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字体: 16 + -

第7章 军事家李鸿章(上)(1)

    李鸿章的崛起与淮军的建立

    官军的衰败与粮饷的匮乏

    江浙两省得失的关系

    常胜军的兴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

    淮军平吴之功

    江苏军与金陵军、浙江军的关系

    金陵的收复

    秦朝末年之乱,天下局势纷杂,各路豪杰并起,但等到项羽确立霸权后,韩信才出现;汉朝末年之乱,天下局势纷杂,各路豪杰并起,但等到曹操确立霸权后,诸葛亮才出现。自古以来杰出的伟人,他们的一举一动、进退升降之间,都仿佛有老天在控制着,必要等到时机成熟以后,才让他们如弓满箭发一样,成就一番事业,似乎没有天助他们,似乎又有天助他们。谢灵运曾说:“各位虽然升天在灵运之前,但成佛必在灵运之后。”我看清朝中兴的诸位大臣,论声名显赫,李鸿章是最晚的;而所成声望之高、主持国政之久,也以李鸿章最为突出。成就事业的机遇满天下,时势造英雄,而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正是时代所造就的骄子。

    在咸丰六七年(1856年、1857年)之际,太平天国运动声势的高涨达到了极点。而官兵欺凌外族的举动越来越严重,朝廷在战前的决策变得摇摆不定,各军队的将帅间,相互猜忌倾轧,加上军需不足,国库空虚,户部一筹莫展,只有依靠各省自己所筹集的粮饷和物品,拼拼凑凑,东补西补,才得以缓解一时之急。在这个时候,即使有赤胆忠臣和英雄豪杰,也难以迅速立下大功,这个道理是明摆着的。于是有人提出了万不得已的策略,即雇用欧美军来帮助剿灭太平军。

    先是洪秀全、杨秀清在占领南京以后,向四方攻打,民众饱受其苦,全国十八个行省,找不到一块安宁的土地。但历经十年的时间,仍然不能平定洪杨之乱,北京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英国的领事人员和在上海的英国富商们,不但不把洪秀全视为兴兵造反的乱贼,还将其视为与欧洲各国倡导民权的革命党人相类似的人物,以文明友善的方式来与之交往,不时还供给他一些武器、弹药和粮草。之后洪秀全骄奢到了极致,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内政荒废,一天比一天更严重。欧美列国的有识者,在审视他的举动之后,才知道他所谓的“太平天国”,所谓的“四海皆兄弟”,所谓的“平和博爱”,以及所谓的“平等自由”,都只不过是为了造反而对外打出的幌子,深入其内在实质会发现,他与中国古代历史的上出现的那些流寇,没有任何一点区别。因而果断认定他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于是英、法、美等国,全部一改他们的既定方针,都想为北京政府提供兵力,帮助清朝剿灭太平天国的叛乱。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助剿的想法,实际上已是咸丰十年(1860年)的事了。而俄罗斯也想派遣出一支海军小型舰队,运载若干兵力,沿着长江而上以帮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军,俄罗斯的公使伊格那还通过与恭亲王奕面谈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想法。

    [按语:欧美各国,那时刚刚与中国通商,他们必然不希望中国处于战乱当中。所以当两军相持、战事多年不决的时候,他们必然想要站出来提供一些帮助,以求尽快平定局面。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早就让西方人感到厌恶与心忧,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太平天国革命军所寄予的希望便相应增加,也是情理当中的事。对当时的欧美各国来说,帮助清军一方则清军胜,帮助太平军一方则太平军胜,形势微妙,胜败只在一线间。要是洪秀全真的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内能整顿弊政,对外通晓外交策略,迅速与西方各国签订通商条约,假借各国的力量来平定中原,那么天下大势究竟如何着实难料。可惜无能的他并没有明白领悟,先是在内腐败,然后在外搞砸外交,树立新敌,最终失败并被外国人俘获,这样的命运对他来说不是很正常吗?而李文忠等人的名望和功业,也正是在这时所建立的。]

