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瞩目的帝王宰相
字体: 16 + -

第13章 老谋深算奖赏有方(1)

    老谋深算奖赏有方——晋文公姬重耳。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97年—前628年),是一位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政治家,曾在国外度过了十九年流亡生活,后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国即位。他重用赵衰、狐偃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使晋国迅速强盛起来。经过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之战、践土会盟,成为名垂青史的诸侯领袖。毛泽东称其是古人效法的“后王”之一,且与齐桓公、秦始皇并论。

    

    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

    ——引自1964年8月30日毛泽东的谈话。

    

    颠沛流离春秋初期,晋国宗室之间发生内争。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被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的晋国宗室武公杀死国君,将所得的宝器献给周僖王,僖王封武公为晋君。晋君尽并晋地,开始成为大国之君。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继承父业,建都绛城(今山西翼县)。他扩大兵力,把一个军改建为二个军,自己亲率上军,让太子申生率下军,先后灭了霍、魏、耿等小国,扩大了土地。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又派里克、荀息向虞国借道,灭了虢国,回师时又顺便消灭了虞国,史称“借道伐虢”。晋献公时期,晋国西占有河西地,与秦国接壤,北与狄相接,东达河内,成为北方大国。

    晋献公虽然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君主,但生活奢侈,沉溺酒色。他原有三个儿子: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都是异母所生。献公伐骊戎时,娶骊姬姐妹,各生一子,即奚齐和卓子。献公宠爱骊姬,骊姬野心勃勃,为使自己的儿子今后能够继承王位,表面上,故意在献公面前赞扬太子申生,暗中却指使近臣说太子的坏话;并借口边境的需要,将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排挤出国都。结果,骊姬的计谋成功了。晋献公想废太子申生,另立奚齐为太子。谁知却带来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内乱。

    公元前656年,骊姬又策划了一个阴谋。她哄骗太子申生,说梦见申生的亡母齐姜求食,让申生隆重祭祀亡母的灵魂。申生信以为真,便在封地曲沃举行祭祀仪式,并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把祭肉献给晋献公。

    晋献公正好外出打猎,骊姬便乘机把毒药掺到祭肉里。献公回宫后,刚要食用祭肉,骊姬装出十分关心的样子,说:“从远方送来的肉不可轻易食用,应该试一试是否有毒。”晋献公闻言依从,让人拿肉喂狗,狗被毒死;又给宦官吃,宦官也被毒死。于是,她乘机陷害太子,说太子申生想谋杀献公,然后欺凌她和奚齐。

    献公大怒。太子申生怕伤父亲的心,不愿说出事情的真相,就跑到曲沃自杀身亡。重耳、夷吾得知消息,怕被杀害。重耳逃到蒲城(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逃到屈城(今山西吉县北)。

    晋献公见两个儿子出走,认定他们参与下毒的阴谋,派武艺高强的宦官勃城叭プ飞薄v囟越墙逃跑,勃匙犯喜患埃只割下重耳的一截衣袖。重耳出逃到狄国,夷吾逃到梁国。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死。荀息根据献公遗命,拥立奚齐,里克强烈反对,并率领重耳、夷吾的支持者杀死奚齐。荀息不甘心,又立奚齐的弟弟卓子,里克又杀了卓子。于是,里克与三十多位大臣联名具表,派人到狄国迎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见表上没有最富威望的老臣狐突签名,心中疑惧。借口父亲死时没有尽到人子之礼,没有回国。里克再到梁国迎夷吾,夷吾满心欢喜。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夷吾回国即位,即晋惠公。

    重耳出奔狄国时,已43岁。随从的有几十个人,其中德才兼备的有五人:赵衰、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贾佗、先轸和魏ǎ他们都是重耳年轻时的好友。重耳非常尊重人才,他以父礼对待狐偃;以师礼对待赵衰;以兄礼对待贾佗,并虚心采纳他们的建议。在流亡过程中,重耳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在谋士们的帮助、鼓励和督促下,他毫不气馁,始终不渝地朝着重返祖国、创建霸业的目标奋进。

    重耳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娶了妻子季隗。惠公即位后,对哥哥重耳不放心,派勃车降夜暗杀重耳。重耳感到留在狄国也不安全,听说齐桓公好客;又听说管仲、隰朋已死,齐国需要人才,便决定去齐国。临行时,他对妻子说:“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我不回国,你就改嫁吧!”妻子苦笑说:“二十五年后,只怕我坟墓上的柏树已经成荫了。不过,我等你就是。”

    重耳一行经过卫国,因为卫文公不接待他们,加之所有盘缠都被头须卷跑,因此,他们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北)时就断了粮。迫不得已,只好向在田野耕作的一位农夫讨饭吃,农夫没有给他们任何吃的,却给了一块泥土,重耳又气又怒,举起马鞭就要抽打他。赵衰急忙劝道:“公子息怒,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的象征,是个好兆头啊!”重耳立即转怒为喜,恭恭敬敬地接受了土地,并郑重地放在马车上,继续赶路。

