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锐意改革五马分尸(3)
商鞅为了寻找用武之地,先到魏国,不受重用,当得知秦孝公锐意振兴、广求贤才时,他毅然投奔秦国。到秦国后,又三次和秦孝公进行摸底谈话。变法进行之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都说明他善于把握有利的环境和时机。事业的成功是需要才干和机遇的契合的,商鞅为自己创造了这种契合。变法中,商鞅善于创造条件,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制定的变法措施,步骤可行,积极有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超人的才智。如他大力发展当时最重要的生产行业——农业,使他的变法获得了最坚实稳固的基础。又如奖励军功,最充分地调动起最广大的百姓杀敌立功的积极性。随着宗室贵族势力的削弱和军功地主的地位上升,庶民出身的军政官员在秦的统治机构中逐步变成主导力量,彻底改造了秦国的统治机构。新鲜血液的补充,极大地加强了秦国的军政力量。
为了改革成功,商鞅不顾个人安危,与反对派进行了不懈斗争。改革是革故鼎新,新旧势力之间的反复较量是必不可免的,只有满怀必胜信心和具有献身精神的勇士,才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夺取最后的胜利。商鞅恰恰是这样一个典型,他“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变法之初,仅首都反对变法的人就达数千,太子犯法更是最高层次的最有威胁性的犯罪。
原来,太子驷有两个老师,一个叫公子虔,一个叫公孙贾,这两个人也是贵族。商鞅的变法自然也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这两人对此早已耿耿于怀。二人一合计,“小不忍则乱大谋”,便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天天在太子面前说商鞅的坏话。特别是说到商鞅大权在握,正在收买民心、图谋不轨时,太子感到自己将来的国君地位受到了威胁。在两位老师的怂恿下,经过深思熟虑,太子把所见所闻归纳了一遍,于公元前346年在秦孝公面前狠狠地告了商鞅一状。于是,太子出面攻击新法,要求秦孝公处置商鞅的举动,顿时,在朝廷引起大哗。
秦孝公听了太子的批评后,十分恼火,把儿子训斥了一顿,然后交给商鞅依法处治。
一日夜,大良造府,灯火通明。商鞅时而在案几前踱步,时而伏案深思:太子犯法,按法律应当腰斩。可是,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大王。哪有臣下治大王罪的道理。可是,如果这次不处理,将来谁都攻击新法,非但朝廷的威信会一落千丈,新法也有夭折的危险。商鞅明白,这是对能否坚持变法、在人民中树立威信的严峻考验!如果“王子犯法”不能“与民同罪”,那谈何变法?谈何威信?更谈何富国强兵、成就霸业?思来想去,商鞅决定执行法令。但考虑到犯法者身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负法律责任,所以下令将公子虔处以杖刑,公孙贾黥面,以示天下。这虽然并未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至少打破了奴隶制时代的那种“刑不上大夫”的旧礼制,受到百姓的称赞,使新法在秦国得到普遍推行,人人遵法守纪,甚至“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可见变法之彻底和深入人心。后来,公子虔又一次犯法,商鞅毫不留情地依法割掉了他的鼻子。
为了使变法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商鞅严刑峻法:“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次在渭河边就处决囚犯700余人,“渭水尽赤”,这虽然是激烈的高压政策,但这也正是商鞅毫无顾忌的表现。一次,有个名叫赵良的贵族来见商鞅,商鞅问他:“您看我治秦国,与百里奚相比怎样?”
