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强无敌
字体: 16 + -

019、战争史话

    在最古老的部落时代,整个部落里的成年男性都是战士,责无旁贷。

    这非常好理解,甚至直到20世纪,两个邻村为了抢水打架,还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呢!

    正所谓: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或者说,人类的故事,翻来倒去就那么几章。

    与所谓文明时代的战争性质不同,野蛮的部落时代只要打胜了,就可以把战俘变成奴隶,而且天经地义,非但不受道德谴责,还是一项正常的经济活动,最强的猎人会被视为部落的英雄。

    人类打猎套马不是很日常的生产活动吗?

    那为什么打草谷就不是了呢?

    当一个纯血的氏族部落,蜕变成一个族人和奴隶共同组成的集体,阶级国家就出现了。

    比如周代就分“国人”和“野人”,国人可以当兵,野人只配当社畜。

    而由于古时生产力落后,不允许很多人脱产当兵,所以那时候偶见的少数常备军,都是本身就脱产的贵族子弟,规模也不过是个国王卫队罢了。

    春秋时代常爱吹什么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以有许多许多的战车为荣。

    打仗的时候,受过专业训练的贵族兵架着战车纵横无敌,临时征召的农民兵则跟着跑步吃灰。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战争景象。

    颇为类似西方的骑士时代,只有贵族重骑兵才是战场主力,余下的农民兵不管几千几万,都是临时拉来凑数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奴隶制国家,奴隶是不能当兵的,否则就是商纣王的下场。

    奴隶属于主人,但武装起来的奴隶就不一定了。

    好在那时刚从部落时代蜕变不久,平民与国家休戚与共,是真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归属感提供了顽强的战争意志,所以战力还算可观。

    后来井田制崩坏,奴隶和平民都变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部落式的全民兵制就变成了封建式的全民皆兵制。

    其实思路没有变过,只是对“民”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全民皆兵确实成本极低,也有利于培养民族的血性,但这种战法的问题也很多。

    首先是临时征召的农民兵,训练不足,士气也成谜,很容易一冲就乱,一乱就溃,好几万人兵败如山。

    由于兵源问题,打仗的征召动员非常耗时,将军们也做不到如臂指使,甚至民兵的装备和粮食都是自备的,这种情况下战争的烈度要是能强就有鬼了!

    所以那个时候的战争,就是各国秋收后拉出来约一架,搞得跟冬季运动会似的。

    因为拆分作战会乱成一锅粥,所以常常是双方事先约好时间地点,进行一场大规模的会(比)战(赛)!

    甚至还有半渡不击、二毛不擒、不鼓不成列、五十步不追等等幼稚的军事美德!

    到了战国时代,生产力飙升,各国都有了更多富余的粮食。

    于是全民兵制的性价比,就不如挑选一部分强壮的百姓,由国家出钱出粮,武装成职业军人,这就是全民征兵制大环境下的精锐募兵制。

    比如战国初期著名的魏武卒,就是职业军人,跟随战神吴起大战诸侯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将军也是如此,兵制作为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环,因其基础而隐蔽,常常被名将和奇谋的光辉所掩盖,是很不公平的。

    后来各国也慢慢都开始征募自己的精兵,但从长平之战的情况看,全民征兵的制度也没放下。

    全民兵制的第二个痛点,在于会耽误农时。

    春秋之时,所谓一个国,其实也就现在两三个地级市的大小,全民战争烈度可控,补给也不难。

    比如那时候为了国防考虑,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戍边三日,实用且合理。

    但后来随着大鱼吃小鱼,乃至始皇帝统一天下,国土面积突然暴增,老百姓为了戍边的三天,来回奔波跑个半年,就很扯淡。

    很大程度上,大秦帝国就是被各种兵役徭役的政策残留给拖垮的,曾经一个蜀汉大小的国家,已是苛政猛于虎,如今放到整个中国去,瞬间变得民不聊生!

    无偿征发岭南的老百姓在家乡修桥铺路,和无偿征发岭南的老百姓跑到北方去修长城,这能一样吗?

    后来到了汉代,变通的办法就很多。

    比如某村一百个男丁,每人给某无业游民一笔钱,让他去边境代替大家站满一年,这样农时不耽误,泼皮得了钱,边境有了更稳固的兵源,皆大欢喜。

    再就是哪里打仗,就从哪里招募良家子从军,卫青李广等名将,就都是这样的边境武勋世家。

    很快,让一部分人干脆脱产当兵的的思路就出现了,汉代的征兵规模就很大,但是那时候只想到了征兵,不知道复员,就像汉乐府中所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汉末三国由于土地兼并和走后门察举制,地方上有许多大地主豪强,壕到大庄园主的程度,很容易兵民结合,产生类似春秋时代的效果。

    并随着大一统思想的演进,不再有先秦时候严重的地域属国观念,以及频繁的战乱制造了大批流民,使得百姓迁居某处屯田也成为了可能。

    也就是说,不用想着复员了!你就把根扎在那吧!

    再就是五胡乱华阶段,少数民族政权为防止汉人暴动,就要垄断军事特权,只允许自己族人当兵,低劣的汉人只配种田当社畜,军籍与民籍彻底成了两个户口。

    看看,像不像周代国人和野人的分制政策?

    直到辫子朝,八旗绿营制都是一样的思维!

    北方被战争搞得暗无天日,就开始了衣冠南渡的历史。

    今日去大城市漂泊闯荡的我们都知道,想在别人的故乡买房安家不容易,古时候南下的中原人自然也多是无产阶级,去了南方就成了流民。

    聪明的统治者当然不会坐视境内治安崩溃,就将南下的北人编成特殊的户籍,成为职业军人,古称“北府兵”!

    如此,唐的府兵制、明的卫所制也就成型了,军户世兵和募兵成为了战场的主角,只有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拉壮丁入伍。

    回到东方大陆,战国以前,战争也主要是贵族的事,地阶以上的武者才是战场的主宰,军队的核心。

    但随着战争烈度的加剧和阶级流动的频繁,曾经被贵族阶层垄断的修炼功法开始扩散到民间,有些想法超前的将军,就开始组建人均地阶的超人军队!

    这要是两军一个对射,这边死伤过半,那边原力纱衣一开屁事没有,这就不用打了。

    所以也是看到李牧有地阶的实力后,廉破败才同意他从军。