    当时英法联军刚刚攻破北京,咸丰皇帝远在承德,虽然和议已经签订,但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却仍然很重。所以恭亲王奕对于英法等国提出的借兵助剿这件事,不敢一个人做决定,于是一边向身在热河行宫的咸丰帝请示,一边询问江南、江北钦差大臣曾国藩、袁甲三以及江苏巡抚薛焕、浙江巡抚王有龄等人,让他们说说意见和看法。当时极力反对这个主意,认为此举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人,只有江北钦差大臣袁甲三(袁世凯之父)  。江苏巡抚薛焕虽然也认为雇佣欧美的军队不可行,但他还是建议雇佣印度兵,用来防卫上海及附近地区,并提请任命美国军官华尔、白齐文为队长。曾国藩当时回复的奏折,意见也大致与此相似,说中国处在极度困境之下的时候,外国友人好意提出帮助,不应该直接拒绝,所以应当一方面用一番好话来回复他们助剿的热切心理,但在他们出兵的日期上尽量延缓,一方面利用外国的军官,从而起到剿灭反贼的实际效果。于是朝廷依照这些建议,谢绝了外国出兵助剿的提议,而命曾国藩聘请外国军官来训练新兵。这其实就是“常胜军”的起点,而李鸿章的功勋和名望初起,与这件事有很大的关系。

    华尔,美国纽约人,毕业于美国陆军学校,担任将官时因为犯了轻微罪行而离开美国,潜逃藏匿在上海,咸丰十年(1860年)的时候,洪秀全的军队进攻、蹂躏了江苏,苏州、常州相继陷落。上海候补道杨坊,认为华尔是个性情沉毅、富有才干的人,便将其推荐给布政使吴煦。吴煦向美国领事馆提出申请,赦免了他过往的罪行,让他招募十几个愿意从军的西方人,又加上几百名中国志愿者,让他带兵训练这些人,以保卫苏州、上海那一带。之后,这支部队多次与太平军交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所向披靡,所以清军、太平军都称他这支部队为“常胜军”。常胜军的建立,实际上是在李鸿章还没有到上海之前。

    现在要讲述李鸿章所立下的战功,那就得要先来说说李鸿章立下战功所在地的概况与形势。

    江苏、浙江两个省,历来是中国缴纳赋税的核心省份,甚至可以说没有江浙两省则没有天下。所以要说必争的兵家战略要地,没有哪里能比得过武汉的,要说必争粮饷财源地,则没有哪里比得过苏州、杭州的,对军事策略稍有了解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洪秀全由于看到最近各地的清政府官兵的士气极为高涨,不再像之前那样可以不放在眼中,加上安庆也被清政府的官兵所收复(咸丰十一年辛酉八月被曾国荃所收复),南京越来越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于是派遣将领李秀成、李世贤等分兵侵扰江浙一带,以便牵制政府官兵的军力。李秀成的军队极具锋芒,很快萧山、绍兴、宁波、诸暨、杭州等地接连被他攻陷,浙江巡抚王有龄战死。江苏的各地城市也基本上都被李秀成的军队侵入或攻陷,避难的民众都涌到了上海。

    安庆收复以后,湘军声望变得越来越高。当时的中央朝廷重臣和地方封疆大吏,与曾国藩有不和的,不是死了就是被撤职,因而征剿太平军的重任就完全落到了曾国藩一个人身上。皇上多次下诏敦促曾国藩,让他带兵东进,收复苏州、常州、杭州等陷落在太平军手中的郡县,五天之内就连续下四道圣旨,口气非常严厉。曾国藩于是便上奏推荐左宗棠前往浙江主管军事事务。此后不久,江苏绅士钱鼎等人就在十月份乘坐轮船沿江而上到达安庆,拜见曾国藩,苦苦哀求他派遣部队前往江苏支援,说吴中地区有三大可乘之机,将难以守住太久:一是当地团练,二是洋枪和火轮船,三是埋伏在其中的内应;还有三座城池,虽然仍未陷落,但是也将难以守住太久:一是镇江,二是湖州,三是上海。曾国藩见他们言辞恳切,心生怜悯。当时军队粮饷不足,兵力也不足,左宗棠的楚军也没有可抽出的兵力,于是曾国藩就与李鸿章商议,准备来年二月出兵支援江苏。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朝廷下旨,向曾国藩咨询支援江苏部队的统帅人选,曾国藩推荐了李鸿章,并且向朝廷请求酌情调拨几千兵力,赶往长江下游,以帮助支援剿敌。于是李鸿章回到庐州老家,在那里招募“淮勇”,等到了安庆以后,曾国藩为他确立了营规军纪。武器军械的配备,报酬粮饷的数量,全都照搬“湘勇”的章程,也用楚军的营规军纪来对他们加以训练。