赵良说:“恕我直言。五浯蠓颍ò倮镛桑┰是楚国的普通人,秦穆公提拔他任显职,秦国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任秦相六七年,三度帮助晋国立君,一次救助楚国。在任相期间,他出门不坐车,天热也不张篷遮凉。他在城内巡视时,后面没有随从车辆,也没有人带着兵器保护。他去世时,秦国男女老少无不痛哭流涕,孩子停止唱歌,舂米的不哼歌谣。现在您出任相国,施行法令,凌辱宗室,伤害百姓。公子虔因太子犯法受刑,闭门不出已有八年。您又杀了祝γ刺了公孙贾的面。您每次出门一大串卫队在后面押阵,雄壮武士在左右保卫。侍卫人员全副武装,箭在弦,刀出鞘,如临大敌。《书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不是以德行治国,您的处境危如朝露,霎时就会化为乌有。一旦秦王去世,秦国要想害你的,恐怕不是少数人啊!”赵良的这段话显然是站在反改革的宗室贵戚立场上说的,的确反映了商鞅的危险处境,但商鞅并未理会,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变法。正是这种不妥协、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使改革克服重重阻力得以顺利进行。
身死法留正当商鞅事业处于兴盛之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身患重病。弥留之际,秦孝公想把王位传给商鞅,被商鞅谢绝了。这年五月,秦孝公死去,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后台既倒,噩运立即降临到商鞅的身上。太子驷一上台,长期闭门不出,等待时机进行反扑的旧贵族公子虔等反对派就得了势,他们破门而出,趁机进行报复。
公子虔揉着没有鼻子的脸,公孙贾摸着脸上刺的字,颠倒黑白,捏造罪名,诬告商鞅谋反。
他们对秦惠文王煽动说:“现在连秦国的妇女、儿童都谈论商鞅之法,不讲大王的法令。这样,商鞅反而成了君主,大王则成了臣民。再说,商鞅坚持与大王为敌,愿大王设法除掉他。”秦惠文王是非不分,信以为真,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迅后,自知大祸临头,只得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换上便装,向边境逃去……几天后的一个黄昏,夜幕正在悄悄降临。暮色中依稀可见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东摇西晃地向边关走来。他抬头看到关门紧闭,明白今天是无法出境了。无奈中只好找间客舍投宿。
他就近敲开一家店门,店老板发现来人满身泥污,衣衫破旧,问道:“客人可有凭证?”
来人摇摇头。店主人说:“我不能让你住。这规矩可是大良造商鞅规定的,任何人都不敢违犯!你赶快走吧。”说完,赶紧关了店门。来人一脸沮丧。这人正是商鞅。他经过几天紧张的奔逃,已经精疲力竭。原想赶在关门关闭以前混出境去,但没能赶上。出不了关,又投宿无门,只得找个避风的地方胡乱歇一夜。第二天黎明,关门刚一开启,商鞅就混在人群当中逃出边境,来到魏国。但是,商鞅曾多次率秦军攻打魏,而且还用欺骗的手段俘虏了魏国的公子,所以魏人非常恨他,就把他抓起来送回秦国。商鞅在被押送回国途中,脱逃到自己的封地,组织邑兵出击郑(今陕西华县西北)。秦惠文王得知,派大军迎战。商鞅寡不敌众,在黾池被杀(一说被捕,后被车裂而死)。秦惠文王把商鞅的尸体车裂示众,并诛灭商鞅全家。
商鞅虽然被残杀了,但“秦法未败”,商鞅制定的改革路线却沿续不变,秦惠文王继续按照商鞅的法令治国。秦孝公至秦庄襄王,相传六代,历时100余年。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持续发展。秦始皇的盖世伟业,追本溯源,还是靠商鞅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奠定的基础。
刘向说:“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可见,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富强,更不可能有秦的统一。商鞅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改革家。不仅如此,统一后的秦朝在全国实行的改革,就是继承了商鞅变法的精神,以商鞅变法为范例的,而且许多制度沿袭商鞅变法,比如商鞅颁布的伍、什同罪的连坐法,一直沿用到秦朝灭亡为止;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秦始皇用作统一全中国度量衡的标准。商鞅变法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
商鞅变法承前启后,是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中央集权社会的转折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尤其是他的改革精神更是光耀千古,为后世许多改革者所继承和发扬,宋代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就以商鞅为榜样,在《商鞅》中吟下了“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的诗句,对这位改革家的业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商鞅变法的成功,使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家得以登上地主制时代的政治舞台,并从此获得了政治资本。商鞅的法家思想,成为地主制时代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世代流传。自秦代以后,商鞅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从秦始皇时代的李斯,到文景时代的晁错,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到三国时期的曹操……他们都少学申、商,祖述法家。凡此种种,皆可见商鞅法家思想及政治行为的影响。
商鞅的文化革新政策,奠定了秦在以后百年间强盛而率有天下的实力与政治优势。东汉人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在他身后一百年间,秦国的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商鞅有不可抹煞的变易之功。荀况在商鞅变法的一百年后,曾到秦国考察,那时,秦国已不复有半点“孔子西过不入秦”的破败荒芜、愚昧不化的景象!商鞅变法不仅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后刷新了文化格局,规划了中国文化即将在960万平方公里乃至更为辽阔的区域里展开的轨迹,而且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注入了许多久长活跃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年仅19岁的毛泽东发出了由衷的称赞:“商鞅之法,良法也。”
