他着迷。《魏书·后妃传》说,此女乃郭氏,字女王,安平广宗[31]人,荆州南郡太守郭永次女,少即秀慧,父奇夸曰:“此乃我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早年失双亲,孤身流离乱世,其有智谋,通舞艺,美姿貌,避于铜鞮侯府。曹操为魏公时,得入东宫。曹丕以其明慧艳丽,即纳为妾。遂为曹丕夺太子之位多有助力,特受宠爱。
是郭氏在曹丕心情沮丧,越发感到迷茫之时投入他的怀中,劝他要隐忍,不时为他出谋划策,上下周旋,他称谓郭氏为“谋士夫人”。
除了郭氏,前不久迁为五官将中庶子的司马懿以及吴质、陈群、朱铄被曹丕称为“四友”的谋士名才也都向他围拢过来,成为他的争嗣智囊。
而生性洒脱的曹植对一天到晚板着面孔,一副道貌岸然、“防闲以礼”的家丞,则是形同水火,难以相处。他不喜欢待在侯王府内,整日看家丞那张表情严肃、铁板一块的脸,也耐不住听他那“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教训。时常与邢颙发生争执,而邢颙也从不妥协让步。于是,曹植与担任庶子的刘桢、应玚更加投契亲近,而疏远邢颙。但刘桢却对曹植的这份亲宠感到不安,他写信劝说曹植:“邢子昂乃北方名贤,他秉性高洁,清静寡欲,言语简洁而义理深刻,是真正儒雅的贤士。我实在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并列为你的左右。现在我获得你的特殊礼遇,邢子昂反而被疏远,我私下担忧有人会说君侯你只顾采庶子之春华,却忽视家丞之秋实,长此以往,如果君王责怪下来,我的罪过可就大了。”
刘桢在谏文中说到的“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后来便演变为成语“春华秋实”。比喻文采就像春天开放的花朵,而德行则像秋天收获的果实。春天的花朵鲜艳芬芳,让人一眼就会喜欢上,而秋天的果实,要经过三季的培育和滋养,最后才能成熟,而人们只有细细咀嚼,才能品尝到果实的美味。人的文采和德行,也像这春华和秋实一样,文采的好坏就像春华很容易被人识别,而品行如何,则要经过长时期的接触才能慢慢了解。
刘桢、应玚皆规劝曹植不要辜负父亲的博大爱意,曹公的事业何其伟大,正沐浴韶华时光的平原侯,原本就属于青春和激情,理应为曹公的召唤,广纳四海贤杰,拓疆扩宇曹魏江山。
曹植被打动,称二人为“挚友”。
曹植沉下心来。他效依汉人枚乘《七发》大赋形制,创作出《七启》。在这篇赋作中,曹植假设一个叫镜机子的人和另一个叫玄微子的人,在一问一答中联级成文。那玄微子“隐居大荒”,“飞遁离俗”,仰慕老庄遗风,与世无争;镜机子不认同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举七件事启发他:肴馔之妙、容饰之妙、羽猎之妙、宫馆之妙、声色之妙,及游侠俊侯之奇节异行驰骋当世等六件事都不能打动玄微子,最后一件事是辅佐当世圣宰,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业至隆之功绩,说服了玄微子,于是“攘袂而起”,“从子而归”。表达了“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有背世而灭勋”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政治态度和理想抱负。
此文篇制宏大,铺陈夸饰,辞采瑰丽,气势慷慨,变《七发》散体笔势为骈俪整饬,精描细绘,生动流畅。他在《七启》并序中写道:“昔枚乘作《七发》,搏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骃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粲作焉。”这是曹植继铜雀台赋之后又一力作,在邺下文人中再次引起反响。王粲也随之响应作《七释》,徐干作《七喻》。
曹植拿了此文向邢颙请教。邢颙看罢,面色如沐春阳,二目生光,遂向曹操禀报:“子建赋作辞采华赡,寓意颇深,堪为明公求贤之檄文,凡阅者岂不动情于心也!”
曹操说:“犬子德品有果,多是师傅教导得方,嘉木修株,劳其高也!”
此后,邢颙如释重负,对曹植的举动也放之于宽。
读了曹植的《七启》,曹丕岂甘示弱,他苦心孤诣、独具匠心地先亮出以七言诗为首创的《燕歌行》,在邺下文人中引起轰鸣,令人刮目。众所周知《诗经》乃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纯七言诗句的格式韵味不同。而真正摆脱《诗经》、楚歌及乐府赋辞形式的羁绊,使七言诗宣告独立的作品不能不说是曹丕的《燕歌行》,且一出手就是两首。叙述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而且句句押韵,皆为平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恩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