    之前,淮南多次被太平军、捻军所进攻和侵犯,当地民众深受困扰。只有合肥县的志士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和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及潘鼎新、刘铭传等人,自咸丰初年开始就训练民团来保卫家乡,构筑堡垒来防备流寇入侵,所以安徽全省几乎都遭受了战乱和侵扰,只有合肥能够保全自己的土地。李鸿章最开始招募淮军的时候,就是在乡里的这些旧团练武装组织的基础之上加以严格训练,“二张”、“二周”、潘、刘等人全都追随了他。有个叫程学启的安徽人,之前是曾国荃的部下,官职做到参将,此人智勇绝伦、出类拔萃,曾国藩特意将他挑选出来,让其跟随李鸿章,后来的战役中,此人勇猛善战,闻名一时。此外,在淮军最初建立的时候,曾国藩不仅调拨了几个营的兵力作补充,还特意从湘军将领当中挑选出了一名优秀将领作为淮军统帅,成为李鸿章的部下,并接受李鸿章的指挥,这人就是郭松林。这样,淮军的著名将领,算起来就有程学启、郭松林、刘铭传、潘鼎新、“二张”(张树声、张树珊)、“二周”(周盛波、周盛传)了。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淮军正式成立,共有八千人。准备临江而下,从太平军的营垒附近冲过去,从而支援镇江,但还没有最终决定。二月二十八日,上海的官僚、士绅等筹集了白银十八万两,雇用了七艘轮船,开赴安庆迎接淮军,于是才决定将军队分三批载到上海。三月三十日,李鸿章的淮军全部抵达上海,随后圣旨下来,让李鸿章暂时代理江苏巡抚一职,让薛焕为通商大臣,专门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薛焕,原江苏巡抚)。

    在这个时候,常胜军的军制尚没有完备。华尔以一位外国籍将领的身份,统率五百人,守备松江。同治元年正月,太平军率上万人进犯松江,将华尔的部队里里外外围了十圈,华尔率军奋力一战,顺利突出重围。等到李鸿章到达上海的时候,华尔被划归李鸿章所指挥,又招募了更多强壮勇猛的中国人加入军队,让华尔加以训练,而且他属下士兵的待遇,比湘军、淮军等都要好。从此以后,常胜军在平定太平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开始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松江府,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的地方,是当地武官提督的驻扎所在地,是江苏省的交通要道。太平军围攻得非常厉害,于是李鸿章让常胜军和英国、法国守军合兵在一起(当时有若干的英国、法国守备军,专门驻扎在上海,防卫英国和法国租界),攻打松江府南边的金山卫和奉贤县,淮军程学启、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等将领,攻打松江东南边的南汇县。太平军殊死拼杀,英法两国军队招架不住后撤退,于是嘉定县又陷落。太平军欲乘胜进逼上海,而程学启在其进军途中主动进攻,大败太平军。南汇县的敌军将领吴建瀛、刘玉林等人开城投降。此时,川沙厅(在吴淞口南岸)太平军上万人又来进犯,刘铭传率军坚守南汇,大败太平军,紧接着又收复了川沙厅。然而太平军的势头仍然强劲不已,又派出一支部队包围松江青浦,派出另一支部队驻扎在广福塘桥,集中主力在泗滨,对新桥虎视眈眈。五月,程学启率领孤军驻扎在新桥,抵挡太平军大军的进攻,连续数天被包围,情况十分紧急。李鸿章闻讯后,亲自带领军队前往救援,但和太平军在徐家汇相遇,经过激烈厮杀,拼尽全力之后击溃了太平军。程学启在军营当中看见李鸿章的帅旗后,立即出营配合李鸿章军队夹击敌人,终于取得大捷,歼灭太平军三千多人,俘虏四百多人,投降的则有一千多人。驻扎在松江府郊区的太平军听说自己军队战败的消息后,都受到极大震动,于是慌忙带领部队向北逃跑,新桥之围才得以解开,上海戒严的形势也才得到好转。

    淮军部队刚到上海的时候,西方人看到他们的穿戴非常破旧,私底下都取笑他们。李鸿章不慌不忙对其身边的人说:军队的强弱,难道是由军服的好坏决定的?等到你们见到我属下大将的水平以后,自然就会有定论了。等到欧美人见到淮军将领的勇敢,军纪的严明,没有一个不改变态度、肃然起敬的,而在淮军管理下的常胜军,也开始很顺从地服从于李鸿章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