    到了齐国,齐桓公果然盛情款待,把齐国宗室的女儿姜氏嫁给重耳,还赏赐了80匹马。齐国安逸舒适的生活,使重耳留连忘返,他不愿再受流亡之苦,也不想回到形势险恶的晋国。

    两年后,桓公去世,齐国发生内乱,霸业骤然衰落,无力帮助重耳返回晋国。齐孝公即位后,才又恢复了安宁。重耳安于齐国舒适的生活,住了五年还不想离开。赵衰、狐偃等人对重耳这种消沉态度十分焦急。一次,他们在桑树下商量劝重耳离齐返国的办法,被姜氏的一个养蚕女奴听见了,把此事告诉了姜氏。深明大义的姜氏怕秘密泄露,杀了女奴,并劝重耳离开齐国:“走吧,留恋妻子,贪图安逸,只能毁了前途。”重耳不听,姜氏就和赵衰等秘商,设计把重耳灌醉以后,把他抬上马车,悄悄地离开了齐国。

    离开齐国以后,他们先后到过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在流亡四国的过程中,无论是受到非礼的待遇,还是涉及晋国长远利益的大事,重耳在谋士们的协助下,都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表现了不卑不亢的君王风度,赢得人们的尊敬。

    在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排得很密,几乎连成一片,便乘重耳洗澡时,极不礼貌地隔着帘子偷看。重耳尽管心中不满,却不露形色。曹国大夫僖负羁看出重耳等人决非等闲之辈,将来必定有所作为。于是,他以个人的名义私自向重耳馈赠了内藏璧玉的食品以示敬意。

    重耳十分感激,但只接受了食品。

    重耳经过宋国时,宋襄公正处于图霸失败的境地。宋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与楚军的交战中大败,宋襄公伤了大腿。但宋襄公很敬重重耳,用国君礼相待,宋国大夫对狐偃说:

    “宋是小国,刚打了败仗,不能帮助你们。你们还是去求大国帮助吧。”

    在郑国,郑文公和曹共公一样,不以礼相待。郑大夫叔詹像僖负羁一样劝说郑文公,郑文公根本就不予理睬。

    重耳从郑国流亡到楚国,楚成王认为这是插手中原的好机会,破格用接待诸侯的礼节招待重耳。重耳对此十分感激。但是,对于涉及晋国利益的大事,他却十分慎重,讲话很有分寸。

    一次宴会上,成王问重耳说:“您如果回国,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不知其意,说:“各种珠宝,大王都已有,鸟羽皮毛、象牙犀革也是楚国盛产的。凡是晋国有的,楚国都有了。

    我还能拿什么报答您呢?”成王说:“你说的也对,但我仍想知道,您怎样报答我。”重耳想了想说:“如果托天王的福能回到晋国,一旦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将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楚将成得臣认为重耳出言不逊,建议成王把重耳杀掉。但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生活俭朴,说话有文采而合乎礼仪,贫困之中也不低声下气。随从中又多贤人。看来上天将使他兴盛,怎么能杀他!”过了几个月,秦国派人来请重耳。楚成王就备了一份厚礼,送重耳去秦国。原来,重耳出亡初期,秦穆公就送夷吾回晋,立为晋惠公。晋惠公即位后,却推翻了他割河西给秦的诺言。次年又趁秦国发生饥荒发兵伐秦,结果,被秦军俘虏。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经她再三哀求,穆公才把晋惠公放回,留太子圉在秦国当人质。公元前637年9月,晋惠公死,圉从秦国逃回,被立为国君,即晋怀公。秦穆公失去了控制晋国的资本。晋怀公即位后,下令随重耳出亡的大臣限期回晋,否则,族灭其家。狐偃的父亲狐突不肯召回狐偃、狐毛兄弟,被晋怀公杀死。弄得晋国局势动荡不安。一些重要官员暗中派人与重耳联系,盼望他早日回国,他们愿作内应。重耳回国的内外条件终于成熟。

    公元前636年春天,重耳在秦军护送下返回晋国,秦军击败了前来抗拒的晋军。历经十九年流亡生活的重耳终于回到祖国,在臣民的拥戴下就任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重耳出亡十九年,经历八国,凡是当时有声望的大国诸侯如齐桓公、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都以礼相待,甚至待以国君之礼。虽然一些小国国君如卫、曹、郑等国国君,由于昏庸没有知人之明,不以礼相待,但他们国内一些有名望的大夫也都想礼待重耳。这说明晋文公在即位前,已有相当高的声誉。19年的流亡生活也锻炼了重耳,使他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

    由他回国取代内外孤立的晋怀公,实在是势所必然的事情。

    赏罚有方在重耳流亡期间,随从诸臣起了很大的作用。重耳回国渡河时,狐偃把一块白璧还给重耳,说:“臣随从主公周游天下,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很多。请允许我在这里告别吧!”狐偃这段话,无非是告诫晋文公不要忘记旧臣。重耳说:“我一定和你同心,我可以向河神起誓。

    ”随从的介之推在船中看了讥笑说:“这是上天帮助公子,而子犯(指狐偃)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岂不可羞,我不愿与这样的人在一起。”

    晋文公即位后,首先是重赏流亡时的随臣。这时,介之推已经退隐,晋文公亦把他忘了。介之推并不介意,但有人却为介之推鸣不平,在宫门上张贴一首诗,诗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出宫,看到这首诗,马上说:“这说的是介之推。”立即派人去找他,但已经找不到了。后又听说介之推隐居绵上(今河南介休东南)山中,晋文公就拿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号称介山,并说:“以此来记录我的过错,并且表扬好人。”

    但介之推始终没有出来,与其母隐居至死(又有一种说法:晋文公为了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之推坚持不出,竟被活活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