历史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思想家,有时难逃悲惨的命运。商鞅虽死,但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魅力也随之终止。与此相反,有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权威无比,臣民敬仰或众人慑服,一旦辞世归天,他生前的那些政治威势或思想影响,必随他的辞世而结束。商鞅身后,就有无数证之不诬的实例。
(詹全友)
为了改革成功,商鞅不顾个人安危,与反对派进行了不懈斗争。改革是革故鼎新,新旧势力之间的反复较量是必不可免的,只有满怀必胜信心和具有献身精神的勇士,才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夺取最后的胜利。商鞅恰恰是这样一个典型,他“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变法之初,仅首都反对变法的人就达数千,太子犯法更是最高层次的最有威胁性的犯罪。
原来,太子驷有两个老师,一个叫公子虔,一个叫公孙贾,这两个人也是贵族。商鞅的变法自然也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这两人对此早已耿耿于怀。二人一合计,“小不忍则乱大谋”,便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天天在太子面前说商鞅的坏话。特别是说到商鞅大权在握,正在收买民心、图谋不轨时,太子感到自己将来的国君地位受到了威胁。在两位老师的怂恿下,经过深思熟虑,太子把所见所闻归纳了一遍,于公元前346年在秦孝公面前狠狠地告了商鞅一状。于是,太子出面攻击新法,要求秦孝公处置商鞅的举动,顿时,在朝廷引起大哗。
秦孝公听了太子的批评后,十分恼火,把儿子训斥了一顿,然后交给商鞅依法处治。
一日夜,大良造府,灯火通明。商鞅时而在案几前踱步,时而伏案深思:太子犯法,按法律应当腰斩。可是,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大王。哪有臣下治大王罪的道理。可是,如果这次不处理,将来谁都攻击新法,非但朝廷的威信会一落千丈,新法也有夭折的危险。商鞅明白,这是对能否坚持变法、在人民中树立威信的严峻考验!如果“王子犯法”不能“与民同罪”,那谈何变法?谈何威信?更谈何富国强兵、成就霸业?思来想去,商鞅决定执行法令。但考虑到犯法者身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负法律责任,所以下令将公子虔处以杖刑,公孙贾黥面,以示天下。这虽然并未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至少打破了奴隶制时代的那种“刑不上大夫”的旧礼制,受到百姓的称赞,使新法在秦国得到普遍推行,人人遵法守纪,甚至“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可见变法之彻底和深入人心。后来,公子虔又一次犯法,商鞅毫不留情地依法割掉了他的鼻子。
为了使变法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商鞅严刑峻法:“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次在渭河边就处决囚犯700余人,“渭水尽赤”,这虽然是激烈的高压政策,但这也正是商鞅毫无顾忌的表现。一次,有个名叫赵良的贵族来见商鞅,商鞅问他:“您看我治秦国,与百里奚相比怎样?”
赵良说:“恕我直言。五浯蠓颍ò倮镛桑┰是楚国的普通人,秦穆公提拔他任显职,秦国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任秦相六七年,三度帮助晋国立君,一次救助楚国。在任相期间,他出门不坐车,天热也不张篷遮凉。他在城内巡视时,后面没有随从车辆,也没有人带着兵器保护。他去世时,秦国男女老少无不痛哭流涕,孩子停止唱歌,舂米的不哼歌谣。现在您出任相国,施行法令,凌辱宗室,伤害百姓。公子虔因太子犯法受刑,闭门不出已有八年。您又杀了祝γ刺了公孙贾的面。您每次出门一大串卫队在后面押阵,雄壮武士在左右保卫。侍卫人员全副武装,箭在弦,刀出鞘,如临大敌。《书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不是以德行治国,您的处境危如朝露,霎时就会化为乌有。一旦秦王去世,秦国要想害你的,恐怕不是少数人啊!”赵良的这段话显然是站在反改革的宗室贵戚立场上说的,的确反映了商鞅的危险处境,但商鞅并未理会,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变法。正是这种不妥协、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使改革克服重重阻力得以顺利进行。
身死法留正当商鞅事业处于兴盛之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身患重病。弥留之际,秦孝公想把王位传给商鞅,被商鞅谢绝了。这年五月,秦孝公死去,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后台既倒,噩运立即降临到商鞅的身上。太子驷一上台,长期闭门不出,等待时机进行反扑的旧贵族公子虔等反对派就得了势,他们破门而出,趁机进行报复。
公子虔揉着没有鼻子的脸,公孙贾摸着脸上刺的字,颠倒黑白,捏造罪名,诬告商鞅谋反。
他们对秦惠文王煽动说:“现在连秦国的妇女、儿童都谈论商鞅之法,不讲大王的法令。这样,商鞅反而成了君主,大王则成了臣民。再说,商鞅坚持与大王为敌,愿大王设法除掉他。”秦惠文王是非不分,信以为真,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迅后,自知大祸临头,只得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换上便装,向边境逃去……几天后的一个黄昏,夜幕正在悄悄降临。暮色中依稀可见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东摇西晃地向边关走来。他抬头看到关门紧闭,明白今天是无法出境了。无奈中只好找间客舍投宿。
他就近敲开一家店门,店老板发现来人满身泥污,衣衫破旧,问道:“客人可有凭证?”
