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树奇谭
字体: 16 + -

第八章 旧事

    fri jun 05 20:53:04 cst 2015

    我突然想起来以前的一件事在很早以前,复县有个扎纸铺的小伙计叫张三,这小伙子从乡下来的,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一年也难得回去一趟见不到几回。这小伙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就为了早点学成手艺回家孝敬老母。这一干就是几年下来,老师傅见他每天吃苦耐劳有心思让他早出徒,早回家。

    旧社会不同于现在,人家拜师学艺,凡事都要讲究个礼数。店里师傅管吃管住,三年帮工,三年学徒,学成了还得帮师傅白干三年。逢年过节,就算学成了手,可以出师了,你还得带着礼品去看师傅。这礼品也有讲究,瓜果点心一类的凑个三大件,各地风俗不同,我也是道听途说,各有各的风俗,礼品也有不同。就算这样,你上门学艺不认识人,和人家沾亲带故的人家也不愿意教你真本事。老话说得好,同行是冤家,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我的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人生就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是师兄弟,庞涓孙膑,张仪苏秦。你这么多年还能活下来,大部分得感谢室友没半夜起来把你弄死的不杀之恩。

    说这些有点跑题,这张三不出师的主要原因是,店里的掌柜的是个吝啬鬼。再雇人又得另花一分钱,人家心里算的清楚。

    说这回店里来了来了一家大户的管家来定纸扎,来了大买卖掌柜的亲自来操办,人家派来的人就在店里等着现扎纸人纸马带走。到了中午人家管饭,掌柜的说那哪行,到了自己地头怎么也得尽点地主之谊吧。嘴上说的又舍不得花钱,就让这张三去买点包子凑合。这张三拿钱走了半天感觉不对,他这从进店三四年了,天天吃的咸菜窝头,怕看见好东西自己忍不住,,连赶集都舍不得,哪知道那有卖包子的。找了半天,在一犄角旮旯找了家卖馒头的挑子。卖馒头的是个老太太,六十多岁,耳聋眼花但是就是身体硬朗,一时间让张三想起来远在家里的老娘。张三买了二十个馒头给了五角小洋,老太太找回来三块大洋。找钱的动作都和老娘一样,就是接钱的时候手冰凉。老太太叹口气说“这人老了就是不行啦,还得有个人在边上。”

    张三不由得想起自己的老娘,也没个人照顾。回去这一道光想自己老娘的事,都不知道是怎么回去的。掌柜的看见张三带着馒头回来,乐了,这小子识抬举,知道省钱。张三一掏兜要把找零的钱给掌柜的发现不对了,钱找多了。张三一年的工钱也就是两块大洋,除去饭前更没多钱了,老太太这一下就找回来三块,顶一年半工资了。

    张三有心把钱还回去,人家找多了钱指不定多上火,但是面对这比巨款想当于平白得了两三千要谁谁也舍不得。张三安慰自己现在哥们不是穷么,等以后发达了再给人家铺上,以后再报答人家的恩情,这钱就当是和人家借的。

    张三打定了主意和掌柜的请了半个月假,带着钱回家看望老娘。路上遇见了个上大学堂的同乡,正好同路。旧社会穷人出门都是靠腿,建国以后农村还有的人为了省一毛两毛的车费,一二百里干脆就走回去。那时候钱也值钱,一毛两毛能买不少东西,一般人家割一两毛肉借点白面全家七八口人能吃一顿饺子了。路上赶上有拉大车的还能顺路捎上一程,有人家就睡在人家,没人家就睡破庙野地。那时候人都朴实,劫匪一般都是专业的,普通老百姓很少有客串的,大伙过得都不富裕,能帮就互相帮一把。

    就这么在路上走了五六天赶上下大雨,两个人被困在了一个小镇的破庙里。没干粮吃,就从田地里挖土豆敷上泥用火烤。拷出来的东西,表皮焦黑像一团煤球似的,往地上一敲,上面的土豆皮自己就掉下去,露出里面的金黄的土豆。不用沾盐巴味道刚刚好,比烤的地瓜还要香点,那时候人幸福感真心是容易满足,也没吃过啥好东西,吃了烤土豆给皇上的满汉全席也不换。俩人撑得直打嗝。摸着滚圆的肚子席地就睡了。

    睡到半夜,门被一阵大风给吹开了,走进来个人。张三身无长物三块大洋都缝在裤腰里了,也不怕人偷,翻个身继续睡。心想是过路的来避雨,一闭上眼睛总感觉有人在盯着自己。一睁眼,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自己对面蹲着,看见自己醒了,半边脸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