来人摇摇头。店主人说:“我不能让你住。这规矩可是大良造商鞅规定的,任何人都不敢违犯!你赶快走吧。”说完,赶紧关了店门。来人一脸沮丧。这人正是商鞅。他经过几天紧张的奔逃,已经精疲力竭。原想赶在关门关闭以前混出境去,但没能赶上。出不了关,又投宿无门,只得找个避风的地方胡乱歇一夜。第二天黎明,关门刚一开启,商鞅就混在人群当中逃出边境,来到魏国。但是,商鞅曾多次率秦军攻打魏,而且还用欺骗的手段俘虏了魏国的公子,所以魏人非常恨他,就把他抓起来送回秦国。商鞅在被押送回国途中,脱逃到自己的封地,组织邑兵出击郑(今陕西华县西北)。秦惠文王得知,派大军迎战。商鞅寡不敌众,在黾池被杀(一说被捕,后被车裂而死)。秦惠文王把商鞅的尸体车裂示众,并诛灭商鞅全家。
商鞅虽然被残杀了,但“秦法未败”,商鞅制定的改革路线却沿续不变,秦惠文王继续按照商鞅的法令治国。秦孝公至秦庄襄王,相传六代,历时100余年。社会较为安定,经济持续发展。秦始皇的盖世伟业,追本溯源,还是靠商鞅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奠定的基础。
刘向说:“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可见,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富强,更不可能有秦的统一。商鞅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改革家。不仅如此,统一后的秦朝在全国实行的改革,就是继承了商鞅变法的精神,以商鞅变法为范例的,而且许多制度沿袭商鞅变法,比如商鞅颁布的伍、什同罪的连坐法,一直沿用到秦朝灭亡为止;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秦始皇用作统一全中国度量衡的标准。商鞅变法的影响极其深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
商鞅变法承前启后,是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中央集权社会的转折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尤其是他的改革精神更是光耀千古,为后世许多改革者所继承和发扬,宋代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就以商鞅为榜样,在《商鞅》中吟下了“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的诗句,对这位改革家的业绩给予充分的肯定。
商鞅变法的成功,使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家得以登上地主制时代的政治舞台,并从此获得了政治资本。商鞅的法家思想,成为地主制时代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世代流传。自秦代以后,商鞅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从秦始皇时代的李斯,到文景时代的晁错,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到三国时期的曹操……他们都少学申、商,祖述法家。凡此种种,皆可见商鞅法家思想及政治行为的影响。
商鞅的文化革新政策,奠定了秦在以后百年间强盛而率有天下的实力与政治优势。东汉人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大事件。在他身后一百年间,秦国的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商鞅有不可抹煞的变易之功。荀况在商鞅变法的一百年后,曾到秦国考察,那时,秦国已不复有半点“孔子西过不入秦”的破败荒芜、愚昧不化的景象!商鞅变法不仅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后刷新了文化格局,规划了中国文化即将在960万平方公里乃至更为辽阔的区域里展开的轨迹,而且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注入了许多久长活跃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年仅19岁的毛泽东发出了由衷的称赞:“商鞅之法,良法也。”
历史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一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思想家,有时难逃悲惨的命运。商鞅虽死,但并不意味着他的思想魅力也随之终止。与此相反,有的人在活着的时候,权威无比,臣民敬仰或众人慑服,一旦辞世归天,他生前的那些政治威势或思想影响,必随他的辞世而结束。商鞅身后,就有无数证之不诬的实例。
(詹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